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延垒 《军事史林》2016,(11):37-41
清末民初,随着袁世凯和北洋新军的强势崛起,北洋集团逐渐成为中国政坛上一支异常强大的力量,辛亥革命后更曾长期把持北京政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北洋集团本以袁世凯为首领,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很快陷入剧烈频繁的军阀混战之中.自1916年袁世凯病死,至1926年国共两党联合北伐,在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北洋各派系之间互相攻伐,仅大规模的混战就有6次.  相似文献   

2.
川军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的简称。清末 ,清政府编练新军。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北洋军阀的血腥统治。而四川军政大权也落入袁世凯的爪牙胡景伊手中 ,四川军阀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
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间进行的革命战争。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孙中山先后组织多次北伐,均未如愿。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  相似文献   

4.
反袁护国之役,陕西是主要战场之一。其在陕主要经过是,袁世凯逼在河南起兵反袁的白朗起义军入陕,然后又以追击白明起义军为名派亲信陆建章等先后率兵来陕,控制陕局,窃取陕西督军职务;白朗起义军夺关斩将,转战商洛、关中,在陕西播下了反袁的种籽;受孙中山指派回陕。湖景翼等革命党人,发动富平兵变,围攻西安,终于将陆建章驱逐出欧。其具体情况如下:一、袁世凯逼白朗起义军入陕袁世凯妄图称帝,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各地党人积极响应。李白朗(河南滑县人),时在河南军阀张振芳部,对袁世凯杀其老上级、著名革命党人吴禄贞①不满…  相似文献   

5.
从档案看1920年直皖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 ,在 1 92 0年 7月间进行的混战 ,史称直皖战争。此战是 1 91 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之后 ,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首次军阀大混战 ,也是一场祸国殃民的非正义之战。1 91 7年 7月 ,孙中山赴广州倡导护法运动 ,另立政府 ,皖系段祺瑞视之如眼中钉 ,极力主张武力讨伐 ,但遭到直系冯国璋的反对。 1 91 8年 7月 ,段祺瑞借对德宣战之机 ,命心腹干将徐树铮筹建参战军 ,后以欧战结束改为边防军 ,拥有三师四混成旅兵力 ,用来对付直系等异已势力。 1 91 9年 5月 ,爆发了五四反…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他组建真正革命武装的开端。由护法演化而来的闽粤和粤桂战争则是自袁世凯暴毙至全国性军阀混战爆发前后(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的一场比较大的局部战争。本文拟探讨和分析这两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局,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孙中山南下护法和援闽粤军的组成1917年夏天,袁世凯的继任者黎元洪和段棋瑞,在各自背后列强势力支配下形成“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段棋瑞削平复辟,俗任总理,拥冯国湾为总统,拒绝召集国会和恢复民元约法。视约法与国会为“共和国之命脉”…  相似文献   

7.
作者将井冈山斗争之前中国无产阶级对军事经济的认识进行了简略概括:现代战争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要推翻军阀必须破坏军阀赖以生存的基础;要使军阀早日灭亡,必须反对军阀借债、增税;革命战争要以民众力量为后盾;战费主要应由殷富者承担;新式军队应生产自给与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8.
1912年2月12日,在内阁总理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廷隆裕太后携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清王朝政府就此烟消云散。根据此前南北和议的约定,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将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南京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孙文遂  相似文献   

