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察履带车辆转向期间增大发动机油门开度对转向动态特性的影响,基于Matlab/Simulink对油门开度变化转向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应用VBOX试验测试系统设计了某履带车辆转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大发动机油门开度可以使车辆转向角速度增大,进而缩短转向所需时间;转向阻力较大时,可以采取增大油门的方式提高主动轮转矩,克服不良转向条件,但无法获得更小的转向半径。  相似文献   

2.
工作环境对发动机本体热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发动机工作环境对发动机本体热负荷的影响,以某型发动机为对象,采用缸内燃烧与冷却系统传热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温度和大气压力对发动机本体部件热负荷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发动机热平衡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最大误差为9.1%,实车试验验证模型最大误差为6.2%。计算表明:发动机出口冷却水温度随环境温度和海拔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46℃时的缸内活塞最高温度比-43℃时升高了15.4%,汽缸套最高温度升高15.5%;海拔高度每升高1 km,活塞最高温度升高1.04%,汽缸套温度升高0.95%。  相似文献   

3.
基于驾驶员意图的AMT车辆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AMT车辆控制规律不变,不能适应驾驶员意图和行驶环境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以油门开度来反映驾驶员的意图,采用转速信号作为离合器接合过程的控制参数,使起步和换档过程中离合器的接合速度可随驾驶员的意图而变。对突然加减油工况,以修正油门开度的新方法来修正换档规律,有效解决了AMT车辆在该工况下的意外换档问题。试验表明,这种方法简单,能准确识别驾驶员的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提高了自动变速车辆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传动装甲车辆发动机-发电机系统建模难的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辨识发动机转矩,设计了发动机-发电机系统动态实验,在测得发动机在不同油门开度时的转速动态响应,并将电励磁旋转整流同步发电机等效为直流发电机的基础上,建立发动机-发电机系统动态模型。仿真与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满足车辆仿真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起步过程中影响离合器接合速度的主要因素,基于发动机恒转速控制方式和双离合器联合起步,设计了驾驶意图模糊推理系统、离合器接合速度推理系统、离合器分离条件推理系统3个智能控制系统,对起步的挡位、发动机转速、离合器接合速度进行控制,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模糊控制能很好地控制DCT车辆双离合器联合起步。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长江-4型汽油发电机组存在的轻负荷可靠性差、冬季起动困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增设“气流偏转雾化管”和“加速限流管”;使第一缸的充气量增加;增设“储油井”,限制了进气道内液态燃料吸入气缸。经过不同负荷的多次试验,汽油机轻负荷工作可靠,中、大负荷工作良好,冬季起动容易,改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致富信息     
拖拉机在行车一定时间后,由于超载、超速运输,使用不当使发动机零件磨损、排气管积炭等,造成发动机运转时冒黑烟、蓝烟、白烟现象的发生。冒烟使耗油率增加、功率下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减少机主的营运收入。一、发动机排气管冒黑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冒黑烟产生的原因:拖拉机超载超速运行,使发动机负荷过重,燃烧室积炭严重;供油时间过迟,燃烧不完全;喷油器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微型涡喷发动机起动过程稳定性较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算法的起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基于多传感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减小发动机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的影响,以提高起动过程中系统的鲁棒性.试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微型涡喷发动机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快速、平稳地起动,降低了发动机贫油、富油和喘振的可能性,保证发动机可靠起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润滑油出现的高温性能差等问题,考察5W/40和15W/40两个黏度等级重负荷动力传动通用润滑油在柴油发动机上的实际使用性能。在BF6M1015CP柴油发动机和柴油车辆上分别进行1 000 h发动机台架可靠性试验和高原实际道路行车试验,利用红外光谱等仪器对定期抽取的油样进行理化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黏度等级的重负荷动力传动通用润滑油各项理化指标变化较小,均能满足高原地区大功率、重负荷柴油发动机的用油要求。使用两个黏度等级润滑油的发动机在功率和扭矩方面大小相当,使用5W/40重负荷动力传动通用润滑油的发动机在高转速区(转速高于1 600 r/min)油耗率低,在低转速区(转速低于1 600 r/min)油耗率较高;但在抗氧抗腐性、高温清净性和抗磨性等方面,15W/40重负荷动力传动通用润滑油的表现略优一些。  相似文献   

