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军  杨子明 《当代海军》2001,(12):18-19
身怀绝技反潜鱼雷之所以能够“降得住”潜艇,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拿手本领。首先,它具有良好的水下工作特性。由于潜艇的作战深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的范围,甚至在更深的海域活动,所以反潜鱼雷必须能在潜艇的航行深度内跟踪并攻击潜艇,并且不能影响自身的航行性  相似文献   

2.
美海军潜水小队由好几个不同的群体所组成。爆炸物处理群体在水下鉴定并解除爆炸物的引信,水下建筑小队建造、修理码头和水下保障设施,潜艇救援任务则需要掌握不同技术,能在水中和水外维护、操作高度复杂的装备的潜水员。本文将重点介绍的是“舰队潜水员”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作救援潜水员或舰艇水下处理潜水员。 美海军有1000名舰队潜水员,他们是除了水下建筑潜水员以外,惟一使用水面供氧潜水系统的人员。这些潜水系统通过软管  相似文献   

3.
仿生学推动潜艇驶入新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襁褓中的隐身“皮动潜艇” 潜艇尽管对海面舰船的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以至被称为“水中杀手”。但随着反潜武器的发展,潜艇的生存也同样受到了威胁,因为:潜艇在航行中由于艇内机器的运转会发生噪声,容易被敌人探测;以特种钢材制作的艇体在运行时还会发射“红外线”,容易被探测并受到攻击;运行中的潜艇还会有尾流并排出废气,很难不被灵敏度极高的敌舰  相似文献   

4.
AIP是“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的英文缩写,是常规潜艇的新型推进系统,它可使潜艇在水下长时间不借助外界空气航行或停留,达到与核潜艇水下航行能力相当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AIP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瑞典、德国等均有各型AIP潜艇服役,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展了对该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潜艇为什么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下潜到水下的一定深度并且能在水下保持长时间的潜航状态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就应从了解潜艇的结构形式和潜艇所具有的结构强度开始。现代潜艇的艇体基本上是由耐压结构和轻型结构两部分组成。耐压结构包括耐压艇体、耐压指挥台以及耐压液舱等,是保证潜艇在安全深度之内能够从事水下运行的基本结构。轻型结构包括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层建筑以及一些液舱等。轻型结构又进一步分为非耐压  相似文献   

6.
1.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是如何发现水下障碍物的? 答:潜艇水下航行时,对水下目标的探测主要靠潜艇声纳实现对周围物体的探测,即声纳通过接收水下目标发出声波或接收目标反射声纳本发射的声波来确定目标的方位、距离,从而达到对海底状况的观察。声纳分被动声纳和主动声纳两种,被动声纳通过接收水中目标发出的声波来探测目标,  相似文献   

7.
小鸟能在天空中飞翔,靠的是翅膀;飞机能飞上蓝天,靠的是机翼;潜艇在大海里自由地航行,也需要有“翅膀”。潜艇的“翅膀”就是舵翼。人们称它为升降舵。由于它是水平地安装在潜艇上的,因此,人们又叫它水平舵。它能操纵潜艇上下升降,保持或改变潜艇在水中的深度。现代潜艇上都装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升降舵,一个安装在艇艏,一个安装在艇艉。艇艏的叫艇艏升降舵,艇艉的叫艇艉  相似文献   

8.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烟波浩渺、深邃莫测,其平均深度达3800米,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我国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法国凡尔纳著《水下航行两万里》都反映了人类对水下世界的幻想。推动潜艇诞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强烈愿望;另一是想用潜艇取得战争的胜利,后者后来成为更主要的因素。历次海战取得的经验教训、平时远航训练、使用经验及潜艇沉没事故的惨痛教训等成为潜艇不断改进的推动力,而  相似文献   

9.
浅海 《当代海军》1999,(4):59-59
人们常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探索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首先征服的是海洋。1624年,荷兰人克列林首先制成了木质潜艇,它以涂油的皮革为壳,有12名桨手,能潜到水下4~6米处航行;1772年美国的布什内尔制成了能潜航半小时之久的“海龟”号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成为攻击商船和军舰的水中利器。但有时,潜艇也成为敌方潜艇的猎物。在二战中各国潜艇击沉潜艇的数量为:英国35艘、美国20艘、德国10艘、荷兰3艘、日本3艘、苏联2艘、意大利2艘。而在英国海军潜艇击沉的35艘潜艇中,有14艘是德国潜艇,其中“冒险者”号击沉U864的战斗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水下较量。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为期近10年的计划制定、概念设计、严格测试之后建造而成的美国海军最新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弗吉尼亚”号于2004年10月23日正式下水服役,由此开创了美国潜艇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后诞生的新宠80年代中期起,美国为应对可能进入大西洋水域的前苏联战略导弹核潜艇,诸如庞大可畏的“台风”级潜艇等,建造了当时绝无仅有的水下攻击力量──攻击型核潜艇。截至目前,共有二型54艘在役,其中“洛杉矶”级共51艘,分别有28艘部署在大西洋舰队,23艘部署在太平洋;“海狼”级共3艘,部署在大西洋舰队。这些潜艇构成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水下攻击力量。“洛…  相似文献   