9.
距天津东南70里,有个地方叫小站。在近代欧洲列强的版图上,"天津小站"是唯一被标注上的中国小镇。位于渤海之滨的这个小镇,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源于1895年袁世凯在此操练新军。当时,袁世凯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护国军与北洋军在川南的主力决战是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北洋军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内心反对帝制,但畏惧袁世凯势力,不得不受命率部进攻叙府(今宜宾),但在白沙场血战中败退。叙府护国军大部调往泸州之后,冯玉祥第二次进攻叙府成功,受到袁世凯通令嘉奖。此后冯玉祥与蔡锷暗中合作,使北洋军错失了击败护国军的最佳机会。随着护国战争形势高涨,冯玉祥逐步背叛了北洋派,积极推动四川独立,并最终加入了护国军。北洋集团的组织形式就是袁世凯的私人关系网,既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段祺瑞、冯国璋、冯玉祥等的政治思想都与袁世凯不同,在交通信息不畅的条件下,中国巨大的空间尺度又增加了中央控制地方的难度,北洋集团因此一步步走向崩解,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最终是由拥有强大意识形态和组织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1 91 6年袁世凯死后 ,皖系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 ,主张对南方采取武力统一政策 ,但遭到直系军阀的反对。为了对付皖系这一共同敌人 ,以唐继尧、陆荣廷为首的西南军阀决定采取“联直制皖”的策略 ,与直系等建立反皖的“三角同盟”。1 91 9年秋 ,直系为准备同皖系作战 ,以驻湘直军“久戍思归”为由请求北归 ,让直系吴佩孚充当“兵谏”急先锋 ,反皖“三角同盟”发展为 1 4省反皖同盟。吴氏接受军政府的军费补助后于 1 92 0年 5月开始北撤。直军一撤 ,南军紧紧跟上 ,于 5- 6月连克长沙、岳阳 ,皖系张敬尧在湖南的统治垮台了。与此同时 ,河南发生了更易督军问题。皖段拟在吴师北撤途经河南时加以拦截 ,因此图谋撤换豫督赵倜 ,并以皖系吴光新取而代之。赵氏除拟以武力抗拒外 ,又极力争取南方的支持。在各方的反对下 ,皖系的易督阴谋未能得逞。直皖之战爆发后 ,为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军政府发表了助直反皖宣言 ,唐继尧等也拟乘机扩展地盘。但战争于数日内以直胜皖败而告结束 ,西南军阀什么也未能得到。在直皖战中 ,西南军阀与直系的“合作”是出于各有所求 ,形势使然。但以彼此利害关系 ,在“合作”中又充满矛盾 ,“联直制皖”是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现象,就是军阀的滋生繁衍,拥兵自雄,以军专政。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各个军阀都凭借手中的枪杆子分割和争夺权利、地盘,操纵民政。昔日皇家的社稷,一变成为军阀的天下,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研究这些祸国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府更迭频繁,军阀争地夺利,土匪横行乡里,列强也未放弃分权攫利.一幕由政府、军阀、洋人、土匪共同演出的以命相搏的丑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精彩.发生于1923年的山东临城孙美瑶匪众劫持火车案,充分地体现了土匪与政府、洋人、军阀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在这场本来力量并不均等的角逐中,势力最弱者土匪,准确地抓住了以命换生存的博弈原则,以洋人为博弈的筹码,在与政府、军阀的博弈中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来原有的八旗和绿营体制已经全面腐朽崩溃,在国内外局势日益危急的情况下,清廷开始依靠地方力量举办团练。在军事权力下移的过程中,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私人化军队从内部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主要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军队私人化问题愈演愈烈。而早期以北洋军阀为主要革命对象的国民党经历了从照搬英美军队国家化,到策动军阀武装斗争,最后到以俄为师的过程,对使用政党力量统领军队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重蹈军队私人化的覆辙,而走向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5.
北洋军阀兴亡的军事经济原因敖四林冯勇智程海南北洋军阀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军阀。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最后到1928年张作霖退出关外,北洋军阀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最终走向覆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舰船》2012,(5):58
1920年6月3日,上海码头,一艘船体庞大的"官府"(Mandarin)号运输舰缓缓地滑向黄浦江水面。这是江南造船所历史上惊天一瞥,因为它开创了中国造船史上制造万吨巨轮的光荣!近十年之前,孙中山离开了本该属于他的位置,由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走向海洋的雄心在"十年海军发展规划"中显示无遗。1912-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在北伐期间组织的反直反奉军事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26年至1927年,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北伐战争,广东国民革命政府面对的是直奉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集团,敌我在军事力量对比上,众寡悬殊。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策应北伐战争、推进中国革命,肩负国共两党在北方最高领导责任的李大钊,在组织指导冯玉祥国民军策应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北伐和开辟北伐战争北方战场的同时,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组织反直反奉军事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分化和削弱军阀营垒、减少革命阻力,为北伐军贯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  相似文献   

18.
北伐时期,"打倒军阀"成为革命动员的最重要口号和战争进行的最主要目标。在此代际更替的关键时刻,滇系军阀头目唐继尧离世,其死后的寂寞寥落与生前的轰轰烈烈形成大反差,不由得使人感叹:生逢其时,而死不逢时,其故去时正好是人生曲线的最低点,是世态炎凉的最低潮。前时叱咤风云的人物,若不趋新进取,势必被历史迅速淘汰。透过时论,回归语境,感受氛围,给我们考察时代转换之际曾经的要角是如何被世人所迅速"淡忘"、中国近代第一代军阀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提供了别样视角。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军事历史》2005,(2):48-51
来华之前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司夫(1900-1982),苏联元帅。早年曾经在伏龙芝学院东方系学习汉语,在1926年、1927年、1929年因为各种原因多次来华,能够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汉语,对中国军阀的统治和中国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受孙中山与国内局势的影响,形成了对“军阀”概念的基本认知。随着个人地位的不断上升,蒋出于打击对手、塑造合法性、抗击日本侵略等目的,不断地对“军阀”概念进行塑造并灵活运用。在推翻北洋政权,敉平国民党内地方实力派的过程中,蒋对“军阀”概念的利用取得了成功。而他利用“日本军阀”的概念进行抗日动员,也有一定成效。但由于蒋本身军阀思想的存在和对军队政治与制度建设的轻视,导致他难以真正祛除国民党军队的“军阀性”,并最终失去大陆政权。考察蒋介石对“军阀”概念的塑造与利用,或可深化对其权力与概念互动模式的理解,亦可加深对蒋介石思想与政治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