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2.
丁玉宝 《政工学刊》2011,(10):73-73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有相关对话。李世民对大臣说:"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  相似文献   

3.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佞官。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司马光在论及裴矩前佞后诤的变化时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有明君才出诤区,有唐太宗才会有魏征。裴矩遇扬广这个“圆盘子”,就是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之臣,逢李世民这个“方盘子”,就是个刚正不阿的耿直之臣。于今而论,把封建社…  相似文献   

4.
常照镜子     
杜建新 《政工学刊》2007,(11):62-62
镜子的作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太宗李世民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明镜说》。由于他经常用镜子来照自己,所以避免了许多重大失误,赢得了“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明君”。而那些不愿用镜子照自己,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6.
条子·钉子·胆子·脑子郑雄《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在萧章门(宫内)。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宫官到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夜开”。宫...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很清醒很明智,不愧为一代明君令主。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太宗文集”,于“立言”上小有遗憾,但他的历史功绩却一直被人们传诵,史家一直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所开创的盛唐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峰。 当然,唐太宗不肯出书,不等于说我们的官员就不能出书。我以为,如果确实是出自自己之手而不是找人捉刀,或作为历史见证,或作为经验总结。又有一定参考价值,那就不妨出上一本。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能够广择贤才,并和身边的大臣组成了强大的政治核心。这个核心丰富的政治智慧,在创建唐代文明的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李世民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形成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验与哲理性的认识,这其中尤以善于用人最值得称道。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大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用,不善者竞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皇帝,在选人用人上是不能轻率的…  相似文献   

9.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 ,将《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且予以系统言说的 ,只有唐代的王真一人。在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 ,虽然有论及兵事之细微末节者 ,但其探讨的重点在于“不争”、“无为”。王真认为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用意就在于“劝人君无为于上 ,不争于下。”王真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观念融入于他对兵战之思考 ,而极力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中,程咬金是最具传奇色案彩的人物,小说、评书、戏剧、影视都说他生性豪爽,为人鲁莽又有几分狡黠.他在梦中学得斧法,但只会三式半.后来他凭借这三式半斧法,使用一柄宣花大斧,劫得杨林献给隋炀帝的二十八万两皇纲银,又三斧定瓦岗,做了混世魔王.然而历史上的程咬金却不是这样,他既不鲁莽,又不使用大斧.《旧唐书》说,程咬金又名程知节,山东东阿人,“少骁勇,善用马稍”,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少有的勇将,归顺唐王李世民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屡建奇功.后绘图凌烟阁,死后陪葬茂陵.  相似文献   

12.
骄侈与蜕变     
骄侈与蜕变宋增建《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五月的一天,魏徵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劝谏太宗说,皇上的上进心赶不上过去,闻过必改的情况也比从前少,生活逐渐趋向奢侈。古语道“贵不期骄,富不期侈”,看来果然如此。隋朝因为富强就骄侈起来,把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弟子子夏:“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对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说:“汝知之矣!”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孔子提出官民之间的这种“鱼水关系”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诫臣下说,大丈夫苟贪财物,不仅害及身命,使子孩每想起来都觉得耻辱。若徇私贪污,纵然事未发闻,心里恐惧既多,亦有因此而死的,如一朝彰露,便禄秩削夺。因而他说应该象战国时期的鲁相公仪休那样。“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贞观政要》·贪鄙篇)意思是说,公仪休这个人好吃鱼,但他从不贪占受贿别人的鱼。他的日子过得清廉、平安,没有人找他的碴  相似文献   

15.
畏惧意识不可无吴东莞唐太宗李世民,乃封建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此人有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怕什么呢?且听他说."人言做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  相似文献   

16.
长武地处陕、甘两省交界,有“秦国古道西大门”之称。秦时叫鸽觚县。公元618年,唐太宗李世民攻占高(土庶)城(今长武县浅水原一带)后,欲想平定陇西,率军10万和金城(今兰州)府校尉薛仁果在浅水原交战,一举平定了陇西。李世民一方面下诏立碑修寺,以纪念陇西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一方面筑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盛唐景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他的名臣良相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等等,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为"良佐"的长孙皇后。因为有了她的辅佐,李世民才成就了封建帝王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18.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谏名盛大之臣。但魏征与唐太宗的一次谈话却说 :希望陛下能让我做一个良臣 ,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李世民问 :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呢 ?魏征说 :良臣能使自己获取美名 ,使自己的子孙世代相传 ,享有不尽的福禄。忠臣则使自己身遭杀戮 ,并和自己的家族一并丧亡 ,只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相对上级而言 ,下级都为“臣”。今天的下级 ,或者说参谋人员同封建社会的臣子不是一个概念 ,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忠臣”与“良臣”的标准对我们今天如何当好下级还是有着启迪和借鉴价值。今天讲“忠” ,应该是为党和人民的事…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论其文治,他辟有“贞观盛世”,论其武功,也不乏龙韬虎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其中尽管不乏骄矜自得之词,但确能反映出他在开拓帝业,统一天下,治国安邦,怀柔四方等问题上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其军事谋略思想的运用和成熟,因此,值得我们反觇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兵书有限,完整保存下来的更少。现存兵书主要有《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长短经》等。另有一部《李靖兵法》《又称《李卫公兵法》可惜大部分佚失,“世无完书”,只是在《通典》引文中保存了部分内容。唐代兵书著述之所以不够丰盛,且佚失较多,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由于大唐处在兴时期,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就极易给军事文化的发展带来一种负效应。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趋向是“重文轻武”,不少人把谈兵看成是“粗鄙”之事”。所谓“士大夫讳言兵事”,正是当时人们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