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诸葛亮所作八阵图,历来为兵家所重,然其形象在唐代经过道家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界对诸葛亮八阵法之研究,历来已久,成果颇丰。如邱剑敏《诸葛亮八阵图的作战布阵原则》[1]、李伯勋《古代八阵渊流及诸葛亮八阵考略》[2]、钟少异《试论诸葛亮〈八阵图〉》[3]、谭良啸《试论诸葛亮的八阵图》[4]、余大吉《诸葛亮八阵图及阵法试探》[5]。在诸多成果之中,研究者已经提到了唐代道家对诸葛亮八阵法的改造,并将后世八阵法复原引向歧路,但是对于诸葛亮八阵法在唐代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则鲜有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根据对传统文献的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2.
在咱中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马谡本是诸葛亮很器重的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用了他献的“攻心计”。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要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麻痹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手下有一位名叫马谡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并为诸葛亮欣赏.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其武德思想与他的卓越功勋一起指导并激励着后人。德法同济思想是诸葛亮武德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从德治、法治以及二者之间联系的角度对诸葛亮的武德思想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期弄清诸葛亮德法同济的治军思想 ,为我军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苏彦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在其协助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表现在《便宜十六策》和《将苑》等著作中,主要包括以弱抗强...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有点委屈了马谡。马谡并非庸才,据史书记载,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得加升”。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川,创下七擒七纵孟获的奇迹,就是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如果马谡真的是毫无才干,诸葛亮也决不会把镇守街亭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差使交给他。…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进驻五丈原浅析罗民介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10万大军,取道斜谷,第5次伐魏。他动用蜀国绝大部分兵力,进驻渭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了5个月。这次用兵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导致诸葛亮本人前线病逝。这有国力对比悬殊的原因,也在于诸葛亮决...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治国安邦的经验和卓越的军事谋略,对后世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千秋评说诸葛亮大都是溢美褒奖之词,拙文试对诸葛亮三分天下后败走“麦城”,作一番褒贬,目的在于从这位睿智人物身上汲取一些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杜甫有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确,诸葛亮的英名早已超越时空界域。犹如一片圣洁羽毛在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东汉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在二十八年治军和用兵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古代的军事哲学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拟就其朴素军事真理观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以“察情”、“视听”、“纳言”、“察疑”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军事真理发现观军事真理发现现是诸葛亮朴素军事真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的军事真理发现现围绕“察情”、“视听”、“纳言”、“察疑”四个方面展开。1、以“察情”作为把握和发现军事…  相似文献   

10.
《兵团建设》2014,(6):45
正[案例]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汇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军事法制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在加强封建法制建设,尤其是军事法制建设的同时,提出了丰富的军事法制思想。从诸葛亮军事法制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入手,着重对其军事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千古四大名相之一 ,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政治智慧为世人广为传颂和研究。本文以诸葛亮生活与活动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以及随后的三国鼎立时期为背景 ,全面论述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14.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15.
谢镤 《国防》2010,(10):75-76
说起空城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三国争霸时期,魏国统帅司马懿率领一支15万人的部队扑向蜀汉的阳平城。此时,屯驻在阳平的诸葛亮只有5000名士兵,而且可用不足2500人,  相似文献   

16.
贺鸣 《中国军转民》2012,(12):50-51
虽然“料事如神”以至成为聪明和智慧象征的诸葛亮,经史书的捕绘、民间的传颂家喻户晓。然而,诸葛亮对部队兵器性能和质量的重视,改善兵器使军队转弱为强的作为,却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大概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军事人物了 ,这当然与《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有关 ,但更关键的 ,是在诸葛亮身上 ,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成熟的中国文化 ,是儒、道、法三家的互补。儒家的王道与理想 ,道家的无为与超越 ,法家的功利与实际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一不可的三个层次。诸葛亮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这是道家的风韵 ;自比管、乐 ,雅好申商 ,教令严明 ,信赏必罚 ,是法家的施为 ;陈寿说他“以逸道使民 ,虽劳而不怨 ;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 ,又是醇然的儒者了。在中国人的心中 ,一个伟大的兵家 ,就应该象诸葛亮那样 ,既…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宛如镶嵌在滔滔汉水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得大独厚的青山秀水和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韬武略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10年,故有诸葛亮“第二故乡”之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据《三国志》记载 :魏蜀街亭之战中 ,诸葛亮选用马谡为统帅 ,结果蜀军一败涂地 ,丢失街亭。按说马谡是在置诸葛亮的一再叮咛于不顾的情况下把街亭失掉的。诸葛亮大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马谡身上 ,自己落个“一贯正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上书检讨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误 :“至有街亭违令之阙 ,箕谷不戎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遂由丞相降为古将军。在此 ,笔者联想到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讲成绩有板有眼 ,讲问题羞羞答答 ,个人或单位出了点问题 ,捂着盖着 ,遮着掩着 ,生怕别人知道 ,结果越捂问题越多 ,…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