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管仲是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早年经商,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相齐桓公,公元前645年卒。管仲相齐桓公历四十年,为齐国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功绩是实现了齐国“一匡天下”的霸业,诚如《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里所说的“管仲之谋”,其谋是个内客很宽泛的概念,统指凡是有利于齐国强盛的一切战略策略。在其全部战略策略中,治军用战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军事伦理思想中所反映的军人价值观和战争伦理观,集中体现了他“一匡下天”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的统一,军事、政治与伦理  相似文献   

2.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潮流的形势下,综合国力的较量随之转变为各国间竞争的主要形式。经济作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基础,其竞争之激烈已趋于白热化。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经济战上。经济战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在动员、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阻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经济战理论的鼻祖,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前645年,字夷吾)。管仲活动于春秋中期周室王权旁落的纷乱之世。他担任齐国相国时,为齐桓公所倚重,并辅助齐桓公首登霸主之位。在记述他的言论、活动的著作《管子》一书中,不但阐述了管仲许多  相似文献   

3.
“伯乐相马”与“马相伯乐”吴歧山人们常用“伯乐相马”的典故,劝告当今一些领导在用干部时要重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从“伯乐相马”使我想到了“马相伯乐”。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曾遇见一个牛倌,名叫宁戚。宁戚虽已认出桓公,但还是当面指责他许多过错,惹得桓公...  相似文献   

4.
人有七情六欲,自有“爱好”各异,或好琴棋书画,或好花鸟鱼虫,或好游山玩水,既有益健康,又自得其乐,不仅是消遣和享受,也是性情的陶冶和品位的提升。但“爱好”若与权力相结合并失去控制,便会产生魔力,使人料之不及。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桓公好味”,易牙就能把亲儿子宰了,将脑袋送给桓公尝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历史事实说明,当权者有“好”,就有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投其所“好”。  相似文献   

5.
李金宇 《政工学刊》2009,(11):79-79
据《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记载:孟尝君问白圭,“魏文侯名声超过了桓公。可功业比不上五霸。为什么呢?”白圭回答说:“文侯以子夏为师,以田子方为友,礼敬段干木。这是名声超过桓公的原因。选择相的时候说:‘季成(文侯弟)与翟璜(文侯友)哪一个可以?’这是他的功业超不上五霸的原因。相是百官之长,选择对象面要广一些。现在选相却离不开那两个人,这与桓公用仇人管仲为相相差也太远了。况且以师友为相,是公义;以亲属偏爱的人为相,是私利。把私利放在公义之上,这是衰微国家的政治。”现实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打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旗号,给自己任人唯亲贴金。且“亲”的外延已从血亲扩大到姻亲、宗亲、老同事、老战友、老邻居、老关系户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不想起床,总想在暖和的被窝里多待一会,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每一天的第一个愿望。就在前不久,新闻播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叫早一族"——群早晨容易赖床的人们为了能强迫自己起来互相叫早。"生活"的编辑们就属于这一族,不同的是大家只是叫同一个人。祁编辑就是一个喜欢赖床的人。据说他有三个闹钟,每个闹钟的闹铃都很刺耳,就算这样,他还是经常起不来!所以每次出差,王主编总会提醒大家叫祁编辑起床。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中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称霸于中原,而楚国则雄踞江南,目无周天子,自立国号,还不断兴兵北犯,先后灭了17个诸侯国,直接威胁中原各国的安全和齐国的地位。为此,公元前656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组成联军,由齐桓公亲率征讨楚国。联军先击败楚的盟友蔡国,然后威逼楚国,陈兵于召陵,与楚军列阵相对。阵前,  相似文献   

8.
他的朴实,总能触碰到群众心坎最温柔的地方,那分感觉是感动;他的真诚,总会让群众在无助的时候看到希望,那种力量是坚持。他叫张骞,是盘锦市边防支队赵圈河边防派出所一位普通的责任区民警,年纪大的叫他"这孩子",年纪相仿的人喊他"小张"。"这是朱舂明家。""这是张宝库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者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者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史载 :春秋战国时期 ,有个叫高缭的人在齐国宰相晏子手下做官。他言听计从 ,对晏子的决策和行为从没有任何异议 ;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也不提出 ,更不会表示反对。晏子多次在行事前 ,将自己的意图告诉高缭 ,可高缭明知有不妥之处 ,却不加以劝阻 ,反而倍加颂赞晏子如何如何的高明。尽管高缭在晏子身边极尽奉承、谄媚之能事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 ,晏子突然罢免了他的官职。晏子认为 ,高缭多年来在他面前唯唯诺诺 ,是非不分 ,明知他有过失也不给予批评监督。这种惟领导是从的表现只有“小人”方能为之。必须远离这类“小人” ,才能保全自己…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严肃指出,我们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一告诫使人震撼,更催人深思。由此想到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有个叫安泰的英雄,母亲是地神盖娅。他力大无穷,在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便往地上一靠,立即产生新的力量。敌人看到了他力量的来源,就设法把他与地面隔开,在空中把他掐死。  相似文献   

