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反导动能拦截武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动能拦截弹在弹道导弹防御中的应用,分助推段拦截、中段拦截、末段拦截对美国发展的动能拦截武器进行了详细说明。介绍了动能拦截弹的组成,给出了动能拦截器的关键技术,对动能拦截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美国几种典型的动能拦截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弹道导弹防御和反卫星计划的名义下,已经论证、研究、研制和试验了各种类型的新概念动能拦截弹及其最核心的技术设备——动能拦截器(KKV): (1)部署在外层空间或空中、用于拦截助推飞行中的弹道导弹的各种动能拦截弹,如部署在空间轨道上的“天基拦截弹”(SBI)和“智能卵石”(BP)动能拦截弹,以及部署在有人驾驶飞机上的“游隼”(Peregrine)动能拦截弹方案和部署在无人驾驶飞机上的“塔伦”(Talon)动能拦截弹方案等。  相似文献   

3.
环球防务     
美军探索新型动能拦截弹方案 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每日航宇》报道,美海军和陆军正在研究一种称为“质量矩导弹”(Mass Mo-ment Missile)的新型动能拦截弹方案。拟议中的这种拦截弹既可在大气层内拦截弹道导弹,也可在大气层外拦截弹道导弹,其设计方案将比现有的动能拦截弹更简单、更便宜、飞行速度更高。 这种新型动能拦截弹将采用新的导弹控制途径,特征是重心稍偏离气动压力中心。导弹靠移动配重改变姿态,而不是使用传统的飞行控制装置。因此,拦截器的导引头常平架、弹翼、姿控与轨控推进系统和推力矢…  相似文献   

4.
动能拦截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了美国动能拦截弹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美国是最先开发研究动能杀伤器和动能拦截弹技术的国家,现已部署地基拦截弹、标准-3导弹、爱国者先进能力3导弹,并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末段高层防御拦截弹也进入生产和部署阶段;正在开发的助推段拦截弹和多杀伤器技术也已取得很大进展.动能拦截弹已成为当前最先进、最有效的反导武器.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高超声速滑翔弹头的威胁,提出了高低轨红外卫星组网的预警探测方法和动能弹高抛增程拦截方案,基于典型滑翔弹头和THAAD拦截弹的性能参数建立了攻防双方的动力学模型,分别运用STK软件和Matlab软件对预警过程和拦截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高低轨红外卫星组网能够对目标实现较好的双星覆盖,高抛增程拦截方案对高超声速滑翔弹头的有效防御范围较大,拦截窗口比较充裕,拦截器的中制导变轨修正能力较强,末制导过载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2002年1月25日(北京时间1月26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与海军在太平洋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海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飞行试验,首次利用“标准-3”(SM-3)动能拦截弹,在大气层外拦截了一枚“白羊座”(Aries)弹道导弹靶弹。这是美国自2001年成功进行两次地基中段防  相似文献   

7.
多目标拦截是弹道导弹防御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所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点。在将多目标问题分为单弹头攻击和多弹头攻击2类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相关研究计划,分别针对核爆炸防御、助推段防御、先进的目标识别器和多拦截器防御等多目标拦截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滑模变结构导引律在动能拦截器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气层内动能拦截器控制系统具有非连续性、不确定性,为了提高动能拦截器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和机动性,设计了一种新的滑模变结构导引律.通过末制导弹道仿真,将其应用于动能拦截器末制导导引拦截三维螺旋机动目标,结果表明,滑模变结构导引律具有响应快速,简单易行,有效对付高机动目标等优点,对于KKV拦截三维螺旋机动目标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太空鹰眼     
8月21日,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办公室发言人帕姆·贝恩宣布,美国将开始在阿拉斯加州动工兴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试验基地。贝恩说,试验基地将建在费尔班克斯市东南约160公里的格里利堡。迄今为止,美国已对NMD的导弹拦截技术进行了4次试验,其中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第5次试验将于今年10月中下旬进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上月曾表示,为了发展这一系统,美国将在未来的5年内进行约20次试验。 从表面上看,导弹防御构想方案中五花八门的拦截器、火箭助推器、拦截弹头和诱饵弹似乎是主角。但事实上,拦截武器并不是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部分,更为关键的其实是并不引人注意的早期预警/探测/跟踪系统。没有这部分关键性系统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和拦截参数,再精确再灵敏的导弹也只会是高科技“瞎子”。而在这方面,美国国防部也早已“打破常规”,“静悄悄”地在加紧实战部署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军事》2008,(12):15-15
美国导弹防御局(MDA)计划于2009年年初开始“爱国者先进能力-3”(PAC-3)区域防御系统新型拦截弹的首次拦截飞行试验,这种新型拦截弹被称为“导弹段增强”(MSE)型PAC-3。  相似文献   

