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读者和观众在看关于清代的电视剧、电影或书籍时,常常会遇到“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名词。那么,这个军机处的来龙去脉如何? 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机构呢?  相似文献   

2.
宽厚的魅力     
薛福连 《政工学刊》2010,(12):16-16
俗话有"官升脾气长"一说。也难怪,当官嘛,难免会有点架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样儿"吧!不过,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在历朝历代的官员中,亦不乏宽容仁厚之人。北宋的韩琦、明代的夏原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二人都官至宰相,被史家称为贤相,又都颇具雅量、待人宽厚,堪称真正意义的谦谦君子。  相似文献   

3.
“致仕”制度,即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凡元勋宿将以礼“致仕”者,一般都能得到优厚待遇。这是封建朝廷用以笼络人心,并促进人事更迭的重要手段。各封建王朝对以礼“致仕”官员的待遇规定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升秩加衔唐代以前,皇帝对“致仕”的功臣,常常加授官衔,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但没有形成制度。宋代规定文武官“致仕”者,可晋升一等,有的经皇帝特准,可以加升几级。对官衔很高的,则晋爵封王。这种加转的官衔,是一种只表示官员地位和俸禄的虚衔,宋代叫“寄禄官”,有的朝代则称为“散官”。  相似文献   

4.
军官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公元一世纪东汉人班固所著《汉书·百官公卿表》。该书称:“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就是说,“军官”一词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当时只是把掌管军粮的官员称为“军官”。宋代以后史籍中的“军官”就是泛指武职官员了。如《宋史·官职制》中说,“洪迈欲改三衙军官称谓”;元代将官吏区分为军官和民官两大类,但在职官制度的用语上仍以“文武”相称。  相似文献   

5.
贪与贫,字相似,意迥异。从古至今,人们把官员分为贪官、贫官两大类。贪官为千夫所指,贫官受世人传颂。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活动十分频繁的朝代之一。不管是在唐前期开疆拓土的战争中,还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混战中,唐军内部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文职事官的身影,这得益于唐代在军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职事官体系和灵活的进出机制。这些文职事官或身居高位,参与重大军事决策,或充任一军主帅,指挥军队作战,或负责承担军队日常行政事务和后勤保障事务。而文武职事官之间可以灵活改任,也保证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任用。  相似文献   

7.
识官三法     
识官三法宋发选世事沧桑,变化无常。仅以识官来说,就是古易今难。古之识官,国有“官服”为标志,故能一目了然。如在传统戏里,那“官”都是身着蟒袍玉带、头戴乌妙帽。偏偏如今无了“官服”,西装革履又人人皆可受用,故而在我们这个官员浩荡的国度里,识官倒难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郭红锋 《军事文摘》2023,(20):50-53
<正>星官(guān)顾名思义,星官就是掌管天上星象的官员,中国远古时代就有观测天象和执掌天文的官。后来,先民们也把一些天上恒星群组的名称叫做“星官”,意思是天帝的官员。古代中国人认为天上也和地上一样有人和社会,当人们认识的星官多起来以后,就出现了一些与地上的事物,如各种人物、官阶、地理、社会、生活、用具等类似的星官名称。  相似文献   

9.
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一次全体会议上曾与在座官员约法三章,第一条即为官任事“要敢于得罪人”。可见敢于得罪人是领导干部为官执政的重要品质之一。敢于得罪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敢言人过,尤其是敢言领导之过。这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以全局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可贵品质。春秋时期,齐相国晏婴突然辞退了在身边谨慎为官业已执事三年的高  相似文献   

10.
设立督办军务处是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危机关头的一项救急之举,也是清统治阶层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建置:设督办大臣1人、帮办大臣1人、会办大臣4人;由文案、营务、粮饷等处构成;办公场所设于神武门外九门提督公所;办公经费由户部拨给100万两白银,根据办差需要,陆续支取。督办军务处在军机处"散值"之后继续商议军务,其主要职能是会商战局、部署军事、监督谕旨的落实、议奏条陈、查看被保举官员、接收各地军情奏报、管理近畿粮台、办理京师巡防事务、节制董福祥部等3支大军。由于无章可循、办事随意,督办大臣精力、才力严重不足,内部分歧严重等因,督办军务处在战局中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1.
“军官”一词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当时只是把掌管军粮的官员称为“军官”。宋代以后史籍中的“军官”就是泛指武职官员了。清光绪30年,"军官"一词正式用于官制。但光绪31年8月,练兵处  相似文献   

