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俄罗斯与美国的导弹"攻防战"高潮迭起。为了不让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高级官员不断放风,暗示俄罗斯将退出苏美《中导条约》和《欧洲常规武器条约》,重新部署能覆盖西欧的中程导弹。有意思的是,俄舆论近来对《中导条约》也颇有微词,认为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美国决定退出1972年《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ABM条约)。尽管人们相信美国迟早会退出ABM条约,但布什如此急不可待地做出决定毕竟还是有些出人意料。这一决定为美国政府发展导弹防御系  相似文献   

3.
6月13日,走过了30年零1个月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ABM Treaty)寿终正寝。由于美国的单方面退出,该条约从此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为说明不再受该条约约束,美国于当天晚上在太平洋中部海域进行了以往《反导条约》所禁止的第一次海基反导拦截试验(参阅本刊7月上半月版第64页)。此举象征着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已开始进入新阶段,其海基反导系统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宣布美国决定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规定,布什的这项决定将在6个月后正式生效。这是现代史上美国第一次退出一项重要的国际条约。那么,《反导条约》真像美国一些政要宣称的那样“不认识今天,也不面向未来,它代表过去”,是早该抛弃的冷战产物吗? 《反导条约》是美苏两国于1972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的。该条约是为了维护美苏战略平衡、确保“相互摧毁”的双边核军控条约,目的是防止核军备竞赛的升级。而就此点来看,它目前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5.
出人意料的是,当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签署却开启了苏联核力量最为雄心勃勃的扩张时代。而时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一普京在我们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时的表态无疑给了军备竞赛神话一记“穿心箭”。普京表示,他很清楚,美国退出该条约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危险,并且俄罗斯希望大规模削减核力量。  相似文献   

6.
2018年10月,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中导条约》是美苏两国在冷战后期达成的,并得到了切实执行的条约,对于维护冷战后全球战略平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后,俄美曾经企图将《中导条约》多边化,构建俄美新型战略关系,但最终反目成仇,使得俄美关系严重倒退,并迈入新的相互战略遏制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美国总统布什于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2001年12月13日晚11时)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正式宣布退出美俄1972年达成的《反导弹条约》。从此,一个条约,一个美苏几代领导人付诸努力的条约,一个美苏两国政府当年签字画押“无限期有效”的条约,因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而化为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8.
为谋求外层空间作战的绝对战略优势,2002年6月美国正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加快部署NMD系统。综述了俄罗斯应对美国部署NMD系统的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在全球治理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特别是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金融市场持续震荡,而围绕中美贸易战,严重影响着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却在不断"退群",特别是在退出美俄《中导条约》后不久就试射了中程陆基弹道导  相似文献   

10.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以来,如何调整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施各种防御技术,初步建立防御能力,并论述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国际●2日,日本政府采取租借方式从日本国民手中获得对钓鱼岛的管理权。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3日,美国拒绝朝鲜方面最新提出的关于双方签署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建议。8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社论称,美国的对朝政策正在逐步增加在朝鲜半岛爆发核战争的危险。10日,朝鲜重申任何制裁朝鲜的决定都将被视为对朝宣战。10日晚上,国家主席江泽民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江泽民指出,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1日,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决定生效。●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呼吁制止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附近修建"柏林墙"。●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两起自杀性爆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来,美国新政府执意研发和部署NMD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其 中的焦点之一,就是美国为 了在法律上给NMD松绑, 极力要求修改1972年时 与前苏联达成的《反 导条约》,甚至声言如 果俄罗斯不同意,就 单方面退出该条约。 而俄罗斯等国从维护 自身的战略利益和世 界稳定出发,坚决反 对修改该条约,认为 它依旧是维护国际战 略稳定的基石。那么, 对这个事关国际战略 稳定和人类安全的重 要条约,美国为何一 意孤行,非要先“废” 之而后快呢?  相似文献   

13.
近日,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连续二期分别刊登题为《2006年美国核力量》、《2006年俄罗斯核力量》的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美国和俄罗斯核力量的现状。《2006年美国核力量》文章指出,截至2006年1月,美国核武库中大约有10000枚核弹头,包括5235枚战略弹头、500枚战术核弹头,以及大约4225枚处于后备或非现役状态的弹头。美国到2012年将共保留实战和后备弹头约5945枚,包括2002年《莫斯科条约》规定的1700~2200枚“实战部署”的战略弹头。洲际弹道导弹2005年9月19日,MX导弹全部退出现役。从MX导弹上卸下的550个W87弹头将暂时储存起来,其中200…  相似文献   

14.
6月13日,正当美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的《削减战略性进攻性力量条约》余温未退、“蜜月”期未满之际,大洋彼岸便传来不祥之声,美国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当天晚上,美国又成功进行了海基反弹道导弹试验,此后又大兴土木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兴建6个拦截导弹的地下发射井和相应的通讯设施。美一番动作,标志着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构建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又成为国际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关注的一个焦点,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投下了令人不安的阴影。美国此举意欲何为?美国能圆“天网”之梦吗?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中旬,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尼克莱·索罗托佐夫上将宣布:俄将对总数达144枚的SS-18和SS-24洲际弹道导弹进行翻修和升级,使它们至少服役到2014年。这是自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以来,俄罗斯对其核武库进行改造的第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步骤。 2002年5月24日,美俄首脑在莫斯科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  相似文献   

16.
早 在克林顿执政期间 ,美国就提出了发展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计划 ,但由于NMD计划遭到了美国的西方盟友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反对 ,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坚决反对 ,因此 ,在克林顿执政后期 ,美国这一意在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危险步骤不得不暂时搁浅。可是 ,小布什一上台 ,就不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 ,在各种场合 ,多次提出发展NMD ,并且要求同俄罗斯方面就《反弹道导弹条约》问题进行谈判 ,在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后 ,说什么《反弹道导弹条约》是前苏联和美国签署的 ,现在 ,苏联已不复存在 ,该条约…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为背景对美、俄所签订的反导条约作了分析 ,其中包括条约要点、条约修改和发展 ,从“修约”到单方“退约”等 ,最后对美退出反导条约背景及影响作了结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是美国继12月4日成功地进行第五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试验之后,朝着实际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迈出的又一重要步骤。深刻剖析美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结构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及影响,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近日来,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与捷克和波兰加紧了建立反导系统基地的协谈。2月19日,两国总理宣称可能会对此提议作出肯定的答复。这相当于把导弹防御系统安在了俄罗斯家门口,怎能不让俄罗斯人极度愤怒?俄罗斯军方高层人士表示,既然美国在2002年退出了两国在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那么俄罗斯也可以退出《中导条约》。负责导弹生产重任的莫斯科热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尤里·所罗门诺夫则表示,俄罗斯已经准备恢复生产中程弹道导弹。此语一出,不少人惊呼,如果俄罗斯的中程及中短程导弹重新瞄准欧洲,淡出人们视野近20年的冷战交锋是不是又会重新开始呢?那么,中程导弹是什么武器,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会让美国和欧洲这么紧张呢?  相似文献   

20.
2002年5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关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等文件。其中尤以新条约令世人所关注。《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的内容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只有短短的5款。条约规定在2012年12月31日前,各方实战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