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探索了利用iSIGHT软件对回转体脊状表面的脊状结构高度进行优化的方法,并对优化得出的高度与其他高度下各回转体脊状表面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发现了高度对回转体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回转体脊状表面的流场特性,在进行数值仿真时合理选择了计算流域、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仿真结果表明:脊状结构高度h=0.017 mm时,...  相似文献   
52.
针对低可探测飞行器平台对天线的新需求,提出并设计了微波与红外跨谱域低可探测的电磁超构表面天线.将电磁超构表面设计思想融入天线设计中,在正常辐射下,使其具有电磁超构表面的吸波特性.该设计不用额外加载电磁超构表面,仅利用天线自身结构就能减缩其雷达散射截面.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天线红外低可探测,设计了微波频段透波、红外频段低...  相似文献   
53.
概述了超细粉体颗粒表面改性的重要性、团聚原因和表面改性的作用,重点阐述了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及粒子与多种改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指出了超细粉体颗粒改性的目的在于通过降低粒子的表面能和改变粒子的表面极性,减少粒子间的团聚,促进超细粉体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54.
随行波表面减阻降噪机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随行波表面特殊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随行波表面存在减阻降噪效果的内在机理.针对随行波表面流场的特点,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域、计算网络及其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化的处理.模拟结果表明随行波表面存在减阻降噪效果的内在机理在于:随行波表面连续的沟槽结构使得壁面附近的流动在波谷处产生了稳定的二次流,即来流在随行波表面引发形成一排平行人工涡,从而使自由来流在平行人工涡上流动,而不与壳体表面接触,起到了类似"滚柱轴承"的作用,从而达到减阻降噪的目的.对随行波表面流场的模拟研究,对深入揭示其潜在减阻降噪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数学的课堂是思维活动的课堂,表面很平静,但学生的思维却是在暗潮汹涌,正因为如此,一些比较懒惰的、不爱思考的学生可能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在那儿偷懒,然而这种偷懒却很难被察觉,所以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数学老师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要想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就要用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学策略的设计趋于科学、合理?关键是根据需要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  相似文献   
56.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具有周期结构的介质栅在毫米波段作为频率选择表面应用的可能性。文中给出了TE波垂直入射时几种结构周期介质栅的频率选择特性,得出一些与频域分析结果不同的结论。尚存的问题是平面波对介质栅斜入射的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57.
介绍一种表面裂纹高温断裂韧性K1e的测试方法,该技术对试样自动加温控温,自动绘制力p与裂纹咀张开位移V(p—V)曲线。测试精度高。  相似文献   
58.
采用离子注入和电子束等物理方法,对PTFE、KPVC、PMMA等聚合物材料进行了抗静电改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选择改性工艺,可以得到优良的抗静电材料。本文对离子注入和电子束的抗静电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择最佳改性工艺条件的原则。  相似文献   
59.
采用磁控溅射法结合结晶化热处理工艺在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颗粒表面成功制备了金属钼(Molybdenum, Mo)涂层,分析了Mo涂层的成分和形貌;然后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SiCp/Cu复合材料,重点对比分析了Mo界面阻挡层厚度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控溅射法能够在SiC颗粒表面沉积得到Mo 涂层,随溅射时间的延长Mo涂层的厚度增加、粗糙度增大,且磁控溅射后SiC颗粒表面直接得到的Mo涂层为非晶态,结晶化热处理后,变为致密平整的晶态Mo涂层。磁控溅射时间即Mo涂层厚度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影响明显,随磁控溅射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采用磁控溅射9h镀Mo改性并经过800℃结晶化热处理的SiC复合粉体在850℃下热压烧结制备的SiCp/Cu复合材料(VSiC=50%),其热导率达到了最高值274.056W/(m·K)。  相似文献   
60.
对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POSS)改性AFG-90环氧树脂体系前后的粘度变化进行研究,并根据双Arrhenius方程建立了与试验数据较为符合的化学流变模型,同时以此模型对改性树脂体系RTM工艺性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