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字演绎     
汉语中与“兵”字有关系的字、词很多,研究一下它们的涵义及演变,会使您在语文知识之外还获得许多有趣的军事知识。“兵”字是汉语中产生最早,人们口语中最常用、意义最多、内容最广的字之一。它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没有现代汉语中士兵、战士的意义。“擐甲执兵”(《左传·成公二年》)、“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荀子·议兵》)都是这个意思。现代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和“兵工厂”也还保存了这个意义。有时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     
《兵团建设》2010,(10):50-50
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3.
“仕”、“学”之间赵新乐《论语·子张》篇中有句人们熟悉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无需解释,问题在这个“优”字上。以往人们大多把这句话中的“优”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优秀”的意思,其实大谬不然。《说文解字》对“优”的训义是“饶”。段...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5.
“间谍”一词,渊源于“谍”——这是中国古代对侦探人员的通称。《说文解字》载:“谍,军中反间也”。“间”字最初指敌人的弱点、罅隙。“谋知敌情,而乘间隙入之也”,正是谍的目的。①后来“间”和“谍”复合成一个词,古人则把使用间谍的行为简称为“用间”。  相似文献   

6.
“史”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篆文“史”字写作“■”,“■”即右字,指右手。《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把“史”从字形结构上作了会意的解释。“记事者也”就是“史”字的本意。“史”原本是神职的人,如祝史、卜史、巫史等,他们都是构通人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职官。齐太史记崔杼、晋董狐记赵盾的故事,以秉笔直书为后人所称颂,恐怕同他们的职业性质有关。因为要对神虔诚、负责,就必须作忠实的记载。《孟子》开始,赋予“史”以“史事记载”的内容,但普遍用于表述“史事记载”的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司马迁写的书,原来没有正式的书名。东汉荀悦(148—209)的《汉纪》卷14中,才把司马迁的书称《史记》。《三国志·王肃传》也称《史记》。《新五代  相似文献   

7.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8.
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为“教科书”)的所有师生都会面临一道难题,即《伤仲永》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此题要求是: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第1、2两题翻译及加点词的意思均不难。第3小题的后一个“于”字若按与教科书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给定的答案去翻译就很难译通顺。该书给的答案是“被”,即此题后一个“于”字表被动,当然译为“被”。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受之天”是“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号东岩子,唐代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县)人,大约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具体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史载“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足见赵蕤当时显名于世。其代表作《长短经》,现存九卷,又称《长短要术》。“长短”指纵横之术,故宋明以来的学者多认为《长短经》为谋略专著,如明人沈新民为该书作跋,称之为“王霸、机权、正变之术”,《四库全书总目<长短经>提要》亦云:“此书辩析事势,其源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可见谋略为《长短经》的中心内容。赵蕤军事谋略思想约有以下诸端。一、兵为凶器,举义兵者胜。作为纵横家,赵…  相似文献   

10.
“军”,《说文解字》解释为包围之义,由“车”、由“勹”会意。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称:“(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时代在进步,军队和军事在发展,“军”字的“勹”也衍变为“冖”。现今的“军”字仍可看作是一个会意字。我们也可以在“军”字上会意出现代军队的相关形态,解析出现代军事的重要特性。其一,从“军”中之“车”会意出现代军队的快速反应特性。“兵贵神速”在军事行动中,步行自然没有乘车快。在相同道路、相等距离的条件下,两条腿肯定赛不过汽车轮子。古人看到了“车”对军队快速行动的极端重要作用,所以“军”字的主体是一个“车”字。军队用“车”自然是为了人与武器的快速反应,由此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12.
军衔衔军旅     
“军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衔”,接也。资料显示,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  相似文献   

13.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14.
被亵渎的“公”字○魏艾民友人要编一本《流行语辞典》,邀鄙人相助。这是一件有功于当代和有益于子孙的善事,自然是乐而从之。所作“凡例”约定,收入的条目以流行语开头字的笔画为序。分配给我的是“公”字打头的部分,内心更为高兴。你看,这“公”字实在美妙。“大道...  相似文献   

15.
"王"是什么?"王"字的三横一竖指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为"王"呢?《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样解"王",明显打上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认为,"王"字象征无柄斧钺,其头刃部朝下,象征权力。"王字之本义斧也。"查汉语辞典,"王"字主要释义,一泛者首领,二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称谓,三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封爵,四指同类中最特殊或最大者。当然还包括姓氏,"王"姓在中国三大姓氏中仅居亚军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雪 《政工学刊》2006,(7):61-61
音乐与严肃军纪协调行动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律”字,实指军队的法律。甲骨卜辞有云“师惟律用”,就是强调军队只有遵守军纪军法,方可“用”于对敌作战。其“律”字与成书于殷末周初的《易》“师”卦的“师出以律”的含义相同,都指军队行动要遵守号令。而“律”  相似文献   

17.
凡,《说文》指出其意为积聚而总括。今有学者研究认为甲骨文“凡”字“乃是人的肛门的象形白描”,后引申为肛门之气“屁”。屁乃人生之气,因而“凡”又有平常、不足为奇的意思。楷书“凡”字有两种写法,一是“几”字内写一点,一是“几”字,头上写一点。“几”为小桌子,桌子上仅有一点,自然是微不足遗的意思,小不点儿很平凡。有个谜底为“凡”的谜,谜面是“只有几点,说来平凡”。  相似文献   

18.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平庸,误人甚多。人们对他甚为不满,以至请人送他一副对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这个对联妙在将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两个成语隐去末字。而隐去的这二字,便是庸医之名。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曾作嵌字联骂康: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句是《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贼"字。能作如此妙联,章太炎不愧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正>提起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绝大多数人都会引用一个名句:“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此句出自鬼谷子的老师尸佼所著《尸子》一书,但早已失传,后世文献多有引用,个别文字也有出入,但含义基本一致。根据《说文解字》,“宇”字原指屋檐,后来表示屋子的空间,再后来扩展为外界空间。“宙”字原意也表示房屋靠一根上细下粗的梁顶着,后指屋子的栋梁,再后来就扩展为指天空了。  相似文献   

20.
梅雅 《华北民兵》2005,(2):60-60
郑板桥的诗书画号称三绝,常有一些绝世之作问世。他的一首《春词》竟嵌入“春”字60多个,每个“春”字都有新的台义,全文清新流畅,一气呵成,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