12.
AIP是“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英文缩写,如今它已像 U FO等英文缩写字母一样为人们普遍接受。近年来,AIP潜艇声誉雀起,日渐风靡各国海军并大有引领常规潜艇发展之势。之所以如此,主要得意于其独特的优点,尤其是它们具有远远超出一股常规潜艇的水下航行时间。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大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00艘左右的潜艇,其中常规动力潜艇就有700余艘。与核动力潜艇柏比,常规动力潜艇机动灵活,噪音小,造价低,但它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不能在水下作长时间的航行,因为艇上安装的蓄电池容量有限,必须经常上…  相似文献   

13.
美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水下力量之一,其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数量更是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批。目前拥有包括“鲟鱼”级和“洛杉矶”级等85艘各型核动力攻击潜艇,但被美军方称为真正的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是“海狼”级。其首艇“海狼”号(SSN-21)于1997年7月19日在格罗顿服役。美海军日前又宣  相似文献   

14.
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下无人航行器UUV(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是一种可以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各种作战武器搭载的无人水下平台。其本身可以携带各种传感器与多种作战武器,可以执行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支援任务,可以极大地扩展海军的作战能力,因此被视为现代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对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军事海洋技术研究的前沿。 目前,各国研制的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尾部拖有电缆的遥控航行器;另一类是没有电缆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其中,各国现役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多数属于前者,主要用于执  相似文献   

15.
潜艇就其推进动力而言,可划分为常规潜艇和核潜艇两种。所谓常规潜艇,通常系指在水面或通气管状态航行时采用柴油饥推进,在水下航行时使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潜艇。潜艇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往往能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绩显赫,击沉舰艇数位列各种舰艇之首。从而确立了其在各国海军中的重要地位。二战结束后,虽然出现了高性能的核动力潜艇,但并未影响常规潜艇的发展,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其发展势头还有上升之势。目前常规潜艇已发展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相似文献   

16.
针对潜艇水下低速航行时的操艇安全问题,在对潜艇水下低速航行工况的概念和使用时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艇体和首、尾水平舵的水动力特性,结合实艇使用经验,研究并总结出潜艇水下低速航行时的安全操纵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对保障潜艇在水下低速航行时的操艇安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潜艇梦"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在人们的眼中,潜艇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水中突击兵力。它能隐蔽在水下,对敌方舰船发动突然攻击,常常创造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奇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海军曾订购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德国潜艇,以对付日本的野蛮入侵。但不幸的是,这些潜艇被德国扣留,后来用于大西洋潜艇战。二战后,英、美两国虽向国民党海军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海军装备,但对于尚属尖端武器的潜艇却绝对不给。  相似文献   

18.
反潜战如果仅从战术的角度来考虑,其过程就是探测、识别、定位、攻击,即最终要落实到对潜艇的攻击上。要攻击就要有武器。由于潜艇是在水下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活动,使得并非所有的武器都可以用来攻击潜艇。目前能够用来攻击水下潜艇的武器主要有4种,即深水炸弹、反潜鱼雷、反潜导弹和反潜水雷。  相似文献   

19.
潜艇尽管对海面舰船的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但是,随着反潜武器的发展,潜艇的生存也同样受到了威胁。这主要因为潜艇在航行中,一是艇内机器的运转会产生噪声,容易被敌人声呐探测到;二是这种以特种钢材制作的艇体在运行时还会发射红外线,容易被探测到并受到热寻的鱼雷的攻击;三是运行中的潜艇还会有尾流并排出废气,很难不被安装了日益提高“电子鼻”灵敏度的  相似文献   

20.
潜艇战轶闻     
文涛  冯晨 《当代海军》1999,(6):52-53
“鱼儿”上钩,“诱饵”逃窜潜艇之间的“斗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开始了,但由于当时的装备技术水平不高,潜艇无法攻击水中潜航的潜艇。因此双方都采用诱骗战术,设法使对方潜艇浮上水面,然后像对付水面舰艇那样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