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表现内容、构思方式、诗歌风格等方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创作个性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开拓了七绝的题材 ,提高了七绝的表现手法 ,以组诗的形式扩大了七绝的容量。李白、王昌龄二人个以其成功的艺术实践为唐代七绝的成熟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人生坎坷、情操高尚,这决定了其艺术风格的基本性质。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其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常用“水”这个意象,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切合“活”、“变”的美学特质。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率性而作,  相似文献   

3.
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李白还两受道策,成为道教徒.探讨了道教信仰与李白诗歌创作、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4.
李白多首诗歌以女性为题材 ,这与其出身、社会地位、阅历等息息相关。他将女性作为表现自己文学主张、展示自己崇尚自然的创作原则和方法的载体。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 ,因而寻找另一种呐喊的方式 ,他借助了女性 ,从这个社会的另外一半主体来透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 ,女性是他对社会观点的“传声筒”。李白潇洒俊逸的风格与其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风格的独创,根植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鉴赏,其核心在于对作家独特精神风貌和人格的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家人格的一致是风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风格鉴赏的理论基础,然而人格与风格之间又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鉴赏在本质上是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对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人格感应。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人格扣心理的自由是风格形成并得以鉴赏的前提;鉴赏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是实现人格感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李白的宗室身份确定之后,一个异乎常人及其理解的李白形象就凸现在世人面前.在李白的意识中,一方面他是太祖之后,如无“玄武门之变”,他是嫡系继承人,天下本来就是他的,再差也不失王侯之位.于是他高视阔步,自命不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狂放之士.他之前的所谓东晋名士如阮、稽之流的狂放是对现实的逃避,是时代的异化,而李白的狂放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高贵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另一方面,他又是隐太子的后代,是被开除了宗室属籍、侥幸逃脱诛杀而苟全性命者的后代.这使他的一生特别是出川后的生存状态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矛盾、惊悸之中.他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其语言具有"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的特点.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  相似文献   

8.
张道兴 《政工学刊》2013,(9):I0002-I0002
一幅好的作品,其意义绝对不只是技艺的创新和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传递出来的心灵力最。而风格,只能是自己觉得正常又自然,不故意又不可避免,但别人看来却异常有生命力的东西。葛炎是一个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形象融于一体的画家,他用心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使作品形成诗的意境。他的作品内容主要表现对战争机器的历史思考和对生命流逝的空间想象。在他的作品中,既能清晰地窥见诗的隽永,又能鲜明地感觉到他精神天地的不断拓展和人生理念的不断深化,这是他用钢铁铸造的心理家园。  相似文献   

9.
关注本刊的读者或许知道."兵镇原汁"是由"五味橄榄"演化而来。意在追求一种更真更纯的原生态写作。这是一片"生活"的特区,特就特在"兵镇原汁"产自兵生活的自然生态园:兵说兵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健康观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健康价值观,所表现出的"中和"生理观、"中和"心理观、"中和"自然观、"中和"社会观,将人、自然、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注重对精神情感的培养,是追求一种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诗人芒克是"文革"中所谓"白洋淀诗群"的主要作者之一[1],并与北岛等人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创办者,继续诗歌创作[2].评论界对芒克诗歌的关注集中于八十年代末以后,而系统深入的专论则较为少见[3].芒克诗歌所呈现出的自然而本质的抒情特色,常常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分析其诗作的艺术特质,便于深入了解其诗艺探索的独特性,也益于进一步把握从文革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新诗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公元403年所作的诗,占了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强,表达了其归隐的强烈欲望,结合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便可知其归隐的主要原因乃是晋室情结,而他决定归隐的年份即此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的现代派诗人群体中,被评论家李健吾称作“前线诗人”的废名、林庚、卞之琳、何其芳等曾掀起一股“晚唐诗热”,对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一次独到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无独有偶,在这些少数的前线诗人中,废名、林庚、卞之琳都曾不约而同写下了若干无题诗,对应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他们在自由表现其诗的感觉与理想中亦见出了他们的不同个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寒山子的三百多首诗歌,内容复杂,风格多样,较难从整体上把握。结合寒山子的身世,通过对三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作简单分析,阐明其各个时期的处世哲学和信仰转变带来的诗歌艺术特色和风格的不同,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寒山诗。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人生命情绪勃发与生命意识高扬的时期 ,此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生命文学。魏晋士人以一种忧生叹死的自我意识去关注社会 ,体悟自然 ,表现自我 ,抒发他们心中的愤懑与惆怅 ,失意与忧伤 ,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 ,又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 ,从而形成了慷慨悲凉、哀婉忧伤的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诗歌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丰富生命内涵的诗歌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为金元时期的诗文大家,其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在其众多优秀的诗歌当中,丧乱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均属上乘。正是由于自身深厚的学术修养,再加上闻破流离等外界刺激,元好问的丧乱诗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类诗歌创作的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李煜的词是中国词坛上的一朵奇葩,不仅清丽自然,真情流露,而且是亡国之君情感的真实写照。其前期词轻描淡写却能再现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后期词情深哀切,以有形的物来形容无形的愁,遣词用字准确贴切,艺术概括高度凝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上,追和陶诗的现象,蔚为大观。元遗民诗人戴良推崇陶渊明的忠义气节,作有《和陶诗》一卷。其主题取向与陶诗相近,却又彰显忠义,并形成了独特的"陶渊明意象群"。同时,其将唱和与赠答功能合一,兼有书信作用。又以序存事,足可补史之阙。  相似文献   

19.
Nicholas John Spykman was probably America’s finest geopolitical theor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ven though he w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over the course only of five years (1938–43). He is rightly viewed as a worthy intellectual successor to Sir Halford Mackinder in Britain. Spykman originated the (Eurasian) Rimland concept, which is of continuing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utility today. He was controversial and notably outspoken while his writings make it quite clear that his concern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power was contextualised by serious concerns for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文所体现的理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追求道德完善的一种全新的道德范式,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寻找独立的人格进行了一次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