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降低编队协同试飞风险和代价,提出建立编队协同试飞仿真平台对试飞的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建立了编队协同试飞模型的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编队协同试飞总体结构并明确了各类型Agent的功能.然后,确定了指挥控制中心Agent与编队Agent进行命令交互的过程并建立了编队Agent和战斗机Agent的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兰彻斯特理论的效能评估模型,并对设定的红蓝编队进行了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提高空军C3I系统指挥控制能力的关键手段之一是实现对大规模空中编队指挥引导的自动化。提出了实现智能指挥引导系统的总体结构,构建了规则库、模型库,分析了指挥引导规则的优化方法。在空军大规模仿真系统中的运行结果证明,该模型设计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3.
初春时节,东南某地雷达飞转、导弹昂首、战鹰轰鸣、天地间无数条电磁波纵横奔涌…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红蓝”体系对抗正激烈上演。担负空中指挥任务的预警机飞越云端,俯瞰整个战场。战斗开始不久,“红军”进攻的战斗机群就被预警机跟踪锁定。在“空中指挥所”的指挥引导下,“蓝军”战斗机编队立即升空拦截,地空导弹和雷达部队快速机动设伏,最终将“红军”战机一一击落。演习中,  相似文献   

4.
结合战斗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简述了空地一体化试飞、多机协同试飞概念,介绍了一种利用××型飞机综合航电地面支持设施模拟空中动态试验环境和多目标,与数据传输设备、DGPS多目标导航定位系统、数据融合处理系统以及空中试验机构成的多机协同试飞方案.利用仿真模拟与实际飞行相结合,减少空中飞机的数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多机协同作战试飞体系.对空地一体化试飞、多机协同试飞的关键技术和试飞评估进行了探讨,为战斗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多机协同试飞提出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雷达引信、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海上编队一体化训练模拟系统兵力服务器战场观察预警模拟的需求,克服以往对多雷达平台探测与信息融合仿真度不高的不足,构建了雷达探测仿真模块.设计实现了雷达目标分辨算法、雷达目标探测误差拟合算法和多雷达平台对多目标探测数据的信息融合方法,并具体阐述了该雷达探测模块的主要仿真函数和数据流程.经在某海上编队训练模拟系统上的兵力服务器联邦成员中仿真实现,证明可比较准确地模拟海战场多雷达平台的观察探测和战场信息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预警机雷达在协同空战中的多目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警机指挥下的多机协同攻防系统,利用预警机的高空机载雷达和强大的通讯导航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多机攻防系统的防空预警能力和综合指挥作战能力。对该系统进行了理论框架分析,给出了其整个工作过程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模型,并针对预警机的雷达探测能力进行了对多组目标实时探测跟踪的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8.
对空中目标类型识别是海上编队对空防御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传统的识别方法多以目标物理特征为依据而忽略了对目标战术特征的考虑,本文对空中目标类型进行了归类,根据D-S证据推理相关理论,建立了融合目标战术特征和物理特征的目标类型识别模型,该模型可以为海上编队防空指挥自动化决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代战斗机向目标空域的近距引导过程,建立了战斗机与目标相对运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战斗机自动攻击的概念,并推导出一种基于瞄准误差的战斗机近距引导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近距引导战斗机自动攻击控制律。最后对基于瞄准误差的引导算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瞄准误差的近距引导方法很好地消除了瞄准误差,能够满足战斗机近距引导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战斗机雷达跟踪目标中断导致引导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误差的综合引导方法。首先给出雷达测角装置的动力学结构模型,建立了动力学误差传递函数,分析了导致角度跟踪中断的因素;然后建立综合引导法的运动学模型,提出雷达惯性不可逃逸距离的概念和雷达开机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对综合引导法和最佳前置法进行对比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新型运载火箭,没有相近型号导引系数数据供参考,采用传统试探法计算量大,在制导方案初期论证中不能满足多方案快速计算的需求。在引入理想弹道剩余飞行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导引系数实时计算方法。本方法对当前实时状态参数和后续飞行段弹道进行了综合考虑,通过数字仿真表明导引精度高于传统常系数导引方法。由于本方法对导引能力进行了预估,因而制导指令不会剧烈变化,易于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同时,由于采用完全解析法,对箭载计算机计算能力要求几乎没有增加,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制导炮弹由身管武器发射,其飞行控制能力和导引信息量有限,基于预测落点位置偏差量来修正速度方向并在控制时间内连续分配导引指令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末制导方法。根据非线性弹道方程组的级数解预测弹丸落点位置,得到落点与目标的偏差,并提出了两种通过此偏差解算当前速度方向修正量的方法。