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车辆变速箱进行部件修理时,为检验修理质量,变速箱装配好后,需进行变速箱空载台架试验。试验时,换挡操纵比在原车辆上换挡困难得多。为优化试验台结构,简化设计,实现试验台集成设计,对空载台架试验的换挡操纵装置采用气动换挡技术,并增加了控制机构。通过试验证明,气动换挡机构较好地解决了变速箱台架的换挡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
AMT换挡过程动力学建模及换挡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AMT车辆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对换挡过程各阶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找出了影响换挡品质的主要因素。得出挂挡阶段和离合器接合阶段是产生换挡冲击和滑磨功的主要阶段,其中离合器接合阶段是换挡品质控制的重点,最后给出了提高AMT车辆换挡品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自动变速车辆换挡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自动变速车辆的换挡规律的算法,制定了车辆的动力性换挡规律和经济性换挡规律,建立了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换挡规律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履带车辆中液力机械变速机构结构复杂,功能耦合的特点,基于RecurDyn及AMESim的协同仿真接口构建了机械-液压-控制耦合的联合仿真模型,利用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可信度。对其启动、换挡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说明采用液力传动技术可以增强系统起步动力性能,减小动载冲击,但在提速过程会有一定的延迟;而液压换挡缓冲回路可控制离合器结合时的缓冲压力,实现换挡过程动力的平稳过渡,有利于系统动力的平稳传递。  相似文献   

5.
针对履带车辆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因换挡冲击大而造成的换挡打齿、顶齿等问题,在分析换挡同步过程及其评价指标(换挡同步时间、冲击度和滑磨功)并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极小值原理的换挡同步过程最优控制方法。以同步阶段冲击度和滑磨功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综合最优目标泛函并进行优化,得到了同步过程综合最优换挡力变化规律。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履带车辆换挡品质,提高换挡平顺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驾驶员意图的AMT车辆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AMT车辆控制规律不变,不能适应驾驶员意图和行驶环境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以油门开度来反映驾驶员的意图,采用转速信号作为离合器接合过程的控制参数,使起步和换档过程中离合器的接合速度可随驾驶员的意图而变。对突然加减油工况,以修正油门开度的新方法来修正换档规律,有效解决了AMT车辆在该工况下的意外换档问题。试验表明,这种方法简单,能准确识别驾驶员的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提高了自动变速车辆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图形化系统仿真分析软件EASY5,建立了典型湿式双离合器动力换挡的自动变速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与采用传统的手动变速系统的车辆对比, 进行了加速性能的仿真分析,研究了车辆换挡过渡过程中影响换挡品质的主要因素及其改进措施。为这种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导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装备或正在计划装备6×6和8×8型轮式轻型装甲车(Light Armoured Vehicles,LAV)。在一些国家中,履带式装甲车几乎已被轮式装甲车所取代;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了较为平衡的兵力结构,重型的履带式车辆与轻型的轮式车辆并重发展。应该说,两者各有其优势。 一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和德国,目前仍在升级它们以往的履带式车辆,因为在这些国家一般来说履带式车辆  相似文献   

