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81.
以某型高机动越野火箭炮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路面激励,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柔性多体动力学的理论,建立该越野火箭炮刚柔耦合模型,研究其行驶垂向动力学特性。考虑了油气弹簧的非线性特性以及轮胎的作用,重点编写了B、C、D级路面的随机路面谱,进行不同车速下的行驶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的油气悬架系统能较好地减轻路面的垂向冲击。仿真得到的车炮动态响应特性曲线,为该高机动火箭炮的研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2.
为了提高雷达的隐蔽性能,降低被截获的概率,通常有很多种手段。在波形设计上,常见的是采用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但常规的LPI信号仍然是有规律的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波形分段相位编码调制的技术,使得脉冲的波形具有噪声特征,有较强的伪装效果,从而大大降低截获概率,仿真表明,这种设计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83.
随机频率步进雷达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频率步进信号兼具步进频率雷达和宽带噪声雷达的特点,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瞬时带宽和数据采样率,还具有优良的低截获概率(LPI)、电磁兼容性(EMC)和抗射频干扰(ARFI)特性.分析了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的相关输出及模糊函数的统计特性,如一阶矩、二阶矩和方差等,并与均匀频率步进信号做了抗干扰性能的比较.提出并分析了相关输出结...  相似文献   
84.
UKF在MEMS陀螺随机噪声补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MEMS陀螺静态随机噪声与动态随机噪声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的特点,将UKF用于MEMS陀螺随机噪声估计;针对MEMS陀螺静态噪声与动态噪声补偿用同一方法处理达不到一定性能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由阈值决策静态和动态滤波的工程方法;指出将时间序列用于建立随机噪声的数学模型的缺陷,指出欧美等使用的MEMS陀螺随机噪声补偿的优点与缺点.  相似文献   
85.
证明了跳测度 ν的 Doob-Meyer分解 ν=m+π中 ,π即为跳测度的可料对偶投影 ,也是 ν-π的鞅特征  相似文献   
86.
条件随机变量与条件数据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基于条件事件代数系统上的条件随机变量的表示问题,并给出了在多个信息源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条件数据时之统一表示方法,以及利用条件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关联等。  相似文献   
87.
分析了防空C3I系统通信子网数据到达、处理、传递的随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诸因素,并提出了数据到达的AR(1)随机序列模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建立仿真系统及通信子网性能分析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固定基座发射的弹道式导弹,可以利用三轴陀螺平台罗盘系统来实现全方位自对准。在考虑到系统噪声及测量噪声情况下,根据离散型线性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分离定理,实现平台罗盘自对准系统的最优控制。计算结果表明,所讨论的方法,可以在对准精度、对准时闻及对随机干扰信号的滤波作用诸性能要求方面,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
逆重复 m 序列输入下 FIR 模型辨识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离散控制系统的有限脉冲响应 (FIR)函数模型 ,研究了在伪随机逆重复m序列输入激励下的相关辨识及其精度问题 ,得到了有色噪声干扰下FIR参数估计精度的显式表达式。文中有仿真实例。  相似文献   
90.
We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safely and swiftly navigating through a spatial arrangement of potential hazard detections in which each detection has associated with it a probability that the detection is indeed a true hazard. When in close proximity to a detection, we assume the ability—for a cost—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hazard is real. Our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involves a new object, the random disambiguation path (RDP), which is a curve‐valued random variable parametrized by a binary tree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We prove an admissibility result showing that there is positive probability that the use of an RDP reduces the expected traversal length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shortest zero‐risk path, and we introduce a practically computable additive‐constant approximation to the optimal RDP. Th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re complemented by simulation and example. © 2005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