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循环伏安法评定润滑油抗氧化性能的原理、具体方法及润滑油剩余寿命的定义,并将这种方法与其他评定方法在技术性能上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循环伏安法在评定润滑油抗氧化性能上具有分析时间短、装置费用低、操作简单、可在线分析等很大的优势,最后指出了以往文献中使用此方法预测润滑油剩余有效寿命的观点存在着不确定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由中红外光谱能够获得不同种类润滑油的组成与结构信息.分别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润滑油的中红外光谱信息,对齿轮油、内燃机油和液压油这3大类共113个润滑油样品进行了分类识别.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分类,比较了不同类间距离、样品间距离和光谱区间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齿轮油、内燃机油、液压油及不同黏...  相似文献   

3.
装备润滑油失效分析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装备润滑油污染物的入侵与产生、添加剂的损耗而导致的失效问题,分析了污染物的主要种类与危害,根据国内外失效润滑油再生技术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做了概括性阐述,指出探索适于装备失效润滑油再生的技术与工艺对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壬酸、油酸、新润滑油及对应的氧化润滑油为分散样品,以-10号军用柴油为分散介质,在施加64 V直流偏置电压和长时间静置的条件下,介电谱分析技术表征的不同分散体系的介电亚微相态变化规律为:0.3 m L分散样品与3 m L分散介质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的介电谱实部响应数据与柴油分散介质几乎没有差异;壬酸和油酸均匀分散体系与柴油分散介质的介电谱虚部响应数据差异极小,新润滑油和对应氧化润滑油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与柴油分散介质的介电虚部响应数据有明显差异。0.3 m L分散样品在3 m L分散介质中分散时,壬酸、油酸、新润滑油及对应的氧化润滑油体系的介电谱实部和虚部响应数据与柴油分散介质之间的差异具有不同特点,且施加直流偏置电压对分散过程有较大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介电谱能够较好地表征不同分散体系的介电亚微相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一种新型含N杂环化合物用作润滑油添加荆时的多效性能.合成了该新型含N杂环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该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又通过热重试验、四球试验、抗氧化试验以及铜片腐蚀试验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对润滑油的抗磨及抗氧抗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的该添加剂后磨斑直径较基础油降低30%~50%,高温氧化的热失重温度较T202提高约20~25℃,且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因此,该新型含N杂环化合物用作润滑油添加剂时具有高热稳定性、抗磨、抗氧及抗腐等多效性能.  相似文献   

6.
简要总结了作者近几年在润滑油生物降解促进剂化学设计与工程基础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月桂酰基谷氨酸、油酰基甘氨酸、油酸二乙醇酰胺磷酸酯和月桂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等含氮和(或)磷的生物降解促进剂,可显著促进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原因在于生物降解促进剂可加速微生物生长,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环境土壤中,矿物润滑油的生物降解遵循指数降解动力学规律,生物降解促进剂有效提高了其生物降解速率。此外,设计的润滑油生物降解促进剂还具有优越的抗磨减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可望成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多效润滑油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按GB/T12583—90标准,对三种坦克变速箱润滑油(50号机油,80号坦克齿轮油和18号双曲线齿轮油)进行实验室和实车评定。选择变速箱四档主动齿轮齿厚最大磨损部位磨损速率作为评定润滑油润滑效果优劣的判据:通过三台59式坦克近300摩托小时的实车试验,测定了分别采用三种润滑油的齿厚磨损速率,得出了18号双曲线齿轮油的使用性能最好,80号坦克齿轮油次之,50号润滑油最差的结论,为部队合理使用坦克变速箱润滑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借鉴环境微生物工程的有关技术原理,提出了改善润滑剂生物降解性的添加剂即生物降解促进剂的新概念.以月桂酰基谷氨酸作为润滑剂生物降解促进剂,通过对促进剂影响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性的效能评价,证实月桂酰基谷氨酸可显著改善润滑油生物降解性并提高润滑油生物降解速率,表明润滑剂生物降解促进剂概念的提出思路科学,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研究高原地区车辆发动机与油料的适应性,针对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选用10W/40高温重负荷润滑油,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能分析、350 h台架可靠性试验及高原实际行车试验。结果表明:该型润滑油具有优良的抗氧抗腐性、清净分散性和抗磨性,可满足高原地区大功率、重负荷柴油发动机的用油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由常减压蒸馏装置生产的润滑油料通常含有较多的非理想组分,必须进行精制方能得到各种合格的润滑油产品.最早是采用酸碱洗涤方法.该法工艺陈旧,弊端甚多.不仅腐  相似文献   

