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通信是陆战Agent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陆战Agent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如何构建符合陆军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通信机制,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了陆战Agent的通信特点和内容要求,采用黑板和基于KQML消息传送相结合的通信模式,探讨了陆战Agent通信的内部处理机制,针对陆战Agent的"主动性",提出了陆战Agent主动信息推送的感知推理和信息传递方法,扩展了能够体现陆战Agent"受控性"和"主动性"的KQML通信原语。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陆战Agent系统通信模型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友方陆战Agent之间的协作机制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演化运行的关键支撑之一。陆战Agent之间的协作可归纳为自主协作和上级统一组织协作两种模式。陆战Agent之间的自主协作,与一般Agent系统中的协作模式相同,但由于陆军作战的特殊性,必须研究符合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自主协作机制。针对陆战Agent自主协作特点,对合同网协议进行了改进,探讨了陆战Agent自主协作机制模型的功能结构、框架、策略、流程和实施步骤,为陆军作战复杂系统的AB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友方陆战Agent之间的协作,能够使陆战Agent有效地完成作战任务,提高系统的整体作战能力及面对复杂动态陆战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如何构建符合陆军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协作机制模型,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陆战Agent的"受控性"和层次性,提出了陆战Agent自主协作和上级统一组织协作两种协作模式,探讨了具有单一目标的陆战Agent协作算法和应用集合覆盖理论的作战任务协作分配算法,为陆军作战复杂系统的AB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战术级陆战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信息化条件下战术级陆战系统的新特点,提出了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战术级陆战仿真方法,对战术级陆战仿真模型智能体进行了区分,给出了相应的模型框架和体系结构,分析了战术级陆战仿真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决策是陆战Agent选择并实施各种作战行动的驱动中心,如何构建符合陆军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决策机理模型,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陆战Agent决策特征的分析,结合陆战Agent"受控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探讨了符合陆战Agent战场活动规律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基于效用理论的陆战Agent有限理性的决策方法,为陆军作战复杂系统的AB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战场空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资源,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十分必要。分析了陆战场空域管理的特点,总结了陆战场空域管理的职能,从条令条例建设、空域管制方法和指挥体系结构等方面对美军陆战场空域管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交换技术是陆战平台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未来陆战平台的交换呈现了一体化综合交换的趋势。对陆战平台的主要业务和交换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的主要交换手段,并针对当前交换系统的设计现状提出了综合交换的设计思路,为陆战平台交换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学习是陆战Agent适应复杂动态陆战环境的重要能力,如何构建符合陆军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学习机理模型,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陆战Agent基于效果学习本质特征和强化学习算法的分析,结合陆战Agent通信和指挥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的陆战Agent PS强化学习机理模型。与一般强化学习模型相比,该模型既能解决感知混淆和学习一致性的问题,又能节省存储空间,提高运行效率,还可实现不同形式的知识共享,增强陆战Agent系统的整体学习和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基于情报数据分层推送与分发的陆战场情报仿真及处理方法,构建了陆战场情报仿真模型,分析了陆战场情报仿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对陆战场情报仿真数据处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陆军部队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开展各种训练过程中多源情报实时仿真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如何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出发构建陆战Agent模型,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复杂性分析方法框架为指导,通过对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内在本质和陆战Agent特点的分析,提出陆战Agent模型框架,为陆军作战复杂系统的ABMS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陆战平台的基本特点,阐述了全电化技术对提高陆战平台战技性能方面的作用。从动力驱动、武器和防护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陆战平台全电化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难点。通过论证认为:陆战平台全电化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大势所趋,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陆战武器装备是陆军实施战斗行动所采用的武器装备。20世纪是陆战武器装备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漫长的百年造就了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一代代新式武器装备。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加之新军事变革的推动,陆军的转型已成为陆战武器装备发展的核心问题,各国陆军在减少武器装备数量的同时,都在积极提高其技术水平,使陆战武器装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智能战争时代数字陆战场形势下,智能化、无人化、网络化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已成为未来陆战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重点研析美、俄分队级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发展趋势,明确其以构建陆战分队级部队新质战斗力为核心,大力开展陆战分队级新型无人作战装备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次,从独立作战、持续作战、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毁伤等层面,对比分析新型无人作战排作战优势;然后,以构建一个轻量级C4ISRK作战装备体系为目标,提出一种以“有/无人协同作战指控”为核心的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构建方式;最后,指出装备研发重点关键技术,以期重塑“人与机器”的战场功能配置,为未来陆战分队作战装备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陆战分队作战过程中缺少对陆战分队区域目标战场价值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武器装备战场价值、关联度战场价值、战斗系数对陆战分队区域目标战场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并排序的方法。介绍了单个武器平台的战场价值评估指标、关联度战场价值评估指标和战斗系数评估指标。最后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有效地反映陆战分队的区域目标战场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陆战是最早的战争形态,也是最主要的战争形态。自从有战争以来,陆战就在战争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金属化军事革命、火药化军事革命、机械化军事革命和信息化军事革命,无不例外的推动着陆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卓越的防护性能和非凡的机动能力。自诞生之日起,坦克就以其超凡的作战性能驰骋于广阔的陆战场,成为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然而,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昔日的"陆战之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面无人装备作为多能合一的新质作战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军事强国发展的重点,对未来陆战形态影响深远。为准确把握地面无人装备对陆战的影响及未来陆战形态发展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地面无人装备的发展现状及在研项目的分析,分析装备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及可担负的作战任务;其次,从颠覆战场形态、改变作战方式及影响指挥控制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地面无人装备给未来陆战带来的影响;再次,从无人化技术、作战样式及指挥决策三个方面对未来陆战形态的演进进行分析;最后为应对未来陆战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军事需求、技术发展、优势保持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陆战场情报来源对象不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证据聚类技术对陆战场机动平台情报进行分类以实现目标关联的方法。该方法针对陆战场机动平台的特点,建立描述该类情报的证据理论模型;并将各情报之间的矛盾量化成冲突因子,推导分类优化函数;然后采用平均场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情报分类。  相似文献   

19.
11月17日,随美海军“朱诺”号两栖船坞运输舰来华访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中方营区与中国海军陆战队员进行了越障、射击等竞技活动。虽然这是中美海军陆战队员首次“面对面”的切磋技艺,但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已经在中国书写了一段独特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基于HLA的信息化陆战场多传感器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传感器是实现未来信息化陆战场“网络中心战”概念的一组必要的装备系统。着眼于为信息化陆战场信息采集与信息融合等方面项目先期概念技术演示提供仿真平台,提出了多传感器系统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HLA的信息化陆战场多传感器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其设计,为该仿真系统的建立和仿真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