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席杰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役,从1935年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地区开始,至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4个月。出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指挥,使中央红军在紧急关头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2.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异乎导常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后,处于战略大转移中的弱小红军,遭到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重。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以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大踏步地进退,四渡赤水河,同敌人周旋,迫敌疲于奔命,我红军则争取了主动地位,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反革命计划,扭转了危局,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中的遵义大捷王成志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被毛泽东视为是“得意之笔”,而遵义大捷正是四渡赤水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遵义及其附近地区所取得的一次大胜利,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大胜利。此役,中央红军在5...  相似文献   

4.
四渡赤水决策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红军前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决策过程的研究 ,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红军四次渡过赤水 ,都是各有各的原因 ,各有各的目标和各有各的决策过程 ,属于一个时间段内的多次作战行动 ,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战役 ;前后四次渡赤水的评价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 ,应该区别对待 ,实事求是 ;前三次与第四次渡赤水的指挥风格与作战样式截然不同 ,真正由毛泽东指挥并体现其风格和精髓的应该是第四次渡赤水 ;从第四次渡赤水起 ,毛泽东军事思想才真正成为红军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也真正成为红军的决策者和领导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作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在红军长征史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6.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 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欧洲战场的战争硝烟逐渐散去.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斯大林命令红军挥师东进,组成了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总司令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150多万红军屯兵中蒙、中苏边界,随时准备南下,消灭盘据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五次赋予粟裕战役指挥和机断专行的权力。1946年,山野、华野集中行动,毛泽东电示:"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孟良崮战役前夕,毛泽东电示粟裕:"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豫东之战中,毛泽东电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济南战役前夕,毛泽东两次指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这些授权为粟裕指挥一系列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遵义会议的酝酿和准备 长征开始以后,部队不断受到损失,士气十分低沉.首先在领导层中,对当时的军事指挥错误就有议论,早已酝酿着不满.湘江战役,进一步暴露了军事指挥上的逃跑主义错误.李德等人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苦苦思索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在临时中央和李德来到根据地以前,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能够以三四万人的兵力,粉碎了敌人1、2、3次“围剿”,还扩大了根据地,发展了红军.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至5月,毛泽东与蒋介石直接指挥各自部队在黔、川、滇交界地带进行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殊死较量.较量以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成功地突出重围而告终,蒋介石千方百计要在赤水河两岸围歼红军的意图化为泡影.历史证明,四渡赤水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是情报助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相似文献   

10.
桐遵之战是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期间的一次大仗 ,其作战目的是为了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根据地 ,以便早日站稳脚跟 ,停止战略撤退。迄今为止 ,几乎所有的相关著述都认为是毛泽东指挥了这一仗 ,主要理由也基本相同 ,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指挥的 ,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 ,也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仗的指挥权自然也非毛泽东莫属。但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遵义战役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红军官兵不畏艰险,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作战指挥艺术和红军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对这场战役的研究,相关成果已有很多,但对为何发起遵义战役、为何多次更换作战对象、娄山关战斗部署为何出现分歧、遵义战役何时结束、遵义战役如何评价等几个具体问题仍有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曾经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这里的“四渡赤水”并非专指第4次渡赤水,而是指中央红军先后4次渡赤水的整个战役过程。这是因为:4次渡赤水作战都是毛泽东指挥的;从整体上看4次渡赤水才更能体现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因而更值得他“得意”;历史语境的差异难以充分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军事文摘     
红军长征时期军委领导人的变迁红军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以前,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朱德,副主席是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项英。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由毛泽东、周恩  相似文献   

14.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决战思想论析谭一青决战,指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胜负的军事行动,包括战略决战、战役决战和战斗决战。毛泽东主席指出:“不论在何方说来,决战阶段的斗争,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在指挥上来说,是最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马尔康县,是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重要地段,卓克基宫寨作为红一方面军的临时指挥机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在此指挥过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北上抗日。元月初,卓克基乡在进行民兵工作调整改革时,把对民兵进行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教育作为搞好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在由博古掌握领导权的中共中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史背景下,经历的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场极为被动的战役,整个过程悲壮惨烈。经此一役,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此役后,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深刻吸取教训,纠正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得党的革命航船从此乘风破浪,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18.
张军贤 《国防》2006,(7):80-83
王稼祥是长征实现从失败退却向主动转移的关键人物。1934年10月,王稼祥带伤参加长征。他积极提议召开会议,纠正中央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在遵义会议上,他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积极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红军军事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王稼祥积极宣传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维护全党全军团结,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终于使红军转危为安,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担架上的“阳谋”1933年4月,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王稼祥身负重伤。由于当时苏区医疗条件差,无法把残留弹片全部…  相似文献   

19.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作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不可缺少的军事教育事业,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红军在井冈山创办第一个教导队起,到瑞金创办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直至建国后创办各类军事指挥、政治、后勤、技术院校。先后为我军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军政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我军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军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结果。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教育,又包括军队中的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