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中,航空母舰的存在如同一座劈波斩浪的移动城堡,而城堡的守卫就是水面编队驱护舰、水下潜艇、空中反潜飞机以及水下声呐预警系统。它们将航母团团围住,形成了一个"舰机合一,攻防兼备"的海上作战平台。潜艇是为数不多的可能威胁航空母舰的水下航行器,因而反潜是水面编队的主要任务。在搜索潜艇的过程中,驱护舰首当其冲,采用主动声呐发射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太平洋500米深的水下航行时,撞上了一座海底山峰,导致60多人受伤。该事件说明,广阔的海洋并不都是潜艇任意驰骋的场所。只有周密的海洋测绘才能保证航行安全。从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至2001年,核潜艇发生的各类碰撞事故有15起,其中美国有13起。影响潜艇航行安全的主要是海洋空间地理环境、海洋大气环境和海洋水声环境等。海洋空间地理环境涉及海水深度、碍  相似文献   

3.
素有“无声部队”之称的潜艇力量加入海军100年来,一直是美军海洋作战中的基干。由于潜艇主要活动于水下,其通信保障有异于其它作战平台,通过包括低频、甚低频、极低频、高频、卫星、激光和水声等手段进  相似文献   

4.
潜艇素以隐蔽著称,是现代海军重要的兵力之一,在历次海战中都取得了显赫战绩。在一次大战中,潜艇击沉舰船5949艘,总吨位1115万吨。二次大战中击沉舰船4900余艘,总吨位1469万吨。目前,世界上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潜艇,总计663艘潜艇在役。其中,核潜艇295艘,常规潜艇368艘。它们对世界各国,尤其对海洋国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80年代以来,潜艇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潜艇的现代化水平。隐身是潜艇生命力的保证之一。具有良好隐身性的潜艇,可从摆脱来自太空、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反潜探测,生存概率在90%以上。隐身是潜艇完成多种任务作战成败的关键。潜艇利用海水作  相似文献   

5.
广阔的海洋,有着波涛汹涌的外表,而她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宁静美丽、蕴藏丰富的世界。今后,水不再是鱼类的世界,不再只是作战潜艇的藏身处,人类和平利用水下资源、下海遨游水底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6.
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下无人航行器UUV(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是一种可以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各种作战武器搭载的无人水下平台。其本身可以携带各种传感器与多种作战武器,可以执行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支援任务,可以极大地扩展海军的作战能力,因此被视为现代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对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军事海洋技术研究的前沿。 目前,各国研制的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尾部拖有电缆的遥控航行器;另一类是没有电缆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其中,各国现役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多数属于前者,主要用于执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期以来,水雷与潜艇一起作战,已成为来自水下的主要威胁。因为,二者结合既可用于防御,也可用于进攻。为此,各国及地区海军都在大力加强水下作战能力。韩国目前已把潜艇和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8.
综合外刊报道,潜艇对空中威胁(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和恐怖分子攻击的防护系统以前没有特别的要求。因为潜艇最好的防护是其在水下长时间运行的能力,当今的潜艇有时是具有公开巡逻和控制海洋使命的舰队的一部分。因此在没有对上述威胁的合适防护的情况下,潜艇不得不在水面运行。由于有些国家海军为了这些应用不能采用昂贵的防空导弹系统,所以它们把机枪系统视为打击空中目标和恐怖分子攻击的费效比合算的武器,机枪将成为这些国家海军传统潜艇军械的补充。除了传统的使命外,例如与水面和水下目标的交战、对国际和本国大范围水域的监视和对敌方…  相似文献   

9.
潜艇是重要的水下作战武备,其携带的水下武器主要靠武器发射系统来完成。由于潜艇作战条件复杂,因此,潜艇对水下武器发射系统有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它的安全性方面,其中包括是否有利于武器的安全装载、储藏、操控、发射等。衡量一套理想的潜艇武器发射系统的标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能否满足要求:水下发射武器所需的速度,不受潜艇航行速度或深度的限制;发射装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的发射噪声信号;需要较小的发射能量,较小的发射空间;发射装置的重量、成本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早在16世纪英国就有人提出了潜艇的简单设想和结构图,但是因为建造能力尚无法满足需要,因而一直无法实现。直到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才根据这一原理建造出能够深入水下的潜艇。又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美国人在18世纪终于建造出了一艘外形像乌龟的潜艇,并且是试验性地参加实战。从此人类的战争从陆地和水面延伸到了水下,工业革命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使用又加速了潜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潜艇水下脱险,失事艇员脱险方法有哪些?答:潜艇发生海灾而沉没海底,失事艇员设法从潜艇上爬出的逃生行为,即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潜艇失事时,失事艇员脱险逃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艇员自救脱险,即艇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潜艇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综合作战系统,一艘潜艇上从事各种专业分工的艇员人数常常多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时,艇内成为一个与外界大气环境完全隔绝的密闭空间。特别是当潜艇进行长时间的水下航行时,艇内的氧气逐渐损耗,二氧化  相似文献   