9.
操纵机构是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弹性影响舵系统的动态性能。介绍了一种操纵机构频率特性试验方法,通过设计弹上安装边界,利用基础角运动激励模拟舵机激励,获得了某操纵机构重要环节的频率特性,分析确认了结构刚度薄弱位置。该方法可以提前评估操纵机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对于某重型车辆定轴变速箱进行AMT开发的可能性,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同步器仿真模型及整车换挡仿真模型。以2挡换3挡为例,分别进行了发动机在800、1000 r/min时的换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发动机以高转速换挡时,行驶阻力增大,主轴与3挡被动齿轮转速差增大,且以相同挂挡力挂挡时,挂挡时间较长,挂挡相对困难;发动机以低转速换挡时,发动机工作不稳定,导致仿真数据较高、转速换挡误差较大;仿真实验数据平均偏差率3%,证明仿真实验模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具有液力传动的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及整车的仿真模型,对车辆的加速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应用该仿真模型,分析了履带车辆换挡过程中发动机与涡轮转速、系统元件转速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能够方便的应用于车辆的性能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2.
利用MSC.ADAMS/ATV模块建立了某型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针对该履带车辆在直线行驶换挡过程中发生偏驶的现象,分析了产生偏驶现象的原因。利用该型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在典型路面条件下车辆的行驶情况进行了仿真,在仿真过程中履带车辆发生了偏驶,证明了所分析故障原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估算履带式两栖装甲车静水阻力的数学模型,在车辆主要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可对该型两栖车进行设计阶段的阻力预测:并针对某型两栖车进行了阻力计算。将两栖车辆的静水阻力分为摩擦阻力Rf剩余阻力Rr.等两部分,把实例估算结果与实车阻力试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在该车常用航速范围内,误差较小。随着航速的提高,总阻力中摩擦阻力成份逐渐减少,而剩余阻力成份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继广泛试验之后,法国陆军选择了法国潘哈德机械制造公司的VBL(法语轻型装甲车的缩写)装甲车来满足其对轻型侦察车辆的未来需求。初始定型车完成于1990年,首家用户是墨西哥。 到2004年中期止,公司已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共计生产1800辆,目前批量生产仍在进行中。 全焊接钢装甲车体为乘员提供对轻武器火力、炮弹破片和反人员地雷的防护。防弹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和评价某型6×6轮式越野车辆的总体设计性能,建立了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及悬架系统台架试验模型,计算了整车固有特性,依次进行了悬架系统运动学、行驶动力学、操纵稳定性分析。在计算车体和悬架摆臂结构模态的基础上,考核了典型行驶工况下车体和悬架部件结构的动态强度,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利用仿真结果对6×6整车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指出了该越野车总体设计性能的不足,为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其他轮式越野车辆系统的设计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军事零讯     
《环球军事》2005,(21):62-63
Asia亚洲印度陆军将采购228辆轻型轮式装甲车据报道,印度陆军已发布了在未来3~5年内采购228辆轻型装甲车的建议请求。一位印度陆军官员称,这些车辆将装备陆军侦察部队。目前装备的是半吨重的轻型车辆,得到的保护较少,影响了作战效能的发挥。印度陆军对轻型装甲车的要求是:4轮驱动,高能重比,能沿坦克的轨迹行进,速度80公里/小时,携带84毫米火箭发射器,GPS导航和红外成像设备。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再入飞行器在剧烈变化飞行环境下的控制能力,传统单一气动舵面控制被直\气复合控制模式取代.性能提升同时,多个参与飞行控制的执行机构之间引起的操纵耦合使系统耦合加剧.以再入飞行器为研究重点,分析了直\气复合控制模式下的两类操纵耦合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动态逆,模糊理论和变结构方法相结合策略设计鲁棒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AT汽车换挡动态过程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T汽车换挡品质的控制主要是对其换挡动态过程的冲击度,滑摩功的控制,在对评价汽车换挡品质的几个主要评价指标:纵向冲击度,滑摩功以及滑摩时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动变速汽车换挡过程动力学仿真模型,主要是基于多体动力学原理而建立了详细的行星变速箱模型,包括2个行星排和4个换挡离合器子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模拟2挡换3挡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了不同离合器结合压力对汽车冲击度,滑摩功的影响,这对AT汽车换挡品质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捷克:偏爱"掠劫者Ⅱ"2006年,捷克国防部在对奥地利斯泰尔公司"掠劫者Ⅱ"装甲车和芬兰帕特里亚(Patria)公司模块化装甲车考察后,决定选择"掠劫者Ⅱ"型8×8轮式装甲车,以替代陆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的 OT-64两栖装甲车,并签署了购买199辆和有权追加35辆同型装甲车的合同,总价值约10亿美元。捷克军方对这种装甲车的要求是能够满足空运要求。根据合同,首批17辆装甲车必须  相似文献   

20.
某型坦克采用扭杆弹簧而无阻尼器的被动悬挂系统,实际行驶中车体的振动较大,严重影响了其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为了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而提高在复杂路面上的越野速度,设计了该型坦克的慢主动悬挂原理试验机动平台,采用模糊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对主动悬挂平台进行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车体的减振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验证了所设计的慢主动悬挂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