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2.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咱中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马谡本是诸葛亮很器重的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用了他献的“攻心计”。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要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麻痹  相似文献   

4.
据《三国志》记载 :魏蜀街亭之战中 ,诸葛亮选用马谡为统帅 ,结果蜀军一败涂地 ,丢失街亭。按说马谡是在置诸葛亮的一再叮咛于不顾的情况下把街亭失掉的。诸葛亮大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马谡身上 ,自己落个“一贯正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上书检讨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误 :“至有街亭违令之阙 ,箕谷不戎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遂由丞相降为古将军。在此 ,笔者联想到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讲成绩有板有眼 ,讲问题羞羞答答 ,个人或单位出了点问题 ,捂着盖着 ,遮着掩着 ,生怕别人知道 ,结果越捂问题越多 ,…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有点委屈了马谡。马谡并非庸才,据史书记载,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得加升”。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川,创下七擒七纵孟获的奇迹,就是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如果马谡真的是毫无才干,诸葛亮也决不会把镇守街亭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差使交给他。…  相似文献   

6.
敢于亮丑不为丑陆晓明,戴天银看了《三国演义》晓得: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在马谡。后主刘禅也一直认为“街亭失守,咎由马谡”。但诸葛亮没有遇过即避,而是悔恨自己没有听从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嘱附,错用了马谡,致有“街亭违命之阙”。所以他主动上疏后主,沉痛检讨...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手下有一位名叫马谡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并为诸葛亮欣赏.  相似文献   

9.
清《兵镜》说:“骄即败之机,愧即胜之本。”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古今中外许多兵家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的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尾巴翘天上。结果,长平一战,一败涂地,40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丢了小命;三国时的马谡,自恃才高,既不听孔明嘱咐,又拒绝王平劝谏,结果丢失街亭,落了个依律问斩。曹操倒是写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可胜利时也骄傲,居然对本是前来献图的张松大加奚落,这下倒好,“魏武一矜,天下三分”,原本要献给他的西川地  相似文献   

10.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军令状"?旧小说里,将士在接受军令后所立的文书,上面写明:如完不成任务甘受军法处置等字样。《三国演义》里,蜀国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因为立过"军令状",所以死得无话可说。"生死状",内容大部分与"公"有关的,向来的措辞无非是"倘若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人在阵地在""誓与××共存亡"之类的话。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多少"一定""决心""发誓"得到了兑现呢?信不由衷,必言之凿凿,这都成了有些人的职业习惯。一个常爱发誓的人、一个以发誓赌咒为职业的人,又有谁敢相信呢?如果具有"发誓"习惯的成员在一个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这个群体衰亡的可能性就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2.
维护海上石油安全须有强大海上编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日本、韩国相继决定出兵伊拉克。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的时候,东亚的盟友依然出兵,理由可能有多种。但是,行家分析,这两个资源紧缺型国家,通过出兵伊拉克,进而更多地参与战后重建,以分得中东更多的石油份额,恐怕是:七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65周年,特约三位专家分别从为什么出兵朝鲜、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出兵朝鲜的历史意义三个角度撰文,回顾决策出兵朝鲜的历史过程,思考出兵朝鲜的伟大意义,继承和弘扬我军敢打仗、打胜仗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哪些人容易失去饭碗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认为找到了好工作就掉以轻心,转眼间就可能丢掉饭碗,前功尽弃。那么,哪些人最容易丢掉饭碗呢? 其一,专业知识不精的人。王平是通过一位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亲戚介绍进入一家港资厂工作的。毕业于技工学校的王平,专业水平一般,粗活不愿干,细活又干不了,但老板碍于亲戚所在的单位与自己工厂有一定的利害关系,不好拒绝,勉强接纳。王平在这家厂中还算循规蹈矩,可是他的专业技能始终没有什么长进。后来正好碰上王平的  相似文献   

15.
61年前,美国侵朝战争的战火突如其来。中共中央反复权衡,艰难抉择,做出入朝作战的正确决策。在抗美援朝出兵决策过程中,周恩来深刻洞悉国际国内战略形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出兵主张;全面领导和组织战备工作,有力奠定了出兵基础;彻底摸清苏联军事援助底牌,促使中央定下按计划出兵的最后决心,发挥了特殊而关键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1954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对高岗、饶漱石事件作出决定后 ,就有关于高岗反对出兵抗美援朝的说法。1971年“9·13”事件后 ,又有关于林彪反对出兵抗美援朝的说法。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个别著作和文章中还有这样的说法。那么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呢 ?虽然到目前为止 ,尚未见到1950年10月4日和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会议记录 (据中央档案馆有关人士说 ,当时会议不让作记录 ) ,但笔者认为有关高岗、林彪反对出兵抗美援朝的说法根据不足。主要理由有以下各点 :一、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人打仗总爱搞联盟,喜欢拉上几个仆从国组成联军,以示所谓的“正义”,顿有“诸侯霸主”的味道。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自然少不了要求盟国出兵。其中,韩国表现得最积极,从1965年起,先后派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出兵越南,协同侵越美军与在越南南方的北越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游击队作战。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其武德思想与他的卓越功勋一起指导并激励着后人。德法同济思想是诸葛亮武德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从德治、法治以及二者之间联系的角度对诸葛亮的武德思想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期弄清诸葛亮德法同济的治军思想 ,为我军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美国确定的战争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国家利益的指向,美国海外出兵历史表明,美国和战争对象的经济关联度是其决定向何处出兵、与谁交战的重要规律性基准。根据样本统计数据,运用Econometrics Views软件对美国与战争对象、战争区域的经济关联度分析后,结论表明,美国追求的是有经济利益的霸权,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美国霸权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千古四大名相之一 ,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政治智慧为世人广为传颂和研究。本文以诸葛亮生活与活动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以及随后的三国鼎立时期为背景 ,全面论述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