10.
低散热柴油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散热柴油机是对燃烧室等主要受热零部件采取隔热措施处理的发动机。发动机工作时,通过燃烧室表面向冷却水的传热减少,可以显著减小坦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整体尺寸。介绍了低散热柴油机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分析了隔热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坦克装甲车辆柴油机应用隔热技术研究的方向,指出隔热技术应用于柴油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隔热部件或涂层材料的可靠性,应用隔热技术后,应该进行燃烧系统优化及车辆冷却系统的整体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可调喷油规律条件下,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成因机理。在实现可调喷油规律喷射的基础上,基于Fire软件建立了柴油机工作过程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标定,进而利用模型分析了靴形喷油规律下柴油机性能随喷油提前角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增压时刻的滞后,喷油规律由矩形过渡到斜坡形再到靴形,实现了灵活可调的喷油规律。在靴形喷油规律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喷油提前角,使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均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增大,柴油机缸内压力、缸内温度以及放热率均逐渐升高,且到达各自最大值的时刻前移,而NOx排放量和碳烟排放量则分别呈现出增加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V型12缸柴油机缸盖振动燃烧段信号与缸内压力进行了时域对比,分析了失火时的缸盖振动响应,研究了供油规律随转速变化情况。分析表明缸盖振动中包含喷油器针阀落座的振动响应,研究了基于短时能量动态双阈值端点检测提取针阀落座响应时间特征的方法,利用振动信号的峰值加速度来表征针阀落座的强度。在不同工况及不同状态下提取了针阀落座时间及强度的振动特征,结果表明:振动特征能够有效反映针阀的工作情况,可以用于燃油喷射系统故障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集成热电发电装置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将热电发电器与发动机壁面结构相结合。集成的热电发电热管理系统可以将传入发动机壁面的热量部分转换为电能,同时减少了冷却用燃料流量,"间接"提高了燃料的吸热能力。燃料在冷却过程中提高了自身温度和焓值,具有一定的做功能力。高温高压的燃料经过涡轮机膨胀做功,输出可以被高超声速飞行器利用的能量。采用热力学的分析方法对集成热电发电热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比传统的再生冷却防热具有极好的潜在优势,提升了燃料的吸热能力,同时对外输出了可用功。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的实验,建立了某一型号发动机对应于不同使用时间的空载减速时间数据库,然后在未知某同类型发动机实际使用时间的情况下,通过测取此发动机的空载减速时间,能较正确的评价此发动机的实际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柴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通过试验研究了掺混后的燃料对装甲车辆柴油机动力输出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的生物柴油对各转速下最大输出扭矩影响不大,最大降幅小于2%;常用转速下(1400r/min)全负荷范围内降低碳烟的效果较好,可降低23%~100%;同时,HC排放量可降低11%~70%,CO排放量可降低33%;外特性工况下,在中、高转速时亦可降低碳烟排放22%~46%,但NOx排放有一定程度升高,部分工况下升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履带车辆动力舱空气流场的CFD模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履带车辆动力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舱内空气流动与传热计算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标准k-ε方程湍流模型对动力舱内的空气流动进行了描述,采用Fluent软件中的薄面模型对散热器与冷却风扇进行了简化处理,对舱内空气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采用热线风速仪对进、排气窗处的气体流速与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42%,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表明该计算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发展了一个发动机运动件质量对燃油消耗率影响的分析公式,进行了实例计算。在发动机设计阶段和发动机实际使用中,可以应用这个公式,估计运动件质量变化所引起的比油耗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柴油和所需的油料方案B20D10(即在柴油中掺混20%生物柴油和10%碳酸二甲酯,Dimethyl-Carbonate,DMC),在某型重型车辆柴油机高压泵试验台上,采用定容弹和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掺混生物柴油和DMC后对燃油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景压力下,燃料B20D10油束的贯穿距离低于柴油,最大降幅达到7.0%,锥角最大增加约15.2%;在非破碎阶段,燃料的贯穿距离与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破碎阶段,贯穿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为s∝tn,其中n约为0.57。试验结果为建立该混合燃料的喷雾模型,并进行缸内燃烧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装甲车辆发动机智能化控制冷却系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装甲车辆冷却系统的现状及智能化控制冷却系统的特点,介绍了国内装甲车辆智能化控制冷却系统的研制进展,对比国内外智能化控制冷却系统,提出了我国装甲车辆智能化控制冷却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