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政工学刊》2005,(11):63-63
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2.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里就明确指出:读杜诗可以“疗疾”。读书,虽可治病,但毕竟与中西药品的药理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疗,诸如弱智、疑虑、灰心、急躁、萎靡、气盛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读书得以调理和矫正。读书如吃饭。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虽说是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获取,固然来自多种渠道,但多读书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卷有益”之“卷”即书也,“有益”就是说读书有好处。但书是精神产品,它多种多样,有优劣之分,也有格调高低之别。好书读多了,就像游进了知识的海洋,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头脑就会清新,知识面就会  相似文献   

4.
俄国剧作家克里雅白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第三种方法就是读书能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恐读亦读之多误矣。”①《书目答问》的作者张之洞也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②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由吴九龙为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新教学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许多人忽视。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基于此,我认为在实施现代语言语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结合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实,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朱熹的见解更为独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8.
日前,笔者前去了解某装甲旅开展网上读书情况,在该旅局域网的“留言簿”中看到了这样的留言:网上读书,使我学到了许多在实际教育训练中没有学到的东西;网上育才,圆了我的大学梦;网络是我了解世界的窗口……该旅政委杨以理说:“开展网上读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丰富内容、营造环境、健全机制上下功夫,让官兵上网有看头、有学头,使官兵变网上‘玩’为网上‘学’。”他们是怎样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的呢?“网馆”留住了读书者的脚步“网上图书馆”开通初期,官兵们上网读书,下网论网,网络成了官兵们谈论最多的话题。然而,短时间的“门庭若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10.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 :“学则智 ,不学则愚 ;学则治 ,不学则乱。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学习 ,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而读书则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阶梯。江总书记讲过 :“学习 ,实践是成才的必由之路。”纵览古今中外 ,凡能成大器者往往都是那些嗜书如命、勤奋好学之人。读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但归结那些学有所成者的读书方法不外乎是“三心”。即 :“雄心、苦心、恒心”。所谓“雄心” ,就是为理想而读书。俗话说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事”。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 ,大凡都是抱着远大志向去读书的人。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孔子到…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与求真     
在部队上下大兴学习之风之际,我想起了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的求“真”治学之法:“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积力久”。窃以为,治学若此,读书又何尝不需要率“三真”之性呢?书是先人智慧与现代知识的结晶,一册在握,便能分享先人的遗产,面对当代的文明。书也是承载历史教训与进步思想之舟,不读书、少读书,无疑令人在迷茫的历史沙漠中徘徊,自然也会  相似文献   

13.
四、“札记之功,必不可少”(一)勤记使人受益无穷 勤记是思考的激发器,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好仓库,创造的发源地。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吴晗在60年代曾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做过一次报告。他说:“有些青年写信问我,怎样掌握学问?我的回答是:要想掌握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此外,没有什么秘诀。” 他介绍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深刻体验到这样的“三步” 真谛:读书是学习,摘抄是真理,写作是创…  相似文献   

14.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们对一位130岁高龄而依然矍铄的智叟能如此长寿十分好奇,纷纷问其长寿之道。智叟说:“我把长寿奥秘已写在这个金制盒子里,谁肯花最高的价钱来买,谁就能得到这个长寿秘诀。”于是,很多有钱人蜂拥而至,竞相出高价收买。后来,被一位富商以十万黄金买去。富商打开盒子一看,只是七个字:“头冷、脚热、八分饱”,感到有些失落,  相似文献   

15.
读书五得     
吾爱读书,颇有心得。以下五点愿与君分享。心得之一:必读,读必。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则智明而行无过。读书首先为做人,做人首先要读书。雷锋说: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再学习。毛主席为改造中国而读书,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人需以不要问你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们对一位130岁高龄而依然矍铄的智叟能如此长寿十分好奇,纷纷问其长寿之道。智叟说:"我把长寿奥秘已写在这个金制盒子里,谁肯花最高的价钱来买,谁就能得到这个长寿秘诀。"于是,很多有钱人蜂拥  相似文献   

17.
剑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剑术活动的记载。《孔子·家语》载说:“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是剑术的一种“舞练”形式。手执干、戈、戚等武器进行“舞练”,那个时候叫“舞象”。《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可见当时就已经把剑术等军事训练项目作为少年教育的内容。在民间提倡剑术活动的目的,就是“寓兵于乐舞之间”,提高武艺,强壮身体,培养军事人才,“习戒备之”。这时剑术的另一种“相击”格斗的形式也已出现。《庄子·说剑》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  相似文献   

18.
读刊评刊用刊希望建议──读者来信摘登之二河南蔡庄乡一中赵恒信来信说:八年来,订阅贵刊已成为我读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刊、用刊、评刊,使我受益匪浅。《军事历史》已成为我的“良师”、“挚友”。读刊、用刊不但丰富了自己的军史知识,给我的(历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由 于书市的繁荣 ,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 ,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取舍。而现在的书又是形形色色的 ,有益的有之 ,无益的也有之 ;有害的有之 ,有毒的也难禁绝。这就需要读书时要仔细辨清“颜色” ,认真加以选择。拒读“黑色”书。由于一些环节的疏漏 ,通过非法渠道出笼的政治上有问题的书时有所见 ,如以欣赏的笔调写黑社会内情的 ,写已有定论的反动人物的传记 ,非法编造未经审核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纪实”等。有的把革命前辈描写成流氓、地痞式人物 ,把其参加革命归因到报私仇、逃避家庭等 ;有的把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民族文化极…  相似文献   

20.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深意和情味,悟出文章的道理;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言经验的顿悟和积淀,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有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以读为本,加强朗读教学的训练呢?一、为学生创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