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公不私谢”,美哉斯言。今天,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人,奉献不谋私利,办事不图回报,做到“公不私谢”,受到基层官兵拥护。但也有少数人热衷于公事私谢,即使办些职责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认为有恩于人,非图个私谢不可;有的甚至办私事也动用公款请客送礼。这些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之举,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不贪为宝《左传》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治玉的工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吾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吾,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以“不贪”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曾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科学地归结为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但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用人。因为,无论是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人。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本领。汉高祖刘邦总结他得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其职责有多少条,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是会用人。在当前的干部使用中,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建安五年的春天 ,袁绍积极筹备粮秣兵马 ,统率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袁绍的谋臣田丰对他说 :“曹公善用兵 ,变化无穷 ,众虽少 ,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两年 ,可坐克也。”袁绍不听 ,田丰再次恳谏 ,袁绍大怒 ,将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一战 ,袁绍大败。有人向田丰说 :“君必见重。”田丰却说 :“若军有利 ,吾必全 ,今军败 ,吾其死矣。”袁绍回来 ,对左右说 :“吾不用田丰 ,果为所笑。”于是 ,就杀了田丰。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按理应当受到重用 ,结果反而被袁绍所杀。这似乎…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钱大昕写过一篇《弈喻》 ,说的是一天他在朋友家看下棋 ,见一位客人屡次输 ,就讥笑他失算 ,总想指点几招 ,以为他不如自己。过了一会 ,客人请他下棋 ,刚下了几个棋子 ,客人就占了上风 ;快到中盘时 ,他就难以招架 ,而客人却轻松自如 ;终局结束 ,客人赢了他十三个子。从这件事中 ,引起了钱大昕一番感悟 :“人固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 ,平心而度之 ,吾果无一失乎 ?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 ;吾能指人之小失 ,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 ,何暇论人哉 ?”细细想来 ,非但下棋如此 ,用在做人上 ,亦是如此。俗话说 :“金无足赤…  相似文献   

6.
杨勇 《政工学刊》2013,(10):60-60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有人说,人生也有三“醒”:一为身醒,睁眼即为身醒;二为心醒,清醒做人、做事清醒;三为魂醒,一种悟,潜意识的觉醒。三“醒”吾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为实。唯此三“醒”,才能修身、成事、立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曾接待过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何香凝、马叙伦、柳亚子等人.毛泽东对这些民主人士很尊敬,十分亲切有礼.一听说哪位老先生到了,马上出门到汽车跟前迎接,亲自搀扶下车、上台阶.有一次,毛泽东出门迎接李济深,李老先生一见面就夸毛泽东“了不起”,毛泽东扶他进门坐下后,说:“李老先生,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互相都...  相似文献   

8.
这些玩意儿讲起来复杂,做起来很复杂,万一做不好,班长找你重摆就更复杂了。新生入学月余,观其在各项规章制度之“铁屋”中四面碰壁,头破血流,吾等四年级老生心痛之余深感失职,本着“治病救人”,师兄栽树,师弟乘凉之原则,特造此“手册”,以免芸芸新生破头之苦, 入学头一件事,就是整理内务。先从整理内务讲起,军校四年,训练,上课,吃  相似文献   

9.
“老杆子”在吾班并非最年长,而是因其党龄最长而获此殊誉。大二结束时,本班的九位兄弟全部加入了党组织。有人建议:按大家党龄时间的长短排个行。“老杆子”在新兵就因表现突出入了党,理所当然就成了我们的“老大”。“老杆子”从此便取代了他的名字。“老杆子”平时言语不多,干工作总是默默无闻、拈“重”怕“轻”。在班里,他常常“公差”自己扛。由于平时言语  相似文献   

