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3.
军人卫国,战士作战,都离不开“勇敢”二字。孙子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勇敢当作了军人的五德之一;曹操论将,认为“当以勇为本”,没有勇气便什么都谈不上;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胆量是军人最可贵的品德,“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刘伯承讲:“两军相逢勇者胜”;毛泽东则多次讲到要提倡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古往今来,凡能征惯战的将帅,凡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都无不推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以它揭示战争运动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深邃性而享有永恒的意义,许多战略性命题历经数千年,仍具有鲜活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就《孙子·火攻》篇中的慎战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谈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孙子·火攻》篇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朋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段重要的总结性论述与《火攻篇》所说内容几乎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就《火攻篇》本身讲,“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  相似文献   

6.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代豪放词人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发人们对三国群英争雄的多少感慨!《三国演义》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群雄经历91年近千次战争,不仅创造了宫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著名战例,更重要的是通过英雄的功过成败,深刻揭示了军人不仅要有敌万夫之勇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智,还要有良好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总政治部颁发施行的《军人道德规范》,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军性质和特点的军人道德规范”的指示制定的。这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我军道德建设,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肩负起“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周波  辛伟 《政工学刊》2013,(4):60-60
《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小时候聪颖过人,锋芒初露。他哥哥马况勉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希望他不要急于崭露头角,要苦练内功,大器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是说一个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寓意一个真正的行家是决不肯轻易把粗糙的东西拿来问世的。这种精神,对于青年军人成人成长成才不无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萍 《军事史林》2014,(8):51-52
中国古代汉朝军人之服色的基调为红色。《周礼·司服》汉·郑玄注:“今时伍伯缇衣。”《说文》:“缇,帛丹黄色也。”缇色接近现代的桔红。不仅衣服,头上戴的弁也是以荦末韦即用茜草染成浅红色的皮革制作的,和穿黑衣的文职官吏有明显的区别。汉代军人戴的弁有如后世的搭耳帽,颔下可用缨扎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其用人为将之道,对当前我军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诸葛亮戎马一生,吸收与引进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多篇都是谈用人为将之道的。如《将苑》50篇和《便宜十六策》,大部分是论述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与管理的。其用人为将之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人才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并把政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将苑·知人性》一文中,诸葛亮指出:人才“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就必须揭开蒙在外表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12.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14.
美军的基础性思想训育张天美军把对军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称为“思想训育”。强调从爱国、传统、道德和时事四方面搞好官兵的基础性训育,认为基础性“思想训育”是提高军人思想觉悟、维系军队土气的重要基石。美军《空军条例》指出,爱国就是忠于美国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王云 《政工学刊》2002,(8):37-37
我军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程 ,《军人道德规范》是这项工程的宏伟蓝图。为使官兵不断深化对《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以塑造良好的军人道德人格 ,特在“道德建设”栏目中开设“军人道德规范”讲坛专栏 ,力求对《规范》的阐释有新意、更深刻 ,把《规范》的学习、把握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仕”、“学”之间赵新乐《论语·子张》篇中有句人们熟悉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无需解释,问题在这个“优”字上。以往人们大多把这句话中的“优”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优秀”的意思,其实大谬不然。《说文解字》对“优”的训义是“饶”。段...  相似文献   

17.
卫汝贵系清末淮军将领,官至甘肃宁夏镇总兵,所部兵力8000人,是当时淮军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部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卫率部赴朝鲜抵御日军。同年12月,被清政府以“待兵刻薄寡恩”、“临敌节节退缩”、“克扣军饷”、“纵兵抢掠”等罪名,处以极刑。廖宗麟在《卫汝贵被杀是一桩冤案》一文中指出,四条罪名当中,仅军纪不严稍有踪影可寻,其余并不成立。实际上,甲午战争中,卫汝贵勇赴国难,力挫强寇,不失爱国军人本色。他的死,实系清政府推卸战败责任和受盛宣怀、盛星怀兄弟倾轧诬陷的结果。事情的原  相似文献   

18.
岳胜军 《国防》2013,(6):68-69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中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兵不思战,国之大难。军人生来为打赢,钻研打仗、运筹打仗、准备打仗、指挥和参加打仗,是军人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根本职责使命所系。对军人来讲,维护和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准备战争,做到随时随地可以从容应战、断然出战、以战制战。树立献身打赢的心态。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对于军队而言,没有和平状态,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状态。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官兵在政治信仰的引领感召下,每临战事主动请缨、慷慨赴死,以“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牺牲精神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演绎了一曲曲激情如火、忠诚如磐、大爱如山的英雄壮歌。  相似文献   

19.
在“极边第一城”的云南腾冲城北,有“岁岁朝云”美誉的小西乡山下的油灯庄,有一个被称为“写作族”里的“山顶洞人”的老人,在一个潮湿阴冷的土洞里,以其惊人的毅力,利用十年的业余时间,创作出200余篇文学作品约130万字。其中《剑扫风烟》和《松山大战》两部滇西抗战长篇纪实曾在大陆以及港、台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位老人就是老复退军人、农民作家段培东。  相似文献   

20.
孙机  杨萍 《军事史林》2013,(2):56-5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弩的国家。古文献中有关弩的线索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尚书·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记都是商周以前的情况,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所以上古时代应已出现原始的木弩。装铜制弩机的弩战国时已有实物出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