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Pakistani Taliban, factionalized into some 40 groups, form a decentralized insurgent movement, often characterized by infighting, divergent motivations, and a shifting web of alliances. The Pakistani Taliban remain little understood because most scholars have avoided a serious treatment of the insurgent movement and instead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geopolitics of the region and Pakistan's ‘double game’. This article seeks to fill this gap by dissecting the movement through select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First, I explai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conflict and the origins of the insurgency. Next, I discuss the Pakistani Taliban'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categorizing it as composed of various warlord regimes. I further list the Taliban's component groups and numerical strength and chart the leadership structure. Lastly, I analyze insurgent recruitment strategies, accounting for the role of selective incentives, coercion, and genuine grievances.  相似文献   
182.
ABSTRACT

Sectarian militants have for years launched attacks from Pakistan across the border to Iran. Finding sanctuary in a neighbouring country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for militants. Conventional wisdom holds that a lasting transnational militancy challenge would typically create serious interstate conflict. Militancy has triggered armed encounters between Iran and Pakista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spite some tension militancy has resulted in deeper cooperation in the ambivalent dyad. Both states’ overarching security concerns, having exhausted other options, the believed involvement of third-party states, and economic potential, have moderately alleviated negative pressure caused by militancy.  相似文献   
183.
基于LDO稳压器在电磁干扰(EMI)下产生直流偏移失效的机理分析,展开敏感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使用一款实验芯片,创新地引入片上电压传感器,用于测试EMI在LDO稳压器内部的传播特性。在敏感度建模中,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直流功能测试,Z参数阻抗特性测试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将该模型用于LDO稳压器的敏感度预测。在敏感度仿真过程中,通过分析关键子电路和不断增加寄生元件,仿真不同寄生因素对敏感度影响的权重。将仿真结果与传导直接注入法(DPI)片上测试结果对比,仿真结果与DPI测试在频域1MHz至1GHz匹配。  相似文献   
184.
针对WSN监测系统的目标检测与分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直觉模糊推理(IFR)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由模糊推理的思想,设计各状态变量的属性函数。根据目标声强变化和引起的地磁场变化的模型,设计模糊推理规则,并检验了所建规则的合理性。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表明算法能准确地对目标进行分类,且运算量小,适用于计算能力较弱的WSN节点。  相似文献   
185.
基于电磁涡旋的雷达目标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信息载体的电磁波除了传统的携带信息方式外,近年来其波前以电磁涡旋形式展现的信息调制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电磁涡旋在信息调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雷达信息获取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针对圆形相控阵列,建立了电磁涡旋波照射下理想点散射目标的回波模型。将各阵元的接收信号按照与发射时相同的模式移相后,沿圆周积分即可获得雷达阵列的输出回波。该回波可表示为经平方Bessel函数调幅后的傅里叶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结合Bessel函数的频谱特性,分析了轨道角动量态与方位角变量之间的近似对偶关系,利用逆投影和滤波-傅里叶变换方法进行了成像处理。仿真实验表明,电磁涡旋对雷达目标具有方位向成像的潜力。本文的研究可为新体制的雷达设计、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6.
针对海战场密集目标情况下,传统方法在解决舰载主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问题中表现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属性信息相似度检验的方法.通过分析雷达实体目标与辐射源在时间上可能出现的不同对应关系,给出相应的判决规则.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具有较高的关联精度和较低的漏关联概率.  相似文献   
187.
针对现有多拓扑路由在多故障条件下无法有效进行故障恢复的现象,根据免疫理论中抗原与抗体相匹配的原理,提出一种多拓扑路由子层选择算法.该算法以最大限度保护通信业务为目标,将多故障情形与子层相匹配的过程看作抗体与抗原相结合的过程,使子层与故障在一定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相似,并利用人工免疫算法进行寻优,提高了网络抗毁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使网络在多故障条件下的恢复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8.
以BLUE算法和GDOP为基本定位算法和精度分析工具,评估多基地雷达的定位性能,建立以GDOP最小值最小和有效监控区最大为目标的多基地雷达布站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以下措施可提高定位性能:①增加收发站总数;②采取扇形方式布站;③优先增加部署接收站;④交替部署收发站;⑤通过优化模型优化扇形布站分布角总和.  相似文献   
189.
基于零控脱靶量的思想,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针对大气层再入目标的滑模末制导律.首先,建立纵向平面内的弹目相对运动方程;然后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目标机动加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并对零控脱靶量算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制导律的设计思路;接着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进行制导律的推导;最后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所设计的制导律能够很好地对目标弹进行拦截,并且指令的跟踪效果也很好,从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0.
为了解决机动目标定位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S(current statistical)模型的交互式多模型粒子滤波算法.在交互式多模型粒子滤波算法的基础上,计算CS模型的概率,自适应地调整CS模型中的目标加速度,反映出了目标的机动特性,充分发挥2种算法的优点,改善了CS模型的加速度不能自适应调整的缺点,提高了CS模型的自适应性和应用范围.另外,CS模型的自适应滤波方法由Kalman滤波改为粒子滤波.通过Monte Carlo对比仿真试验表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