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子兵法》蕴含着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战争设计思想,其前三篇《计》《作战》《谋攻》集中体现了孙子战争设计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一,“计”是战争设计的前提,孙子既突出“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计”的不确定性;第二,“尽知用兵之害”是战争设计的逻辑起点;第三,“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战争设计的指导原则。孙子的战争设计思想,可以作为战争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律,对于更好地把握战争设计的方向及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特殊制胜机理,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国防》2005,(4):10-11
分析一下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孙子兵法》的谋略内涵和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来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信息。简言之,信息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与信息化战争相一致,《孙子兵法》中军事谋略所运用的全部材料,恰恰就是信息。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西方人打仗,还是东方人作战,都有谋略的运用。重视谋略运用和谋略训练,也正是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要求。1.“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造势,信息威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张秀杰  孟宪立 《国防》2002,(6):11-12
一部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孙子兵法》,不仅对指导现代战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确立国防战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教育应使人们确立发展与生存缺一不可的意识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把战争看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反映了新  相似文献   

4.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武的《孙子兵法》两书的主导思想 ,不是“主战论”与“不战论”之分 ,而是战争形态上的“硬战”与“软战”之别。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缜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许多多的范畴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一个“胜”字。此书共用了85个“胜”、其撰写的出发点是“胜”、落脚点是“胜”,篇篇都围绕着“胜”字展开,字字都为“胜”字嵌定。《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战争制胜法。  相似文献   

6.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肯定并吸收了孙武“知战”思想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创新性地发展了《孙子兵法》“知战”思想。  相似文献   

7.
孙武是著名的注重国利、军利和民利的军事家。他的《孙子兵法》充满着积极的趋利避害的战略战术思想。不论是将士奔赴疆场厮杀的政治目的,还是行军作战的种种活动,都强调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利”成了《孙子兵法》的灵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一切战争,从根本上说,都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孙子的军事思想至今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孙子提出的“不对等对抗”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不对称作战”已成为一种新的作战理论,重新认识孙子的“不对等对抗”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孙子“不对等对抗”思想的主要内容战争中的对抗是灵活多样的。战争是作战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如何夺取和保持优势,最终获得战争胜利,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对抗方法和形式。简单地说,“不对等对抗”就是避强击弱,以强攻弱。“不对等对抗”原理是孙…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形篇》中强调通过积极的战争准备、充分的了解对手,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避强击弱、争取战场主动、制造和扩大敌人的错误等方法,使自己处于“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先胜”的地位,并能最终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Conventional wisdom on the phenomenon of war is criticised for providing little relevant guidance to deal with the security challenges of our era. One reason is that this attitude uncritically assumes power as synonymous with force. In response, ‘productive war’ is here proposed as a re-conceptualisation of war based on Michel Foucault's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power. Productive war appreciates the role of violence but subordinates it to non-kinetic dynamics influencing the dimension of mean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i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rovid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eal with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mobilisation essential to create public support for nation-building abroad and for visions of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的话: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举国一致进行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至欧洲战事爆发前,中国战场牵制侵华日军百余万人,鼓舞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本期的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抗战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颖而深入的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抗战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战争工程: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战争工程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必然产物 ,反过来它将成为促进信息化战争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新的动力。这种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综合集成和战争模拟为主要方法和手段的战争工程思想 ,应该成为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本文给出了战争工程的定义 ,研究了战争工程产生的原因 ,描述了主要的特征和内容 ,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ccording to Brian Orend’s binary political model, minimally just states possess a robust set of moral rights, while other states essentially exist in a moral vacuum in which they possess no moral rights. I argue that a more plausible comparative model would allow for a state to acquire (or lose) discrete moral rights as it improves (or damages) its moral record. This would generate a more accurate portrayal of both domestic policy within states and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states; including,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the Allied forces during World War Two.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大规模、高度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也是有史以来电子战装备最集中、手段最完善、斗争最激烈、影响也最深刻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胜利,主要依靠的是现代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电子战则是其中一张王牌,是其赢得胜利的电子战、精确制导导弹及C3I指挥系统三大法宝中的第一法宝,是决定陆、海、空战的关键因素。深入剖析这场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电子战的闪亮之处,对于我军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次大国之间直接的军事对抗 ,也是战后唯一的大国之间直接军事对抗。战争的实践表明 ,这次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 ,就其对抗的性质、程度和结局 ,对后来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有限战争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高控制战争 ,那么朝鲜战争可以认为是高控制战争的始作。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 ,从中美双方对战争目的、战争手段、战争规模、战争范围、战争持续时间和战争代价等方面的控制 ,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有限战争理论在战争中的形成和初步实践过程 ,将对人们关于战后局部战争的有限性和战争控制的认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丁伟 《军事历史》2016,(2):21-25
朝鲜战争是在美苏冷战对抗的初期发生的,始终都有演变为全面战争的可能,但是战争并没有越出朝鲜国境。这场战争充分表现了现代局部战争的一些基本特征:战争目的的有限性、战争范围的有限性、战争以政治解决告终。朝鲜战争作为现代局部战争的开端,对战后世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战役实践主要是在歼灭战战役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并随着战略方针的调整变化,先后经历"立足内线歼灭战""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大规模歼灭战""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歼灭战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The Carnation Revolution on 25 April 1974 toppled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Lisbon. It is fallacious to conclude, however, that the 1974 coup d’état signaled Portugal's defeat in the Colonial War. The status of each conflict on the eve of the Carnation Revolution varied, and it was by no means inevitable that Portugal would have been defeated in all three theatres had the coup not occurred. This brief research note therefore advances a novel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Colonial War by assessing the outcomes prior to the 1974 coup.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Portugal achieved military victory in Angola and Mozambique, but was defeated in Guinea-Biss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