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荣辱观,以“仁”为基础、以“义”为标准,闪耀着真理性的理论光芒。“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体现的就是先秦儒家荣辱观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墨家的军事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以“非战”和“反战”为自己对战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与儒、道、墨截然不同的是法家的军事思想:执著的功利原则,崇尚实践、菲薄空谈的特色,既“主战”又“慎战”。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往学者对孔子的军事思想多有阐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里择其要而述之:清初提倡“周孔正学”、猛烈抨击“程朱理学”的颜元就认为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并非被世人所误解的一介书生①。今人孙柞民先生认为“孔子在战略战术上也有一定的研究。”“孔子反对的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性战争。在反抗强暴,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是站到最前线的。”②李天佑先生也曾指出:“孔子原来是军事行家出身,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儒家大师。”认为孔子的“足食、足兵就是法家后来的耕战思想。”③高尚刚先生认为“孔子军事思想确实是…  相似文献   

4.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践履彰显了孔子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自觉,体现了其对人的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深切关怀和对礼乐文明的守望与践履。  相似文献   

5.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6.
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墨家学说同被称为显学。但是学者们对其军事思想的论析,却所见甚微。我们认为,与其政治、伦理、教育、哲学诸思想相比较,战国儒家的军事思想的确显得单薄和零碎。然而,它却毕竟是存在着的。 有两个因素规定着儒家对军事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提出自己的军事思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发扬者,对于战争问题,他们不能不有自己的基本看法。战争作为历史现象,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由于它是达到政治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故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戏”,就是这层含义。因此,先秦众多典籍中,不可避免地有战争过程的记载;战争性质的分析,战争后果的总结等众多内容。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战”思想,对战争的性质、人心的背向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等作了深切洞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对后人影响深远,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光辉。孟子的军事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最早发现和强调了人的价值——理性,这种理性主要指人的道德理性。从价值取向上看,他们承认人的个体价值,但力主群体价值取向这种富有东方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也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未年,处于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交替过渡的时期,是剧激震荡的“乱世”,然而又是学术空气异常活跃、诸子百家兴起的舆论自由时期。除了自奴隶社会诞生之初就已产生了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权观念依然广有市场外,老子、孔子、孙子等著名思想家,破除了“学在官府”旧的学术研究格局,使“学术下于私人”,自“成一家之言”,分别创立了道家、儒家和兵家的理论体系,成为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源头。对于他们的战争观及其与哲学世界观相互联系的考察,是对先秦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战争的根本性看法并…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德治”的有效手段和道德自律的修养方法,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德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孔子把民本思想引入军事领域以观照战争问题 ,认为国家无论大小而“攻守在民” ,民众拥护则攻守必胜 ,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 ,战争力量的对比最根本的是民心民力的对比。战争指导者政治决策的基点是取信于民 ,是争取民心 ,并对全体民众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即“教民即戎”。因此 ,战争指导者的“使民”用兵就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 ,而要使民以时、以义、以慎、以可。  相似文献   

13.
用什么手段才能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在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们认为,德政和教化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孔子和孟子的这种见解至今不乏可资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德教思想的奠基者.他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实行德政易于得到民众的拥护.德政的基本内容是“惠民”,“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养民以惠,就是让民众能够维持生活和生产而不至冻饿,进而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在富裕的基础上施以教化,既重视物质方面,又重视精神方面,这样就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相似文献   

14.
卢洁 《中国军转民》2023,(18):84-8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分析孔子“仁”思想,探讨“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的启示,以期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战国末期的学术融合推动了先秦兵家思想的成熟,而《六韬》是继《孙子》之后先秦兵家思想成熟的最典型代表.《六韬》的权谋奇计思想,有别于孙子的"兵者诡道"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体系;《六韬》先进的民本为基础的战争观念,回答了兵家为谁而战的终极提问,确立了战争领域"仁诈合一"的用兵理念;《六韬》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提升了兵家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确立了战争领域"刚柔并济"的用兵原则,增强了兵家思想的弹性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领导干部带头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是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既然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造福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 ,那么 ,领导干部学科学、用科学 ,认真实践科学精神 ,就是践行“三个代表”的题中应有之义。(一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先进生产力在军队体现为打赢高技术战争的能力。随着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军建设正面临着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新课题。因此 ,在新形势下 ,筹划和指导军队建设 ,深入…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先秦儒家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伦理教育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研究孟子的伦理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伦理教育的内容,改进伦理教育的方法,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大致而言,儒家之“耻”有三层意思:一是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二是孔子认为应以“不信”为耻。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信口…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蕴含着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战争设计思想,其前三篇《计》《作战》《谋攻》集中体现了孙子战争设计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一,“计”是战争设计的前提,孙子既突出“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计”的不确定性;第二,“尽知用兵之害”是战争设计的逻辑起点;第三,“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战争设计的指导原则。孙子的战争设计思想,可以作为战争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律,对于更好地把握战争设计的方向及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特殊制胜机理,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礼治军:先秦奴隶制军事文化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夏、商、西周三代 ,由神权与宗法王权的紧密结合 ,不仅使超人间力量的宗教意识获得社会属性、宗法等级名分制度获得精神思想与秩序上的构建 ,而且促使最初事鬼神的礼逐渐演绎成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以礼治军、以礼治兵即是这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此 ,在春秋以前的统治阶级中 ,礼既是治国、治军的根本 ,也是使用战争暴力的主要依据 ,并且是衡量战争的重要价值尺度。故尊礼、重信、轻诈和“先礼后兵”等是春秋以前战争的重要特点。春秋战国时 ,随着社会发展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 ,礼崩乐坏已成趋势 ,战争中尊礼重信必然成为历史笑柄。然以礼治军、治兵虽渐淡出历史舞台 ,但其作为中国军事文化之源 ,仍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