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星平 《国防科技》2021,42(1):94-99
冷战结束后,"混合战争"的威胁日益增加,人民防空工程和其他各类城市安全设施都亟需改进安全防护手段,增设安全检查设施,防控敌对势力的恐怖袭击和后方破坏。人防工程在战时对于出入口通行效率的要求远比地铁设施高,且出入口区域空间有限,无法照搬现有的地铁安检措施。本文从防范标准、安检流程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运用新的检查技术手段,结合"分类检查与人物分离"的新检查流程,在人防工程出入口有限的空间条件下,设置人员和物品各自的分级检查通道。这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既满足了筛查质量,又保证了检测通行效率,从而能够达到人防工程掩蔽与安检的要求,并完善应对"混合战争"威胁的措施,以期为增强我国未来的整体国防实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人防工程是战时防御敌空袭、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提高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人防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工程布局和规模直接关系到战争功能的发挥和工程生存能力的高低。现代高技术常规空袭兵器突防能力强,战争爆发突然,我们可以得到的预警时间将是很短的。这就  相似文献   

3.
朱星平 《国防科技》2022,43(2):137-142
进入2020年代,全球化、多极化和信息化正推动国家间冲突加剧延伸至非传统战争领域,当前混合战争的威胁日渐增长.我国的人民防空系统承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责任.从袭击者角度出发,策划针对人防工程的非传统方式袭击是混合战争中极有可能采取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通过探讨城市人防工程设施周界面临的各类非...  相似文献   

4.
《国防》1996,(1)
人防工程是为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掩蔽等需要而建造的防护建筑。它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 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 设施。人防工程按构筑形式可分为地道工 程、坑道工程、堆积式工程和掘开式工程。 地道工程是指大部分主体地面低于最低出 入口的暗挖工程,多建于平地。坑道工程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在新建住房时,任意毁掉钢筋混凝土质人防工程现象严重。人防工事是重要的战备设施,是国防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坚固的人防工程,空袭中就会导致战争潜力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6.
现代末端防御武器系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战争形式的分析,论证了末端防御武器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末端防御武器系统和作战手段的研究,点明了末端防御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敌方的饱和攻击、电子干扰与隐身、低空突防以及机动突防等对抗性手段.为了更进一步保证要地的安全,顺利的实施我军的战略意图,从增强末端防御武器系统的预警能力和攻击能力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它未来发展的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未来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人防建设。我国也不例外。从60年代以来,国家、军队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人防建设上花费了不少资金,投入了大量劳力、设备和材料,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人防设施。怎样让人防设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按照国防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统一,进一步搞好人防工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一、人防设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的人防设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建立在山区;一种建立在平原、城市地带,多为地下工事。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有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军事态势、武器威胁及战争模式,根据战场工程的发展特点,总结分析了战场工程的五种基本属性。基于自身属性变化,融合我国的积极防御思想,提出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应充分发挥战场工程的防御机制,并结合现代智能技术,构建一种基于策略调度和重构反馈机制的战场工程动态防御战法,提升人员和装备的生存能力,补充完善现代战场工程防护体系,为赢得未来战争提供必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翻开战争发展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巧妙地利用地下防护设施抗击敌人,创造了以劣胜优的例子。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地下防护设施是保存自己实力、抗击敌人打击的有效手段之一。展望未来,战争拓展到地下这个新领域也只是早晚的事。因此,构筑21世纪的地下防御设施已是当务之急。地下防御设施是保存自己实力,抗敌打击的有效手段地下防御设施之所以在战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技术的渗透,使地下防御设施具有了几个军事上的突出特性。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快推进转变,及时建立起高效有力的民防系统,以应对战争和平时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重要设施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许多军事家指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将是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因此,今后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核防护和常规武器空袭防护的需要。 一、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划布局 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是直接关系到战时功能的发挥和工程生存能力的大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人防工程充分发挥三个效益特别是战备效益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有的同志对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党的工  相似文献   

12.
赵晨  汪雷 《国防科技》2006,(1):67-70
本文对信息化战争中网上经济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网上经济战特点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网上经济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中重要的作战样式。从网上经济威慑、经济制裁、经济收买、经济干扰、经济瘫痪等五个方面论证了网上经济战的进攻战法及其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洪义  张硕  于永兴 《国防》2014,(8):61-62
正习主席多次强调,军事斗争准备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高瞻远瞩,为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人防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必须围绕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行动的职能任务,大力推进人防与军队建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军地融合建设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区域联合防空、应急行动能力,确保关键时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4.
吴勤 《现代军事》2008,(8):38-42
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的近几次现代化战争中,军用卫星均大显身手.对拥有卫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太空系统将面临从防御敌方攻击到应对迅速变化的技术和支援需求等各种挑战。由于卫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应能力,使其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基于上述考虑,美国提出了太空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响应作战”(ORS),  相似文献   

15.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参与行动人员专业的多样性和部队规模的不确定性,要求有不同的财务保障能力。因此,应从全面预计经费需求、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多样式保障方式和建立健全标准制度等方面,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力保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灰色地带"与"混合战争"作战理论成为美俄等国研究热点,相关理论也被其运用于实战并取得成效,如美国干预委内瑞拉政局、破坏伊朗核设施等灰色地带行动,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实施混合战争等。特别是在中美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及其盟国长期在我周边热点地区常太实施"航行自由"等灰色地带行动,为此对"灰色地带"和"混合战争"作战理论的研究能够为我做好相关应对、防范危机升级、塑造对我国有力态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概念、形式与本质等方面对"灰色地带"和"混合战争"理论进行了辨析,并分别列举了"灰色地带"和"混合战争"理论具体应用案例,最后,对我国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芾福成 《国防》2011,(6):47-49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使人民防空在未来战争中,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成果的重任,是新时期人防建设的重要课题。各级军事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升人防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防护工程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郎分,按用途可划分为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两类。核防护是防护工程的重要职能之一,核防护措施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战争之前付诸实施的,例如修建防护工程设施,并安装配套的核监测装备;另一类是战时发生核袭击后,实施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估算和预测核袭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进攻与防御的辩证关系及防护与防御基本概念的阐释,分析防护与防御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研究表明,防护是作战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防御是一种基本作战类型。防护针对的主要是武器打击造成的毁伤,防御针对的是进攻作战。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及其攻防转换以及攻防兼备的国防建设,都必须进行有效的工程防护。鉴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进攻与防御矛盾运动的新特点,把握攻防辩证关系,可为作战工程防护理论、技术创新以及防护体系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国防科技工业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将有关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增强战略威慑能力,统一组织和调动国防科技工业人员、设备、设施及成果,组织以军事高技术攻关和武器装备应急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动员活动。国防科技工业动员作为保障战争或紧急状态军队遂行任务的武器装备需求的资源调配与物质生产活动,是形成国家战略威慑力、战争制衡力和军队实战化遂行任务能力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