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国防部认为,信息时代的战争是"网络中心战争",而这种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是"凝聚式联合作战"或"一体化作战"。在现阶段,美国军事转型的中心任务是推行"网络中心战式联合作战"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多,但排在第一位的是联合作战人才建设,其中重中之重又是联合作战指挥军官队伍建设。美军联合职业军官培养体系,按照指挥军官生长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贯穿全程;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当前,美军在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联合职业军官培养机制,具有不断更新的培养理念,贯穿全程的培养体系,成龙配套的培养构成,日臻完善的培养法规,培养了大批联合作战指挥军官和参谋军官。  相似文献   

3.
军事人才成长特点是构建军官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根据军事人才成长特点,军官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重点把握时代需要、设计军官职业发展路径、集成教育培训内容等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我军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带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战区着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人才队伍能力转型,加快提升核心军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战斗力建设互促并进,探索“三军联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积极打造常态化联教互学、定向性交叉代职和嵌入式任务锻造等协作平台,有利于为未来遂行联合行动、联合作战任务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5.
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在军队指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并最终实现了突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经历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国家和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日、英、法等世界其他国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也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作战指挥权能否统一到作战指挥链上,决定指挥体制的基本性质;作战指挥重心位置决定指挥体制联合的深度;完善的联合司令部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的关键;国情军情是影响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主要因素;系统配套的法规制度是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军队建设向着世界一流目标稳步向前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军事技术领域变革,战场态势信息化促进了联合作战的发展。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指挥调度多军兵种力量,确保打赢新形态战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科技发展、军事变革、适应职业特点三方面分析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总结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政治、作战、军事和创新相关能力,从发展、课程、师资、任用和保障五个方向探讨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我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现状,提示我们,培养高素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把战略谋划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深化理论研究与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思维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组织编制和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立充分实现军事人才价值、有利于吸引保留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和工资待遇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适用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电子作战文书系统,提出建设基于军事信息网格的电子作战文书系统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军事信息网格与电子作战文书系统相互融合的论证,综合得出一套高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电子作战文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中利用军事信息网格的强大处理能力,充分保障战区内各指挥平台与作战单元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相似文献   

9.
徐国柱 《国防》2005,(4):37-38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预备役军事指挥人才,提高预备役部队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受中共中央组织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委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举办了全军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军事指挥军官培训班。培训期间,全体预任军官本着贴近未来战场需求、贴近预备役部队建设需求、贴近预备役军事指挥官对军事理论需求的原则,就“一体化联合作战与指挥”、“预备役部队战时快速动员组织与实施”、“预备役部队司令部工作”等问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现摘编其中的部分学术观点,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预备役军事指挥人才,提高预备役部队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受中共中央组织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委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举办了全军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军事指挥军官培训班。培训期间,全体预任军官本着贴近未来战场需求、贴近预备役部队建设需求、贴近预备役军事指挥官对军事理论需求的原则,就“一体化联合作战与指挥”、“预备役部队战时快速动员组织与实施”、“预备役部队司令部工作”等问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现摘编其中的部分学术观点,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外军军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针对性,重视实践环节,与部队联系紧密。武警初级指挥学院任职教育要加大实用性,完善实践环节,拓展交流渠道,突出特色教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志标 《国防科技》2017,38(3):001-003
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是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贯彻科技兴军战略,必须深刻认识提高军事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重大意义,清晰把握提高军事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内在要求,切实找准提高军事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王伟超  高博  王勇 《国防科技》2020,41(5):135-139
联合训练以军种训练为基本支撑,形成作战能力的关键在于军种训练与联合训练的无缝衔接。在新的领导指挥体制下,战区作为组织开展联合训练的主体,必须将军种训练纳入战区联合训练的整体计划。因此,军种训练要从标准体系、训练内容、组训模式等方面进行革新优化,切实将军种作战能力融合形成联合作战能力。本文针对当前军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思维转变慢、训法不灵活和联训质效偏低等问题,着眼联训需求、部队建设实际以及战争发展方向,从提升联合素养、深化联合观念、丰富训练内容、引入智能化军事训练方法、优化训练环境、督导训练落实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以联合训练牵引军种训练提质增效,切实推动联合训练不断向高水平跃升。  相似文献   

14.
刘晓才  安强 《国防科技》2014,35(5):19-21
卓越指挥人才培养是院校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文章着眼卓越指挥人才的实战化训练,分析了军事教学训练体系的构成模块,提出了教学训练的内容拓展,并从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交流和养成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武警院校“四位一体”心理服务模式的主要职能任务包括课堂教学、测试咨询、心理训练和部队服务,在制度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下有效运行,能够增强院校心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宽官兵维护心理健康的渠道,提升部队心理骨干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构建战区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判别模型的步骤,为战区后勤指挥员提供了一种从信息流的角度分析整体与各部分运行相关性的决策方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以战区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各个子系统功能发挥作为序参量,通过灰关联度与熵,建立战区后勤保障指挥体系有序性判别模型。对体系各子系统的有序性进行判别,有助于提高体系效能,对战区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强军目标对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高素质“合训”学员必须坚持把夯实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根本,把打牢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基础,把练就过硬军事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核心,把强化指挥管理素质作为学员素质的关键,全面提升“合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军事体育教育在军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军事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使人们对军人体能的理解,从身体形态、力量、速度、耐力等人们可直观感受到的部分,逐渐转向更多地依赖于军人体质的深层内涵认识,从而使军事体育教学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为部队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划分作战实验类别的基础上,界定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基本概念;从国家战略目标确立、国际局势把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作用及意义;从以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与军队建设和军事作战协调发展、以作战实验机构为依托、以作战实验技术手段为支撑的角度,分析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基本要求;从功能结构、逻辑概念结构、运行模式的角度,进行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室的初步设计。研究结果可为推动作战实验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宋阔益  赵希庆 《国防科技》2014,35(6):105-108
落实强军目标要求,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是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和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任务。军事高科技培训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和军事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文章以培训要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为切入点,在分析现有培训与"两个面向"的差距基础上,对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军事高科技培训发展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