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情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发扬爱国精神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思政课中,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外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考量,从优化爱国教育社会环境、强化主体协同性和创新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究加强协同培养的有效举措,以期进一步提升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3.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安全,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安全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进行安全观教育存在的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空洞单调、育人队伍能力欠佳等问题,提出在进行安全观教育时要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系统性和交叉性并重等原则,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促进当代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国防观念教育,是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国防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国防,是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武装侵略和颠覆所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国防观念,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观念。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守纪律精神和精诚团结精神等,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巩固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延续和发展的,它来自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了解,离不开经常、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抓好国防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防生人员是不断流动的,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辐射到每个国防生,取得全面长久的效果,就要年年进行,长期坚持。青年大学生在上中小学时受过爱国主义启蒙教育,但容量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职责的转换,自然需要继续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再之,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挑战着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挑战了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模糊了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核心理念.为了更好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建设,占领网络思政阵地;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创新高校...  相似文献   

7.
郑波 《政工学刊》2007,(5):48-48
自然环境教育资源。爱国是军人职业活动最坚实的实践支点,爱国主义是战斗精神的支柱,运用国家的自然环境教育资源如祖国的名山大川、海洋湖泊和富饶的动植物、矿产等资源培育战斗精神,能够增进官兵对伟大祖国的了解,加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祖国亲人的深厚感情,增强官兵“执干戈以卫社稷”和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强烈使命意识,使战斗精神培育建立在深沉的爱国主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国家强盛,赢得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的政治传统和文化遗产。在现阶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抗疫精神来源于实践且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最新内容,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仁爱、团结、奉献、创新,担当等精神的理想信念,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勇于实现奋斗目标,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实践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实践路径进行研究,不断从深度、力度和广度方面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军事理论课程既是一门介绍军事理论知识的公共基础课,又是一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政治课。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融入军事理论课程,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是提高军事素养、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和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国家独立和解放的力量源泉,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和现实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2.
韩勤 《中国军转民》2023,(20):108-110
张謇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其建设经营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充分认识和把握张謇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基本遵循原则,深入挖掘并利用好张謇资源,探索与思政教育的耦合之处,发挥其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统一、百姓幸福安康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侯健 《政工学刊》2000,(3):16-16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国家利益观教育。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和行动的归宿。国家利益是立国的基础,懂得自身利益的民族才是清醒的民族,自觉为自身利益而团结、而奋斗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国家利益产生动力,任何时候,国家利益都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认清国家利益,并自觉为国家利益的实现而奋斗,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包括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两个方面。生存需求主要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发展需求主要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良好的战略环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官兵懂得:维护国家…  相似文献   

15.
陈舟 《国防》2016,(8):30-32
在国家安全环境更加复杂的今天,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对强化全体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加强国防教育应遵循时代性、爱国主义、忧患意识、革命英雄主义和全民性的基本原则,为各级开展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把“报效国家”作为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军队职能的高度重视,也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报效国家,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这不仅明确阐明了当代革命军人报效国家的基本内涵,也从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统一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报效国家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杨虎城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发起各之一。对蒋介石“兵凍”完全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而将个人利害置之度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支柱。分析杨虎城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学习杨虎城将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激起我们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振兴中华,艰苦创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甲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对学员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武学院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统领整个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军训是短期内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远大理想抱负;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增强团队精神等三个方面论述军训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1]团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大学生团员工作后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人才和输送工作骨干的重要职能。新时代共青团如何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教育和引领广大青年团员,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