取剩余飞行时间为修正时间,通过将速度方向修正量分配到整个剩余导引段建立了加速度修正公式,以减小导引指令饱和的可能性。通过连续地预测落点和分配加速度指令来实时地导引飞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导引方法简单可行,精度高,对控制能力要求较低,且具备较好的制导效果和毁伤效果,为该体制制导炮弹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机编队协同制导的火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半主动雷达中制导的远距空空导弹在制导过程中对载机的强依赖性问题,提出了双机协同制导的概念;首次给出了双机协同制导的过程描述.分析了长、僚机制导过程中对导弹导引和目标跟踪过程中的各计算要素;提出了长机对目标预测并进行数据传递,僚机再通过预测值对目标实施机动和照射的协同制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标高度是空海目标分类的重要特征.机载雷达测高精度不高,特别是对远距离目标的测高精度更差,因而利用机载雷达提供的高度信息进行空海目标分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能有效地利用机载雷达提供的高度信息进行空海目标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卡方分布参数检验的多门限空海目标分类方法.首先,基于假设检验的思想,给出了空海目标分类判别函数,并采用了多门限决策方式;然后,结合统计理论给出了各门限的设置,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最后,讨论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反隐身技术现已成为国土防空预警探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了评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依据隐身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和制导雷达相关技术参数,引入了影响制导雷达组网反隐身探测效能的两个因子:雷达探测覆盖系数和保精度系数,基于上述因子建立了单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评估模型,推导出了衡量单基地制导雷达组网反隐身探测效能评估的数学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仿真结果为雷达组网探测隐身飞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情报指挥系统中目标指示雷达导引炮瞄雷达捕获目标的精度问题。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影响精度的诸误差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目标指示雷达导引炮瞄雷达捕获目标成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了计算结果,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舰艇隐身对反舰导弹末制导 雷达目标截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法国海军的拉菲特级隐身舰为典型对象,就水面舰艇目前的隐身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计算了典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隐身舰艇的检测概率和理想状态下对隐身舰艇的截获概率。指出在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末制导雷达对目标的多次捕捉,舰艇隐身的效果将被抵销;隐身舰艇利用电子干扰产生假目标将可以抑制末制导雷达对真实目标的捕捉。因此,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要对付舰艇隐身,其关键不是采用新体制雷达来提高检测能力,而在于提高现体制末制导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四旋翼编队飞行过程中对地面目标对峙跟踪、几何队形生成、稳固保持和协同抗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应对外部环境干扰和气动参数不确定性的多四旋翼主从式协同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建立存在外部干扰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的四旋翼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Lyapunov导航向量场设计领航者的对峙跟踪航迹使得领航者以固定对峙半径实现对目标的盘旋跟踪;然后,构造多四旋翼分布式位置保持控制器,为后续姿态控制器构造提供必要的期望指令;最后,针对四旋翼外部环境干扰和气动参数不确定性设计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多四旋翼姿态跟踪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在局部智能体通信的前提下实现对地面目标的对峙跟踪,显著改善四旋翼编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干扰环境下多四旋翼编队几何构型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19.
指挥引导是作战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引导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战效能的发挥。现代战争条件下,为完成某一作战任务,所需出动的兵力较多,空中态势复杂,如何合理分配指挥引导机构的指挥引导任务,选择有利的引导方式,对完成任务影响很大。因此,结合指挥引导的特点和要求,对指挥引导能力进行分析,设定相关参数的具体示例,运用动态规划理论、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建模和解算,确定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尝试解决影响指挥引导能力分配诸多复杂因素的关联问题,对指挥引导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