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在军事领域,随着新军事变革步伐的加快,对军事人才资源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开流节源,扩大军事人才增量,提高军事人才资源利用率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相对和平时期,军队在社会人才竞争中优势不强,人才增量受到一定限制,这就使得我们要更加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合理消费,节约用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领导者的狭隘用人观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用非所学、高能低配的军事人才“高消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这种“穷人的奢侈”削弱了军…  相似文献   

2.
胡主席指出:“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是军队人才建设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运用和谐理念抓好人才建设,就是要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和谐发展,进一步开发人才资源、激活发展动力、理顺人才结构,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树立和谐流动的理念。(一)盘活人才资源。发挥党对人才工作的整合优势,构建人才资源整合的总平台。一方面,搞好顶层设计。遵循“需求牵引、通盘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培养、整体推进”的思路精心规划,确保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纵向衔接、横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了军营。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 ,不少高学历人才“如鱼得水”而受“重用” ,也有相当一部分“水土不服”而“下岗”。高学历人才的“下岗” ,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整体形象 ,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我军现代化的进程。甚至有的单位出现了这样的“怪事” :一方面是基层部队和机关急需各类高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却是不少高学历人才相继“下岗”。从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 ,实际不然。部分高学历人才“下岗”现象的发生 ,不是完全偶然的、个别的 ,而是有其生成的主、客观原因 ,必须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4.
随着兵员成分的更新,一大批高学历士兵和特长兵涌入军营。这部分人才资源给部队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单位却没有很好的发挥这部分人才的优势,使一大批优秀士兵人才被埋没,造成人才紧缺与人才流失并存的现象。士兵是军队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开掘士兵中的人才资源,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机关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修正视角,向士兵群体要人才在有的单位,常听领导同志发出人才难觅、人才难留的感叹。原因何在?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视角偏差造成的。①选才上的“仰视”。在有的领导意识里,人才都来自上边,热衷于到外面请,到上边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要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单纯依靠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想办法吸引、开发人才资源 ,创建“人才高地”工程。如何建立“人才高地”,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建立人才开发机制 ,优化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前不久,江主席在全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速人才培养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把人才建设摆到战略位置,不断开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这标志着我军人才  相似文献   

7.
我军人才建设经费总量有限。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要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投资的效益,防止人才资源浪费。要建立人才建设经费增长、投资和管理的合理机制,完善训用一致的制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逐步推进军官职业化。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的重要谈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著名论断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这一科学论断有其客观依据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营造竞争机制来吸引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为人才竞争搭建竞争舞台,就要倡导“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不断把装备保障人员推向“赛场”。同时要制订完善的竞争机制,出台好的激励政策,解决好竞争上岗人员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和实现兵器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工作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以人才先行推动和实现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集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才的使用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氛围。二是通过约束和激励的辩证统一,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潜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有限的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要重视抓好基层文化骨干的使用工作,  相似文献   

12.
学员管理要坚持育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院校要为部队培养出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要把学员培养成集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于一身的新型军事人才。管理工作要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不能把管理的标准定在“管住人,不出事”上,而是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从总体上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打牢学员的各项基础。把学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新理论、新战法、新知识的学习与指挥决策和战略恩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管理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军官交流是科学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锻炼干部、推进勤政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军官队伍建设、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军在军官交流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的看,在我军基层军官的交流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内多外少”,即基层军官在本单位内部流动相对比较多,跨单位、跨军兵种、跨系统流动少;“上多下少”,基层军官向上级机关或好的岗位流动的主动性强、数量多,从机关到部队、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流动顾虑多、数量少;“近多远少”,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发…  相似文献   

14.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信息化条件下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加快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其关键是围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加强人才战略工程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进人才建设跨越式发展;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充分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世界正爆发着一场人才大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争夺的不再是资金与地盘,而是先进的技术人才。在这场激烈的人才大战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以往出现过的人才现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发人深思的现象,对我军的人才建设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争抢青苗现象”的启示———吸引人才要从源头抓起现在全球人才争夺已成白热化。各大跨国公司为了拥有更多的人才,已经不满足于“挖墙脚”,拉拢“明星”,吸引“显人才”,而是将争夺人才之手伸向了青少年。为了及早发现、选拔人才,全球都出现了争抢“青苗”的现象。微软公司专门制定了…  相似文献   

16.
任骞 《政工学刊》2010,(7):59-59
一、既要会“相马”也要会“赛马”,让高学历与高素质画上等号。基层组织要当好“伯乐”。首先,要转变观念“识马”。不能把高学历干部要求民主宽松、爱发表不同意见等看作是政治上不合格,更不能把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看作是“刺头”。要走出褒扬“驯服型”、挑剔“张扬型”的识人误区.破除评价潜规则,防止扼杀人才个性、束缚人才创造精神。其次,要多措并举“育马”。高学历干部文化程度高,但岗位锻炼不扎实,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军队财务人才建设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统筹使用力度不够、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军队财务人才建设的发展。为此,应按照“专业对口、择优选拔,按需培养、合理使用,资源共享、科学交流”的原则,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统筹使用人才资源,推进联合共享机制;制定人才梯队建设长远规划,解决资源供需矛盾;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刘伟 《政工学刊》2011,(2):21-21
胡主席强调指出,“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目标任务”。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解决“人才短缺与流失并存”、“人才扎堆与闲置并存”状况,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9.
围绕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我国人才资源短缺、失衡和浪费的现状 ,阐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的紧迫性 ;从更新观念、振兴教育、充分利用国外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 ,阐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级围绕加强预备役军官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训、考核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预备役军官,为推动预备役部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看,预备役军官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应急、应战”的双重需要.特别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急需的军事指挥和技术保障人才短缺;社会人才资源的动员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军地融合抓人才建设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