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抗震救灾是对我军后勤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军兵种后勤保障力量结构、建立完善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指挥体制机制、提高战略投送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新要求。落实这些要求,必须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分层建设,注重结合、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后勤保障能力建设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我军后勤综合集成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军后勤综合集成建设必须注重后勤建设、管理、供应、保障、指挥等各个环节,以理论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搞好顶层设计与系统融合,强化军民一体化建设,抓好以“物流”、“医流”为主体的后勤力量建设,加强后勤一体化训练和人才队伍集成建设,实现后勤力量运用一体化、指挥控制网络化、后勤资源可视化、后勤保障精确化,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后勤综合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3.
跟踪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是我军建设面临的根本任务。我军后勤应紧跟新军事变革的步伐,按照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总要求,适应信息化战争中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需要,统一整合三军保障力量,综合运用军地保障资源,优化保障结构,健全保障要素,拓展系统功能,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保障效能,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保障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保障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指导保障的理论新;战前预置充分;实施保障的机制全;保障手段先进;保障样式活。对我军的启示是:重视后勤保障理论研究,加快后勤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后勤合成训练。  相似文献   

5.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建立了以本土后勤基地为依托、以欧洲战区后勤基地为骨干、以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为纽带的远程立体后勤保障体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保障空袭的顺利进行。军需保障以征用社会力量为主;油料保障采取基地固定加油和空中加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救援保障以自救为主。针对我军实际,我军后勤准备必须具有前瞻性,要大力发展后勤高科技装备,建立灵活高效的军民结合的后勤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外军在多样化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中,注重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制、经费物资准备充分、动员依法进行、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借鉴外军经验,我军后勤在多样化军事行动保障中,应完善后勤保障预案,确保经费物资快速供应;健全后勤标准制度,确保经费依法供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确保物资足量供应;优化保障模式手段,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相似文献   

7.
应急作战后勤保障力量建设,是军事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作战后勤保障力量建设,事关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改造传统型保障力量,建设技术密集型应急作战后勤保障力量1.加大后勤保障装备中的高技术物化量。一是把后勤自身群体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加速研制高技术装备。一方面,我军后勤拥有各种不同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院校,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研制后勤装备所需的许多科学技术要依赖于民用科技的发展和民用工业部门的支持,后勤必须加强与地方科研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军队建设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及军事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军后勤建设面临转变工作思路和调整保障模式的重大变革。江泽民主席审时度势,提出要“加强后勤动员工作,逐步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遵循江主席的指示精神,我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必须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社会化保障的意识。同时,要注意把握兼容的“度”,确保军民兼容保障体系走上正确轨道。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军民结合的动员体制和平战转换机制。建立军民兼容后勤保障体系,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后勤保障体系来说,无异于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应分期、分批、分阶段地在全军逐步实施,切不可操之过急,影响部队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我军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推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要求,构建新型的后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创新后勤保障方式,建立兼容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勘保障能力贯彻于平时后勘建设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外军做法,我军应制订科学周密的后勤保障预案,由战略后勤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指导,加强参与行动各力量的整体保障能力建设与协调。  相似文献   

11.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构建三军一体、军民一体、保障职能综合一体的后勤保障体制,应明确目标定位,确立构建一体化后勤保障力量体系应实现的基本功能;优化后勤保障力量结构,促进保障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后勤指挥建设,促进保障效能释放。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军事后勤权利结构调整的角度,探讨了我军联勤体制的发展和保障效率的提高。分析认为,未来的后勤体制改革的取向,应建立纵横规范的权利体系;后勤权利的划分是后勤体制确立的核心,而体制构建又是权利配置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根据我军实际,在21世纪初应当实现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中级联勤模式。面向我军21世纪的发展,后勤权利体系与权利结构应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以促进后勤保障效率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军队后勤费用是军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后勤系统为覆行后勤保障任务,其自身所消耗的费用。由于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导致了后勤保障结构的复杂化,加之保障体制不顺,管理效益低下,我军后勤费用呈现出上升趋势。要降低后勤费用,必须改革后勤结构,优化后勤保障体制。要运用后勤管理新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同时,推进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享”的后勤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我军后勤保障发展目标是建立“灵敏精确型”军队后勤。这一目标是现代化后勤宏伟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是后勤建设目标体系中的主体性目标,也是“保障有力”的标志性目标。其主要标志是: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机构科学化、保障内容标准化、保障手段现代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人员知识化。发展“灵敏精确型”军队后勤,应采取以下对策:进一步调整改革后勤编制体制,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理顺关系、疏通渠道;高度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建立和完善精干灵巧的保障力量体系,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做好组织准备;探索灵活机动的运作方式,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和造就新型后勤人才,为实施精确保障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军对诺曼底战役盟军后勤保障的研究多从保障方式和手段着手,从作战指挥视野考察其后勤保障力量运用相对较少。从作战指挥角度探讨战役中盟军后勤保障得失,不仅将对联合岛屿进攻战役后勤保障力量运用提供借鉴,还可为我军联合作战后勤指挥体制机制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作战决心制定、指挥体系设立、后勤计划拟制和运输投送指挥四个方面对本次战役中的得失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得失原因,指出了可供我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是将军队后勤组织内的部分保障任务移交给社会,由社会来承担,使保障主体相对扩大,借助社会其他力量来对军队实施更加有效的保障。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是我军后勤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从臃肿走向精干、从低能走向高效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军跨世纪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新阶段,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是对传统军民结合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大力推进传统后勤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防与军队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看,应从组织体系、技术体系、人才储备体系和力量体系等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变军需保障力生成模式,应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军需专业发展目标和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这个核心,通过加大军需科技含量、改革军需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军需训练和保障基地建设等措施,将军需保障指挥、保障力量、保障资源、保障对象等要素融合成有机整体,构建与军事任务相适应、与后勤保障体制相配套、与地方军供部门相衔接的军需保障力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后勤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战争实例,论述了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力量运用的特点,旨在寻求我军应付未来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的可行性对策,增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后勤力量运用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军事变革中,认清我国后勤建设现状,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后勤变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我军后勤建设现状(一)后勤补给组织方面过去,我军的补给体系在结构上长期以"打全面战争"为着力点,这种后勤体系结构是高度集中化的,作战保障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就地补给,无法及时为不同军兵种和不同区域之间提供高效的补给。近年来,我军以打赢局部战争为基点来改进后勤补给体系,进行快节奏、高科技与先进装备的后勤补给训练,其中包括人员运输、建立补给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长时间、高强度、高效率的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二)联勤保障体系方面联勤以后,各军兵种后勤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