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非致命武器研制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其项目风险的存在,为度量项目的风险值,构建出了基于WBS的非致命武器研制项目的 GERT网络模型,分别采用解析法和蒙特卡洛仿真法对项目进度风险进行了求解。实例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求解结果十分吻合,所提方法可为非致命武器研制风险的管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致命武器在各类防暴和处突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非致命武器的系统安全性,给出了系统安全性的定义,明确了非致命武器系统安全性的组成,分析了非致命武器本质(固有)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关系。在建立非致命武器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非致命武器的安全管理系统模型,为非致命武器的安全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非致命武器的概念以及在新概念武器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对当前各国以及我国非致命武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说明了"采用新技术发展新的作用原理""非致命武器小型化发展""发展非致命性武器的一体化技术""非致命武器弹种多元化"以及"终点作用效果多功能化"五个非致命武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未来非致命武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说明了非致命性在未来武器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非致命激光束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非致命武器是一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技术手段,使敌对人员或作战设备暂时失能并使人员致死性和附加环境破坏降到最小的武器。从非致命武器的概念看,在众多非致命武器中粗略地可分为两大类,即反人员的非致命武器和反器材、反能力的非致命武器,后者是指非传统的爆炸冲击弹药等软杀伤武器,如阻燃弹、碳纤维弹、计算机病毒、软破坏的定向能等。反人员的非致命武器种类很多,它包括低能的各种声、光、电磁波、化学失能武器、刺激剂、粘性泡沫、鱼网弹、软性弹丸等。近年来定向能、声波、生化、基因等技术的发展,非致命武器借助于这些…  相似文献   

5.
非致命武器的绿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人机工程学等绿色设计理论对非致命武器进行分析,简要讨论非致命武器的绿色设计方法和绿色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主要论述了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软硬件组成,进行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的工作流程,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以及系统管理、虚拟拆装、操作考核等三个模块。从而建立了武警部队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构成,为武警部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非致命武器经济寿命方面的研究相当缺乏的现状,结合非致命武器的自身特点,在全面分析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基础上,引入灰色理论,运用GM(1,1)模型对非致命武器的经济寿命周期费用进行估算和预测。通过分析,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建模精度,预测方法和结果对非致命武器的经济寿命预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又称“失能武器”(disabled weapons),是使人和武器失去作战能力、但不造成大批人员死亡和设施、环境严重破坏的一类武器。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对付人的和对付武器的两大类。对付人的非致命武器,主要作用是使人暂时迷失方向、精神错乱、晕眩、嗜睡、行动困难或损伤人的感觉器官等;对付武器装备的非致命武器的主要功能是使光电探测器损坏,使电子设备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非致命武器越来越显得其重要。本文综述了非致命武器的相关概念,总结了非致命武器在反恐中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非致命武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发展使人员战斗力丧失的失能性武器,主要是物理型、化学型的非致命性武器。  相似文献   

10.
武警部队现有的非致命武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机理及应用上的不足,不能完全保证武警部队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开发新型非致命武器势在必行。根据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内容,非致命武器的开发研究应该面向部队实际,贴近任务需要;做到开发路径多样化,开发体系层次化;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可靠性管理是一种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过程,它体现的中心就是质量管理,要使非致命武器的质量得到保障,就必须对非致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参数进行控制与管理,即通过对非致命武器装备研制阶段的设计、生产阶段的制造工艺、使用阶段的操作与维修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周朴  陶汝茂 《国防科技》2017,38(3):051-057
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理事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发布了《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科技战略规划2016-2025》,对未来十年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部署安排。本文介绍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的使命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模型、代表性成果以及十年科技战略规划,旨在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第二代维和行动维和行动数量剧增,规模变大;维和行动战略从“维持”和平向“建设”和平发展;维和行动由主要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转为主要处理国内各派别的冲突;维和行动职能由单一转向多元;维和行动部署方式由过去的“线性”变为“非线性”;维和行动的主体增加,维和行动组成日趋混杂。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着“强力”维和挑战传统原则;维和行动资源严重短缺;维和人员所承担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维和行动的有效性难有质的提高;单边主义妨碍联合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军事行动变得更加复杂,非致命武器因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灵活性,在未来的战场上,将具有更大的使用范围。因而美军把它看作是现代战争的“力量倍增器”,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军非致命武器发展的现状早在70年代,美军就开始秘密研究次声武器、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等非致命武器系统,但是限于当时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突破。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军官麦克马丁提出了非致命战争概念;1992年2月美国国防部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武警执勤作战中,非致命武器装备将成为影响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这对武警非致命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研制、列装、使用的全过程中,都应强化军事效益意识。全面适应打得赢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6.
舰艇近区安全防卫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舰艇近区安全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外舰艇近区自卫装备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具有综合利用观瞄设备和声纳,并集合各种致命和非致命武器特点的舰艇近区安全防卫系统的构想。系统配备的观瞄设备用于探测地面、水上及低空近临目标,而声纳用于探测水下目标,如蛙人,无人水下航行器等。在打击方面,系统配备了可以歼灭目标的致命武器以及用于驱逐目标的非致命武器。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舰艇近区安全,近区安全防卫系统,非致命武器  相似文献   

17.
非致命武器是一种利用声、光、电、磁和化学等技术手段,使敌军人员(或暴乱人群)和作战设备(车辆、舰船、飞机和基础设施)暂时或永久地丧失正常机能,而不造成人员死亡的新概念武器,有时也称为软杀伤武器或失能武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英等国家就开展了非致命武器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90年代,随着世界人道主义呼声的日渐强烈和非军事行动的需求,非致命武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各国已研制并装备了多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军非致命武器的研究发展现状及特点,并归纳总结了其今后发展的三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副秘书长格诺先生说:中国二级医院所具备的卫勤保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二级医院的标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别代表斯文先生说:如果联刚团[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下同——作者注]的各国维和分队都像中国医疗队这样优秀的话,那么,刚果(金)的维和进程将大大加快。联刚团第五战区司令迪亚洛将军说:中国维和医疗队严谨、敬业、勤勉,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分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法律性质在国际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维和行动与其他国际军事或准军事行动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和行动自身所独具的法律特征。维和行动的法律依据尽管未有定论,但依据其实践与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将它的法律性质概括为:联合国属准军事行动性质,国际法约定的默示授权性质,维护国家间独立平等的工具性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