11.
BN(贝叶斯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研究中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推理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到复杂系统的建模等领域。贝叶斯网络高效的推理算法非常适合解决不确定性军事决策问题,分析了潜艇攻击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构建贝叶斯网络进行攻击决策的步骤,通过具体实例,对用贝叶斯网络推理解决潜艇攻击决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萃取-絮凝组合精制再生废润滑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应用极性溶剂为萃取剂、乙二胺为絮凝剂,组合精制再生废润滑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剂为正丁醇,精制时间为15 min,精制温度为25℃,剂/油质量比为5∶1,絮凝剂添加比例为1.0%。以该精制工艺操作,再生油性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黏温指数达130以上,闪点达200℃,酸值为0.05 mg.g-1,灰分质量分数降低到0.01%以下,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再生油产率为80.6%,各项性能基本上符合HVI150基础油指标,表明该精制工艺再生废润滑油可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将纳米Cu和纳米金刚石复配成Cu/C复合添加剂,对其在500SN基础油中的减摩抗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了Cu/C复合添加剂的试油能明显改善500SN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当纳米Cu添加量为4%,纳米C添加量为2%时,加入了Cu/C复合添加剂的试油减摩性能最好,同500SN空白试油相比,摩擦因数可降低94.8%;...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TIA的油料装备电子样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样机技术可以系统应用于油料装备的设计和开发,使高质量、高效和低成本的油料装备的研制和制造成为了可能。基于CATIA把电子样机技术应用于新一代油料装备的研制,对油料装备电子样机建立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流程进行研究,探索油料装备新的设计方法,避免了多次试制物理样机,大大节约了设计安装的成本,加速了研制进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46#机械油基础油与PAO8(8#聚α-烯烃油)不同比例混合后油品的黏温性能,研究了黏度偏差率随测量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发现:国际通用黏度调和计算模型能较好预测混合基础油的高温运动黏度,黏度偏差率最大值为3.56%;而美国标准局的黏度调和计算模型在混合基础油的低温运动黏度计算上精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低温运动粘度测定仪测量PAO8(8#聚烯烃)合成基础油和45#变压器油基础油按不同比例调和后混合基础油的粘温性能,运用Arrhenius模型和Grunberg-Nissan模型计算混合基础油的理论粘度,研究粘度偏差率随测试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Arrhenius模型能准确预测混合基础油的高温运动粘度,粘度偏差率最大值不超过1%,而Grunberg-Nissan模型能精确计算混合基础油的低温运动粘度;PAO8和45#变压器油基础油调和能够获得高低温粘度的匹配.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讨油库人因安全事故发生的根原因,对油库人因安全事故的分析评估和油库人因安全事故进行定量化预测及隐患排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追溯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油库人因安全事故根原因分析和追溯的失误模式及后果一前因追溯表,并应用于油库人因安全事故实例分析中,证明了该方法应用于油库人因安全事故根原因分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排气温度、分子量和来流马赫数影响底部阻力的实验和理论成果,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处理了实验数据,提供出一个有排气弹丸底部阻力的工程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介电谱测试技术对润滑脂进行种类识别及氧化安定性的研究,红外光谱分析、差式扫描量热计法、氧弹法等标准试验方法对润滑脂氧化安定性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介电谱测试技术可以实现对润滑脂基础油的种类识别及润滑脂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油罐的壁厚设计关系到油罐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如何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对油罐的设计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上大型油罐壁厚设计采用的是变点法;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以可靠性分析模型为核心,提出利用可靠度法求解大型油罐壁厚的新方法。以50 000 m3油罐为例,编程分析并计算以2种方法设计的壁厚。变点法设计的底圈罐壁厚度与圈数无关;以中心点可靠度法求解壁厚,可靠性指标一定时,底圈罐壁厚度同样与圈数无关。探讨可靠度法求解壁厚的可行性,验证变点法设计壁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