12.
读过洪迈的《容斋随笔》,便会晓得"官年"之奥妙。原来,当时的官僚一论起当官的功绩或经历,竟有所谓"官年""实年"二说,"官年"是指古代应科举时陈报的年龄,而"实年"就是真实的年龄。现在好多地方都兴报"官年"。岁数大多是往小里报。官员到了该退之时,留恋权力与待遇,便要减减年龄,装嫩;科级往处级升,"高寿"早已过了"杠杠",也得减减岁数,耍赖;成人要参加少年足球赛,也得先改年龄,后拾掇胡子,撒泼;至于媒体经常介绍的"天才作家""神童画师",更得报个"官年",越小便越有传奇色彩,轰动。岁数往大里报的也有,早慧者要上学,小职员想提前退休,想抱孙子的老汉逼着儿子添岁领结婚证,缺乏  相似文献   

13.
南宋高宗时,46岁的王十朋中举当官后,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不欺室”,并将《书不欺室》诗作为座右铭。诗日:“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无独有偶,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任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趁着夜深人静派小船送来许多礼品。叶存仁当即拒绝,并写诗明志:“月明清风夜半时,扁舟相迭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两位古代官员时隔500多年,却都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被百姓称为清官好官,赢得百世流芳。  相似文献   

14.
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官员死后到阎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讥笑说:"设官为的是做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井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当今社会中,群众接触最多、最不满意的往往是被冠以下列称呼的诸官:一曰"懒官",他们只动  相似文献   

15.
封建帝制时,凡新高榜得中者均要放任各州衙府县为官。新官上任前为把官当好、出政绩,都要去老官员处探询为官之道,老官员不免告诫勉励“勤政、廉洁”或“吏治之禁忌”等箴言。我们以为,为官的确有“道”,这里讲的道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做官的灵魂。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为官之道就是要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个性服从党性个性,即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集中表现,具有原则性的鲜明特…  相似文献   

16.
史蒂文·拉拉斯是一个拥有希腊血统的美国人,曾在美国驻希腊大使馆担任美国国务院通信官。他还先后在贝尔格莱德、伊斯坦布尔等地任职。1993年5月3日,拉拉斯因向希腊军方出卖军事和外交情报而遭指控和逮捕,判处14年徒刑。国务院官员偶然发现的敏感信息外传,经过情报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才揭开了拉拉斯的老底。  相似文献   

17.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在道光朝“台湾之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穆彰阿与耆英、伊里布、黄恩彤等人内外联手制造了“台湾之狱”。与达洪阿相比,姚莹是“台湾之狱”的主要受害者。  相似文献   

18.
官贫,可贺!     
魏艾民 《政工学刊》2006,(10):29-29
改革开放以来,“穷光荣”的说教,大概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了,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争取自己经济条件的改善,甚至先富起来,成为人们广泛共识。但是,有一种“富”,却是国人绝对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官员贪污受贿而富。道理很简单,官员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这是人民授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许为个人致富。官员的生活,只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而不许先富起来。所以官贫,不论古今,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好事。记述春秋时期一个故事的《叔向贺贫》,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年轻时读《叔向贺贫》,只看做是文人的游戏之笔,没有留下深刻印…  相似文献   

19.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官分文武",并设置了专司军事工作的武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武官一词也就成了军中官员的统称.军官一词源于汉代,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汉代以后也用"军官"一词泛指武职官员,但武官作为军中官员的称谓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上个世纪初,清政府引入外国军制,进行清军"营制改革"时,在新军官制中,将军队官员划分为军官、军佐和军属三类,军官才成为军队中部分官员的一个固定称谓,此后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沿用了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20.
提塘·提辖     
提塘明清制度,督、抚派出驻于京城的官员,传达有关本省的文书,以本省的武举人、进士或低级候补武官充任。提辖宋代指挥一路或一州兵马的武官。南宋时期,又以武官扩展至文官,当时有所谓四提辖之称。四提辖官分别掌管:①茶、盐、香、矾等专卖的榷货务都茶场;②采办宫廷、官府所需物的杂买务杂卖场;③制造供应宫廷用的珍巧器物的文思院;④储藏剥削收入金银钱帛的左藏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