11.
针对动能拦截器逆轨拦截情形,分析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利用空气动力机动突防的可能性,并从逃逸机动拦截范围的角度,根据动能拦截器助推分离时刻的状态参数推导了突防制导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动能拦截器初始拦截条件与理想拦截条件存在一定程度偏差时,推导的突防制导律能够有效逃逸机动拦截范围。  相似文献   

12.
动能拦截器的动力学建模与轨道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文章简单介绍了反TBM动能拦截器的组成、性能特声、与飞行拦截过程,并以高层拦截TBM为背景,建立了稀薄大气层内拦截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实现直接碰撞动能杀伤目标的轨道控制方法,最后给出了末制导段的弹道数字仿真结果,并分析了拦截器的弹道特性。  相似文献   

13.
高空动能拦截器末制导导引方法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高空动能拦截器为研究对象,为其末制导段设计了一种“逐段限制视线转率”的导引方法,使之最终能直接命中目标,实现动能拦截的任务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该导引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述外层空间防御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类空间防御的对象,详细分析了这三类防御对象的技术水平和对付这三类对象的技术难易程度;本文还阐述了空间防御对航天高技术发展的巨大带动性,列举了近几年来动能拦截器在智能化、轻质量、小体积与低成本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文还指明了美国GPALS系统具有多层次拦截的特点;文章最后归纳了本文述评要点。  相似文献   

15.
动能拦截弹弹目碰撞概率仿真建模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研究反导拦截的主要方式——直接碰撞杀伤技术,提出了一种动能拦截弹弹目碰撞计算模型用以进行动能拦截弹与目标碰撞的概率计算,拦截弹碰撞目标的要害部位分析以及不同交会姿态对碰撞概率的影响分析.此模型是直接动能杀伤目标毁伤评估建模的基础,也可用于对拦截弹最佳碰撞方式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通过可靠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31日下午,美军在太平洋上空进行了新一轮陆基中段导弹拦截试验,但由于负责捕捉靶弹轨道的海基X波段雷达出现异常,拦截弹错过目标,试验以失败告终。对部署于全球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而言,置于海上的X波段雷达是它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从发展趋势看,包括捕捉目标和拦截目标在内的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正受到美国越来越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1.天基拦截弹(SBI) 天基拦截弹动能杀伤运载器是一种低轨道军用卫星,用来在敌人射弹处于助推段或后助推段时发射“灵巧”导弹,即天基拦截弹或天基拦截器。该运载器在目前研制阶段大约重800磅,长6英尺。它的重量设想还会减少200磅。单独的天基拦截弹仅重10磅,飞行速度为每秒10公里。每个卫星平台携带10枚这样的导弹。据国防部透露,初步计划这些系统携带导弹的总数约为250到350枚(数量最终取决于射弹的速度)。以估计部署1万到10万枚导弹为依据,利弗莫尔的马歇尔协会建立了其他模型。1984到1987财年中共拨出26400万美元用于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局正在管理着美国的无人机助推段拦截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是研究无人机携带拦截弹的潜力,以便对战区弹道导弹提供一个助推段防御层。为了确定无人机助推段拦截系统的要求,正在进行技术评估和风险减小工作。空军器材司令部空间与导弹系统中心先进系统部已被选定为领导该种抛头该种拦截弹的“综合产品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成功进行第五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美国国防部12月3日报道,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宣布,当日美国成功进行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这次试验实际上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现称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第5次拦截试验,也是第3次取得成功。与第4次试验相比,这次试验的过程和系统组成完全相同,唯一区别是靶弹使用的助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激光三维成像雷达在动能拦截器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方面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激光3D成像雷达系统基本原理,然后设计了激光3D成像雷达目标识别的工作流程,最后提出了基于旋转图像转换的3D目标识别算法。进一步探索了红外+LADAR主被动复合光学成像导引头在空天防御拦截武器目标探测与识别的应用,分析了复合光学导引头的关键技术,给出了相应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