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赵武灵王在取得“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功之后,将王位传于儿子,自己则制订了一个以云中、九原为基地,由北向南袭击泰国腹地的战略计划.赵武灵王的袭秦战略大胆而极富创意,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一旦实施就会对战国后期的整个战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赵武灵王在沙丘宫变中死去,后世的赵国统治者再无他的雄才大略,加之赵国国力衰弱,所以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2.
秦赵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加之两国先后在同一时期崛起,使得两国在战国后期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公元前270年,在秦赵结束阏与之战之后,秦昭王任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上党,韩恒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献出上党郡.冯亭不愿降秦,欲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寻求赵国庇护.赵孝成王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连韩抗秦,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因秦不满于赵接受上党,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龁攻占长平,自此,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便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
钷鹿之战有关记录,多存于《史记·项羽本纪》,若仅以此为据,似此战之胜全系项羽所部奋击之力;但结合散见于其他篇章的相关材料,则可知钜鹿一役之所以能取够胜,除项羽所部力战是一因素外,赵国守城军民的长期抵抗、赵国其他地区援军在钜鹿外围的牵制作战,乃至各诸侯援军的存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故钜鹿之战,可以说是各方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广东  于洋 《国防》2006,(8):77-77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自以为战争的奥秘都在他的掌心之中,大有普天之下无人能挡之势。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将,率兵战于长平。由于他死搬兵书,不知灵活处理情况,结果中了秦军绝粮道、纵奇兵的计谋,不但自己中箭身亡,赵国的40万大军也全部被秦军坑杀。后人把这种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讥笑为“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并非注定与贬义结成不解之缘。把对战争和用兵的论述汇集成帙,过去称作兵书,现在叫军事著作,它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战…  相似文献   

5.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一前295年),名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早年的赵武灵王,因为参与由中原诸侯发起的"五国相王"而称赵王,但是后来他有感于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于是去掉了王号,仍称赵君."赵武灵王"这一称号是后人给予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力排众议大力推行效仿胡人的"胡服骑射"政策,组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专业化的大规模骑兵部队,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先后灭掉宿敌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两大胡族,占领并开发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使赵国成为当时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强国.赵武灵王在武功上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然而其本人却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被其子、时为赵国国君的赵惠文王囚禁于沙丘,三个月后竟然被活活饿死,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武灵王开创了中国的骑兵时代,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宋继超  董迅 《国防》2001,(8):37-38
邯郸,我国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不屈的邯郸人民与革命军队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邯郸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获得者,可以使你处处感受到浓厚的双拥氛围和那扑面而来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7.
杨月虹 《国防》2008,(4):78-79
围魏救赵,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53年,齐王派出了一支8万人的队伍,由田忌任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去救  相似文献   

8.
潘守勇 《国防》2005,(12):74-74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幼皆知,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侵犯,所以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可是,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御敌,不料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拔剑自刎。这说明,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用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才使用上要取其长而避其短,确立能级用人的原则。当前,在部队一些基层单位,类似“毛遂不堪重任”的例子并不鲜…  相似文献   

9.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破赵之战时创造的背水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一致认为,韩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师,以区区三万人,破二十万赵国精兵,演绎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人们在击节叹赏之余,纷纷探究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其中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是:韩信布背水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的勇敢作战精神,即韩信战后回答部属的疑问时所引用的孙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换言之,韩信破赵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发挥政治工作直接作战功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增强政治工作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要建立政治工作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法规制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史,是一部国民党军迅速崩溃,人民解放军彻底胜利的纪录.在历时4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过不下150余次比较大的战役,而几乎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其原因,就政治上而言有2个:一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对沦陷区城市接收过程中,各级官员腐败透顶,大失民心;二是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呼声,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发动内战,导致众叛亲离.就军事上而言,战略指导失误,情报不灵,指挥不统一,兵力、火力分散使用,都是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加强武警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目标,对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切实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素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们党加强经济工作指导提出了新要求,要引导广大官兵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适应生产力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眼未来发展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举,增强履行历史使命的自觉性坚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中共对南昌起义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体现在起义的酝酿、决策阶段,还体现在起义爆发后南征途中。其中包括指示广东、湖南等省发动暴动配合起义以及做好起义失败后的善后工作等。纵观中共对南昌起义的系列指导和举措,可以看出其中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着"民众武装暴动"这一政策。早在南昌起义发动之前,中共就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秋收暴动,所以中共对南昌起义的指导离不开这一既定方针。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暴动主要依靠群众,军事力量只是副力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对南昌起义的领导和评价,而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左右中共对南昌起义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强军之魂。这是对十八大报告关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论述的进一步深化。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须切实弄清党对军队领导绝对性的本质特征、科学本源和集中体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7.
85年前召开的古田会议,诞生了堪称建党建军纲领的决议,结合特殊的国情、党情、军情,解决了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人民军队的政治建设定了型。决议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不仅为历史形势和任务所需,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永葆本色之根、不断增强战斗力之魂。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为新时代陆军装备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充分认清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智能化转型形势任务,正确把握智能化陆战的基本内涵、典型特性和能力要求等需求牵引,科学确立陆军武器装备体系智能化转型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陆军武器装备体系智能化建设发展,为新型陆军“迈向智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提高领导干部的“三个素质”,增强“四个本领”,是加强军队党的能力建设的紧迫课题。实现这一目标,一要激发领导干部自身的内在动力,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二要振奋学习精神,贯彻“两个武装”要求;三要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四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