10.
观念的错位     
去年《中国民兵》第6期刊登的《战场·靶场·市场》是一篇好通讯,文章不长容量大,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不少同志发出“感慨之谈”,我也很有“感慨”,也想发点“感慨之谈”。不过,我的“感慨”倒不是觉得当年叱咤风云的离休干部贾洪恩如今当上“摊主儿”,就是“扼杀” 和“贬低” 了一个“老战斗英雄的价值和作用”,更不是“感慨” 因为老英雄摆了摊儿,“将来发生战争还有何人来拚命打仗”,而是“感慨”于有的同志竟  相似文献   

11.
本人不曾做过官,也不会做官,更没有做官的命,但时常跟官。凭直观和感受,吾以为为官者应过好“三关”。 一说“金钱关”。大凡为官者都是管啥有啥权——管人事的有人权,管财经的有财权,管物资的有物权,管部队的有兵权……种种权力,寄予了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公仆者理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帮人民之所需,切莫玩弄“权术”,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利。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入党时的誓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秉公无私,勤政为民。这样才能永葆公仆形象不褪色。 二说“人情关”。为官者也是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待客之道及其他鼓劲中华民族一向好客,孔夫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有多远,他老先生没有讲,大概也包括国外的来客吧。好客,自然就有待客之道,那就是待人以诚,量力而行。《朱子家训》这个几百年来流传甚广的修身齐家之作,就有“自奉必须从俭约,宴客切...  相似文献   

13.
漫话正气     
中华民族历来有讲正气的优良传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如果没有一腔浩然正气,就不可能无所畏惧地前进,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这一点已被从古至今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清朝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  相似文献   

14.
在讲古汉语法“名词作状语”的时候,许多人都用到《史记》里“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鸿门宴》)、“高后儿子畜之”(《齐悼惠王世家))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等作例证,认为其中的“兄”、“儿子”和“客”,应分别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儿子一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中“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 ,想来都不陌生。齐国宰相邹忌长得很美 ,徐公也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一日 ,邹忌问其妻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妻子说丈夫美。邹忌不信 ,又问其妾和朋友 ,得到的回答都是他美于徐公。翌日 ,徐公来 ,邹忌仔细端量 ,认为徐公要比自己美。为何明知不如徐公美 ,妻、妾、朋友却要违心说“美” ?一番苦思冥想 ,邹忌终于明白了其中道理 :妻是“情人眼里出吾” ;妾是“畏吾” ;朋友是“有求于吾”。由“邹忌与徐公比美” ,想到如何对待“群众意见”。显然 ,对邹忌来说 ,妻、妾、朋友 ,三者已可成“众” ,都说…  相似文献   

16.
文摘大观     
读书原是长寿方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我国自古就有杜甫之诗能解除病痛的传说,原因就在于“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百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读书何以能够养生延寿?因为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各种感官的参与,而且涉及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所以…  相似文献   

17.
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就有“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一点浩然正气,千里快哉风”等名篇。讲的都是必须树立正气,有正义感,有一腔浩然正气,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贡献。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正气战胜邪恶的历史,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共产党人的正气观与传统的正气观有联系,是民族精神的继承,但与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的最主要的正气…  相似文献   

18.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19.
王金龙 《国防》2006,(7):77-7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军以此为幌子偷偷向苏联边境调集军队,秘密部署攻苏行动,而苏军却视条约为“护身符”,几乎未做任何准备。1941年6月22日,德军出动190个师,约550万人,兵分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猛攻,第一天便侵入苏联50多公里,致使苏军陷入困境。苏联的惨痛教训,让人想起孙子的一句话:“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换言之,任何时候都不可把安危寄希望于敌人的“不来”、“不攻”上,而要把基点定在己方充分准备、无懈可击、无机可乘上。战争的变数很大,并非以单方意愿…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每当领导机关给基层应有的帮助和支持,为群众办一些实事、送去温暖时。群众总会交口称赞,并说领导机关对群众有“恩德”。群众的感谢是对领导机关工作的肯定,也是检验一项工作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试金石”。领导机关该怎样看待群众的感谢?如何听取群众的感谢?是不是能做到不可不忘也,不图回报,一如既往呢?对此认识不同,做法也就可能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