12.
笑脸     
《解放军生活》2012,(10):48-49
1.我叫解小东,是第二炮兵某训练团上等兵,天生笑脸,战友都叫我"微笑哥"。我们班里来了个新战友,他入伍前是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大三的学生,这是他给我画的素描,把我的笑容定格下来。伊英杰程伟平/摄  相似文献   

13.
临淄,历史上齐国的国都。大约两千四百多年前,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在这里“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晏嬰、姜太公、齐威王、孙膑、田单,许多文臣武将都在这块神奇的土上施展过富国强兵的抱负。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生活在这块上地上的人们,创造着新的辉煌,续写着新的篇章。本文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实际上是托名之作。现在流传的《管子》,是西汉刘向整理汇编而成的,原为86篇,后佚失10篇,仅存76篇。《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是我国的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它保存了春秋时代以齐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历史资料,其中也有一些记述中国古代边防的史料。笔者拟就《管子》一书所反映出的边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安边境,亲四邻”据史籍载,春秋初期尚有列国160多,春秋晚期只剩下齐、楚、晋、秦、吴、越6个大国和10多个中小国家。齐国原是东方大国,在管仲执政期间,国家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张,先后并吞10国。据荀子说,齐桓公并国35;  相似文献   

15.
他叫俞梦孙,75岁高龄。高吗?40年前,为了研究弹射状态下人的脊椎动态,他提出"动态响应"理论,运用模拟计算机计算出所有数据,最后自己坐上了弹射火箭,亲身试验:10年前,为了测试人的常态食道压力,两个试验人员一听说要把粗管子从鼻孔塞进胸口,吓得夺路而逃。于是,他自己给自己鼻孔灌管子;  相似文献   

16.
徐秉君 《环球军事》2004,(20):16-17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公认,"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座右铭是"隆美尔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因此,他被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尊称为"沙  相似文献   

17.
宋成 《政工学刊》2006,(3):60-60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的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据说有一天,汉武帝微服私访,来到郎署(郎官办公的地方)偶遇一郎官,他发现这位郎官不仅须发皆白,而且衣服也破旧不堪。汉武帝便一觉得他的年龄、气质和他的职务有些不相称.于是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只见这位郎官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人姓颜名驷。江都人氏,在文帝的时候就开始做郎官了。”  相似文献   

18.
伊桑·亨特(汤姆·克鲁斯饰)的特工小组在莫斯科执行间谍任务时,一个恐怖分子安置的炸弹炸掉了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克林姆林宫。俄罗斯政府宣布这起袭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恐怖袭击的范畴,是完完全全的"战争的挑衅"。伊桑·亨特的特工小组顿时陷入尴尬境地,他  相似文献   

19.
小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人格卑鄙的人,也就是那些品德不良、心术不正的人。“小人”应该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君子”是很讲气量和风度的,所以古人曾忠告世人:“近君子而远小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要想提防“小人”就要“远小人”;要做到“远小人”,首先就要善于识别“小人”。但识别“小人”又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大凡“小人”,一般都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见风使舵、见缝插针。他们的智商并不低,一般不做让人一眼就看穿的蠢事;并且,“小人”善于做情感游戏,能够相当准确地揣摩对方,…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话说某梳子商欲招聘营销员,结果,一下子涌来数百人。他在众人面前说,我要求大家推销梳子,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推销给一般人,做一般性推销的人我早已物色好了。他这样一说,大部分人走了,只留下3个人。梳子商就叫这3个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只推销出去了1把。他到和尚面前去推销梳子,和尚们认为他有意讽刺他们没有头发,因而遭到追打。落荒而逃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小和尚挑水回来,正在树下纳凉搔头皮,他随手递上一把梳子,小和尚感到很管用,就买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