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跨世纪军事经济管理人才,是军事经济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要注重跨世纪军事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克服“应急教育”的缺陷,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创立素质教育新模式,加强人才的素质培养;要优化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其合格的政治素质,优良的军事素质、出色的管理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要确立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注重人才培养的超前性、系统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陈露 《政工学刊》2001,(4):35-36
经 济领域中把一些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创新型经济实体比喻为“孵化器”。这种“孵化器”通过人才、资金、技术的投入 ,经过一个“孵化”即研究、开发、生产的过程 ,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科技练兵是一个有投入、有产出的系统 ,也具备“孵化”功能。应当充分认识科技练兵的“孵化器”作用。科技练兵“孵化”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兴军之本。军事人才是指在体力、技能、技术、智力、知识等方面具有专长 ,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能发挥较大作用的军事人员。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军事人才的知识素质、精神素质和行动素质提出了新的更…  相似文献   

3.
强军目标对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高素质“合训”学员必须坚持把夯实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根本,把打牢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基础,把练就过硬军事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核心,把强化指挥管理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关键,全面提升“合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军事经济学院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军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院校。“八五”期间,为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两场”的需要,提出了“上台阶、创名牌、争一流、奔‘211’”的建设目标,采取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总体设计;突出教改重点,完善学科教材体系;针对培养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立法,狠抓管理制度落实;注重学科人才建设,提高科技干部整体素质等措施,确立了新的人才模式,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7763名军事经济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等途径,为全军的军事经济战线的专业技术干部普及中专、提高大专以上文化层次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技素质高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 ,是完成具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决定力量。新型军事人才科技素质高低是制约我军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素。提高新型军事人才科技素质 ,高科技知识学习是基础 ,科技练兵是重点 ,优化机制和环境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与时俱进 建设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高素质后勤人才的定位面对知识军事的挑战,江泽民主席明确提出了新型军事人才的三条标准。即:必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在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专业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过硬;必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成为精通某  相似文献   

7.
吴晓源 《政工学刊》2005,(10):55-56
一、加强前瞻思考,确立把科技素质作为指挥人才关键素质来培养的观念。加强高素质指挥人才建设,必须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突破一些习惯性的育人模式,确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新思路。(一)确立知识主导的人才观。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兴起,世界已进入“知识军事”时代,军队建设越来越凸显出“知识化”的特征,知识已成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在人才建设上,知识化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内在要求,高素质离不开丰厚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是知识厚积薄发的结果。离开知识的积累和支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知识化的外在表…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战争和知识军事对我军政治工作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人才的素质结构由政治素质结构、科技能力结构、军事认知结构、身心素质结构组成。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具有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体现顺应未来智能化战争发展趋势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发挥红安精神的育人功能,必须牢牢把握“坚定政治信念、坚决听党指挥”这个红安精神的核心,锻造军事后勤人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素质;始终突出“不畏强敌、不胜不休”这个红安精神的重点,培养军事后勤人才奋发向上、德才兼备的过硬素质; 紧紧扭住“无私奉献、不计得失”这个红安精神的根本,强化军事后勤人才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信息时代,人的因素将更加重要,军人素质的高低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新的时代呼唤着军队建设与作战的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理论人才及教学人才。许多西方军事未来学家预测或论述了信息时代军事人员,特别是军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归纳为“五种素质”和“四个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 )人文素质是现代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人文素质表现为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组成部分。军事人才素质应包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专业素质是从事职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而人文素质是知识、修养和交际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具体表现在爱国热情、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审美品味等方面 ,是学员全面素质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文素质是专业素质得以发挥的基础 ,事实表明 ,做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做事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一个道德败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只能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  相似文献   

12.
未来军事斗争,与过去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相比,无论是作战背景、时空条件,还是武器装备、指挥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努力建设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牢固树立未来军事斗争人才准备的科学观念1.树立“军事准备,人才为本”的战略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从我军与潜在战略对手的差距看,既有武器的差距,又有人才素质的差距。我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因此,改…  相似文献   

13.
季立 《政工学刊》2023,(4):38-3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系列部署,对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提出了新目标、打开了新格局,必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加速推进军事人才建设。把握军事职业特点和军事人才特点规律,加大军事人才管理创新,推动人才布局和军队组织结构、备战转型要求有效耦合,最大程度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是新时代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4.
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取决于众多的复杂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有四个:一是与国际上武器装备水平的对比;二是世界科技发展对军事科技及装备研制的引导;三是受国家经济实力制约的武器装备建设的投入;四是武器装备研制方面的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军事人才”是“军事人才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然而,目前关于“军事人才”的定义却不尽一致,存在重大分岐.本文分析研究了目前关于其定义表述的三种观点,给出了新的“军事人才”的定义.并阐述了与该定义相关的三个基本内容:1.军事人才有别于军队中的人才.2.军事人才有别于军队干部.3.区别军事人才的标尺明确.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4+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员军事基础素质培养过程,改革军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和学员队管理模式,实现军事基础教学与学员队管理的有机衔接,强化学员旅的教学管理职能,形成“三位一体”的学员军事基础素质培养模式,建立学员军事基础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预备役部队现役干部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君 《中国民兵》2010,(2):36-36
谋求预备役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现役干部的能力素质是关键。预备役部队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还涉及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这就要求预备役部队现役干部具有全面、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王慧奇 《国防》2005,(4):34-35
随着新一轮世界性军事变革的到来,信息化武器装备、数字化战场和新的作战样式开始登上战争舞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军队“人才储备战”、“智力储备战”也拉开了序幕。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要求预备役军官队伍的素质必须与之相适应。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拓宽选配渠道,从源头上选入高素质人才。按照《预备役军官法》的有关规定和“着眼需要、进出有序、确保质量”的要求,有计划地把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行业中与部队专业联系比较紧密、军事斗争准…  相似文献   

19.
科技素质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履行领导职照的重要保证。而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军事迅猛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任务艰巨紧迫,对军队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度.深刻认识提高科技素质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把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提升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军事素质是新型军事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对台军事斗争需要的基层后勤指挥与管理人才,提高其军事素质,是各类后勤院校军事教育的第一要务。因此,应确立军人基本素质、第一任职必备的军事素质和利于个性发展的军事素质“三位一体”的素质模式;采取以军事课主渠道强化与规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养成与提高;完善“整体促动”机制,全面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军事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