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孙子兵法》要求为将之道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要素。新时期部队指挥员应当借鉴历史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大力培育部队优良战斗作风,为履行新使命、新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3.
军人卫国,战士作战,都离不开“勇敢”二字。孙子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勇敢当作了军人的五德之一;曹操论将,认为“当以勇为本”,没有勇气便什么都谈不上;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胆量是军人最可贵的品德,“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刘伯承讲:“两军相逢勇者胜”;毛泽东则多次讲到要提倡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古往今来,凡能征惯战的将帅,凡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都无不推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5.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揭示了军事领域的基本规律,对军事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中阐述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至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中“文”、“道”、“德”等治军范畴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魅力,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7.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是为世人广为传颂的民族英雄人物之一。岳飞不仅熟谙兵法,英勇善战,而且治军有方,清正廉明。他亲自培育出了一支军纪严明、战功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的“岳家军”,在抗击金兵入侵、保卫宋朝江山的斗争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岳飞认为,用兵之术,“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意思是说,打仗带兵的方法,是要爱护士卒,智谋高超,赏罚有信,勇敢坚毅,军纪严明,五个方面一项也不可缺少。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戎马生涯之中。岳飞治军的主要方法是: 第一,坚持以严格无私为本。岳飞治军强调“三严”:一是严明号令。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他都要明令三军,严格遵行号令,不准  相似文献   

8.
张翚 《军事史林》2016,(5):30-34
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一定意义上说,打仗即打将!真正称得上国之干城的优秀将领,除了具备“智、信、仁、勇、严”等“将道”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唯实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盘点一下中外历史上那些敢于担当的名将,对加强我军指挥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培育敢于负责的精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孔子思想的论著浩如烟海,涉及到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美学、音乐、环境等各个方面。勇德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对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孔子勇德思想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孔子勇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勇的内涵《说文解字注》认为,“‘勇,气也。’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而《说文解字注》又说:“敢,‘进取世。’冒而前也。”可见,从古人造字上看,勇和敢本是两…  相似文献   

10.
以劳养武,支部有责;党员带头,干部当先;爱武为武,振兴武业;精武卫国,牢固观念;率兵致富,富兵兴武;重武促富,武装民心.这是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考坑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营教导员杨帮仁的“念武经”。“武”字贴在杨帮仁家里,写在党支部会议的决议里,装在他的心里。他这个村党支部制订有养武计划,支委成员明确了养武职责,并注重落实在行动  相似文献   

11.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13.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4.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16.
“勇”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观念之一 ,寄托着孔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论述了孔子关于“勇”的人格观念的内涵 ,“勇”与“仁”及“礼”的关系 ,并对孔子身体力行把“勇”列为教育内容 ,培养和塑造弟子“勇”的道德人格的教育实践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立国边防重     
中华民族历来视国土重于生命,“宁失千军,不丧寸土”,祖先留下的土地不能变小了、变少了,这种观念在每个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从古代的文字造型中也可看出这一思想,甲骨文中,国字的造型是从戈从口,即武力保卫国土之意。古代的中国边防,实际上是一种“夷夏之防”。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逐步地转化为中外之防。 孩提时代,总听老人们这样惋惜地说:中国的版图原先像一片硕大桑叶,近百年慢慢地被蚕食成鸡形的。翻开中国近代史,清末政府武备废弛,腐败的统治者在帝国主义列强“炮舰政策”的逼迫下,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从1858年(咸丰8年)起,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改订条约》和1882—1884年订立的5个勘界议定书,共强迫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读了上述史实,怎能不让世人痛心疾首?腐朽昏聩的晚清君臣怎能不落得万世唾骂? 管子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地是不可再生之物质,宇宙万物最宝贵的是国土,它孕育、繁衍、生息着中华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失去,中华民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那个道光皇帝自愧于破坏了大清国领土的完整,死前下了罪己诏:死后不  相似文献   

18.
勇敢与勇敢分子魏艾民在汉语里,“勇”是个褒义字。为社会进步赴汤蹈火,那叫勇敢;完成危重任务者,称为勇士。在前有重兵堵截、后有重兵尾追的生死关头,刘伯承斩钉截铁地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战争的经验之谈,也是对勇敢者的颂扬。但将“勇”字用在不同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武德思想源远流长。《词源》上解释说 ,“武德 :武道”。《中华大辞典》上也说 ,“武德者 ,武道之德也。”这就是说 ,武德的本源意义不但包括军队这种特殊群体的用武、从武之德性 ,而且也包括民间的武术组织和练习武术的个人的用武之德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技击为内容 ,通过套路、搏斗等形式 ,来达到防身健体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习武必先习德” ,这是中国武术界的一句行话。这是因为 ,在农耕文明时代 ,练武之人与普通人的技击差异很大 ,必须使这种人接受一些规范 ,使他们能够谨慎地使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武术界的“武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