13.
潜艇的生存取决于它的隐蔽性。由于至今还没有一种可供潜艇在水下通信的理想手段,故在核动力潜艇出现以后,通信已成为损害潜艇隐蔽性的重大课题,目前美、苏都把潜艇通信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可以设想,在今后几十年,潜艇通信技术可望有较快的发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潜艇通信1909年美海军首次试验在水下接收无线电信号,由于通信距离太近没有受到重视。潜艇  相似文献   

14.
想在水下进行活动,这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制造潜艇成为各国实现强国海军梦的风向标。17世纪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探险者曾多次进行过将船潜入水下行驶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为动力的木壳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曾用“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的舰体下,用固定爆炸装置进行袭击,但是未获成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蒸汽机的出现为动力潜艇的制造创造了条件。1864年,南军的“亨利”号潜艇用水雷炸沉了北军的“休斯敦”号巡洋舰,然而该艇也同时沉没。这是潜艇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相似文献   

15.
美国潜艇技术取得新突破 为水下潜艇开发出了双向无线电通讯系统。2008年3月4日,美国海军空间和海上作战系统司令部(SPAWAR)的一位高层官员表示,美国海军历史上首次利用浮漂天线及浮标开发出了水下潜艇双向通讯系统。此前,潜艇只有保持在潜望镜深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成为攻击商船和军舰的水中利器。但有时,潜艇也成为敌方潜艇的猎物。在二战中各国潜艇击沉潜艇的数量为:英国35艘、美国20艘、德国10艘、荷兰3艘、日本3艘、苏联2艘、意大利2艘。而在英国海军潜艇击沉的35艘潜艇中,有14艘是德国潜艇,其中“冒险者”号击沉U864的战斗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水下较量。  相似文献   

17.
常规潜艇的魅力不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海战的实际需要,潜艇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很快成为一种新型兵力活跃在战争舞台上,使海战成为空中、水上、水下的立体战。历史证明,潜艇在海战中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击沉5000余艘运输船,使海上交通线几近瘫痪,迫使交战双方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海洋浩荡宽广,蓝色的海水波涛起伏,海洋一这个神秘的世界,千百年来一直在召唤着我们。尤其是那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更是吸引着人类去探寻、去征服。多少年来,潜入海洋深处一下是潜艇远航训练的拿手戏。然而,具有海下“蛟龙”之称的潜艇兵,如今在征服海洋中却屡次发生训练事故,不知有多少英魂与海洋同在,掌握潜艇逃生术备受各国海军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原文刊载于美国潜艇部队官方刊物《水下作战》杂志冬季号,题目为《中国的水下卫兵》。该文研究内容是美军一项大型研究的一部分,文章作者称,他们为此研究分析了近千篇有关中国水雷战的中文报道,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可能已经拥有当今世界最具杀伤力的一些水雷系统,而且可能正处在水雷战技术和概念开发的关键时刻。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研究中涉及到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在水雷战方面的潜能和可能的发展,二是中国海军如何探索潜艇和水雷战之间的联系以形成重要的作战能力。本文观点仅为美方作者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读者判读参考。  相似文献   

20.
鲸鱼是海洋霸主,海狼则是想象中的“海中之狼”。世界上有两种潜艇分别以“鲸鱼”和“海狼”命名,它们本来相隔半个地球,一个生活在波斯湾的浅水中,一个游弋在深不可测的大洋海底,却因为一场核危机而可能在战场上相遇。在真正交手之前,先让它们进行一次纸上对决,看看各自都有些什么看家本领。从新闻报道说开去2006年底,包括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重量级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伊朗海军新近服役了2艘自行研制的小型潜艇。这两艘潜艇被称为鲸鱼(GHADIR)级,它们的服役,将大大加强伊朗海军的水下防御力量,增强对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能力。从报道和伊朗方面宣传的内容来看,似乎伊朗海军已经建立起了水下的“天罗地网”,任何进出波斯湾的船只都在其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