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它意味着社会的宏观结构、微观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些变革当中,使社会文化呈现出两大矛盾: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天各一方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发韧、发展,各自演出了自己的悲剧和喜剧;而今,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从比较中探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命运,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文化的构建中,头脑清醒,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3.
主要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中一个重要切入点——传统时间观的差异(中国属于一维时间文化的国家,而西方属于多维时间文化的国家),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维差异:西方思维方式的直线的延伸性(linear extension)和东方思维方式的环周型的旋转和封闭性(circular rotation)。并就此比较研究中西不同的传统时间观所反映的各自不同的民族个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 ,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和哲学思辨传统的区别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特点 ,并从根本上对各国海军运用理论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 ,它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历史局限性是导致北洋海军败殁的重要原因 ,但中华民族善良平和的民族特性不应因此而埋没其光辉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优秀一面也同样不应当被埋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在以一种中国式的战略文化逻辑 ,引导自己的“和平崛起” ,引导世界的共同安全。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传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辉煌 ,即使是在反思北洋海军覆殁的命运时 ,也不应当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本世纪突显的生态环境危机 ,很多学者寄希望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传统中“自然”和“人”的概念 ,“天人合一”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等同。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的理解可以概括为道德化的天、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三种 ,其中自然之天与西方人讲的自然含义基本接近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天人相通、天人混一不分、天人合德、天人相类和人定胜天五种 ,其中第五种理解就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意 ;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6.
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西方文明围绕地中海沿岸而发生,海上贸易可远溯到遥远的迈锡尼时代,那时,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就往返于亚、欧、非三大洲沿海区域。可以说,海上商业贸易是西方地中海文明最重要的历史传统。海上航线对于依赖海上贸易而生存或发展的国家来说,无疑成了生命线,当这些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时,切断对方和维护自己的海上航线便成了胜败存亡的关键,因此与这一生存状态相适应的军种——海军早早地诞生了,成为地中海文明在军事领域的象征。千百…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经典,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价值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代代传承、体味和发展。"两论"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哲学上的理性回答;"两论"在实践上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则体现着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继承和发展"两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科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宽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重创之下,中华民族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代战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开始了缓慢的嬗变历程。主要表现为三点:“避战求和”理念的破产与激变;“义战必胜”理念的质疑与超越;“道器合一”理念的背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9.
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忽略人类精神生活所致。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西方社会的只重理性与科学而忽视人文关怀的教训。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从而使我们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混合经济体制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与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世界同时存在,并且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学者们对混合经济体制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了论证上的分歧,文章在论述上将采取在国家意志层面上的混合经济体制概念内涵。通过对两种混合经济体制从所处的文明发展阶段、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学、组成成分的功能以及目标趋向等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改变传统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中对两者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不足。两种混合经济体制的相似点关涉到混合经济体制模式未来发展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问题,而传统对此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主要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故而在思想认识产生了上一些问题,文章将采用“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对此进行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标准确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哲学或认识论领域,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标准的确立,是引导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诞生的逻辑起点:认识路线、思想路线的端正,为我们党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新时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实践标准的确立,标志着当代中国人从先验理性到实践理性的伟大转变,是人的进步的一个伟大环节。人的进步程度,在于…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中国军事现代化失误在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误导下,西方以社会全方位转型为前提的军事现代化在中国蜕变为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建立现代军事系统,军事现代化置社会整体转型于不顾,以"单骑突进"的错误方式进行运作,并影响了几代人.然而,传统社会结构内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现代化军事系统,这一失误源于对西方文明浑然一体的结构缺乏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13.
从量子悖论的新视角 ,对 2 0世纪两大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与玻尔及其门生长达 60余年的争论 ,作了本质性的探索 :即将这一争论在世纪末中国科学哲学界的投射和升华作了理论的总结 ,概括为观控相对论———统一了西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三大前沿理论 :微观世界的互补原理、宇观世界的人择原理、宏观世界的反身性原理。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比逻辑 (负的方法 ) ,是否能消解悖论而作为解释物质发展过程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并与其对立的因果性思维方式相互补 ,这种东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协调也许正是 2 1世纪发展现代科学的一条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郑观应的早期思想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西方两种社会形态、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冲突中形成的。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正视现实;二是提倡认清世界发展趋势,迈出家门,走向世界,迎接新挑战.这一进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成为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按照依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及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有很强的依附性特征。基于此,中国教育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在利用依附发展特性的基础上,摆脱、超越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依附;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是此在对自己存在的领悟并在领悟基础上的解释。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路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当代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理性沉思。邓小平哲学思想,既与包括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又具有卓而不群的鲜明特色。深刻领悟这种特色,对我们正确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识是指现代人所具有的意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人们普遍认为古代社会是以物质为核心的社会,近代社会是以能量为核心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理性主导一切。现代意识其最根本的特征也在于它的理性化。第一,全球意识。人们的直接经验难以产生这样的意识,只有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以理性的方式使整个世界呈现在眼前,并使全球缩小为一个村庄;第二,可能意识。它可以使人的思维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而进入一个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并从而为人的…  相似文献   

19.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特色,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时代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问题,形成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军事文化”概念的定义分析入手 ,为军事文化研究确立了可供操作的前提。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普遍性出发 ,引出春秋战国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性质的比较分析 ,得出两者在国际政治方面的五个共同特征 ,进而指出 :先秦诸子军事文化观念与当今体现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西方军事文化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西方国家以“人权高于主权”进行军事干预 ,为自己的霸权主义服务 ,与春秋战国时期以“攻其国 ,爱其民 ,攻之可也”为借口的“假仁以霸”情形完全一致。国际反霸权主义的思想同孟子的反霸权思想本质上相同。作者认为 :由于最初的地理原因 ,“封闭型文明”比“开放型文明”更早完成“暴力建立秩序”的历史过程 ,因而也就较早地出现制约暴力的和平主义因素。中国古代属于“封闭型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文明” ,因而较早地产生了具有浓厚人道主义关怀与和平主义倾向的军事思想 ,而渗透着东方古典人道关怀与和平主义的“慎战”、“不战而胜”等战争观念为当代西方所接纳和推崇 ,表明西方文明正在摆脱与生俱来的崇尚暴力的传统 ,在战争观的进步上 ,正在接近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水平。究其原因 ,在于春秋战国的社会与当代国际社会某些性质相似。作者认为这一现象既可以看成西方文明或当代世界文明已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