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中云:“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要像天平一样,称量物体时,物体上下动荡而衡杆不会随之摇摆不定,物体去掉时就空悬在那里。在那样的清静虚空中,真不知有多么自由自在』斯言诚哉!  相似文献   

2.
“仕”、“学”之间赵新乐《论语·子张》篇中有句人们熟悉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无需解释,问题在这个“优”字上。以往人们大多把这句话中的“优”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优秀”的意思,其实大谬不然。《说文解字》对“优”的训义是“饶”。段...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概括精辟,隽语深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涵盖了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本文是笔者在学习领会中关于做人处世的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自然界有能量守衡、动量守衡等定律,人生世事也大体如此。天地之间有杆秤,冥冥中有体现辩证法的守衡规律在支配: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乐极生哀,否极泰来,此失彼得,彼得此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难完美,缺憾相随,中庸道深,物趋平衡,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吃亏是福,知足常乐,浓处味短,淡中趣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具体说来有以下十条:  相似文献   

4.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5.
王冰 《政工学刊》2008,(10):54-54
“假撇清”是句民间俚语,意思是人前正人君子、人后魑魅魍魉,表面清廉正经、私下蝇营狗苟。明代冯淮敏在《玉江引·阅世》中有这样的描述:“外貌清廉,生来只爱钱。好似鹭鸶儿毛鲜,素质无瑕玷,包藏吞噬心。两脚恰如箭,零碎鱼儿嗉里趱。”此等现象,古往今来绵延不绝,过去叫“假撇清”,而今称“官场秀”或“两面人”。  相似文献   

6.
在讲古汉语法“名词作状语”的时候,许多人都用到《史记》里“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鸿门宴》)、“高后儿子畜之”(《齐悼惠王世家))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等作例证,认为其中的“兄”、“儿子”和“客”,应分别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儿子一  相似文献   

7.
秦川 《中国民兵》2007,(6):38-38
我是《中国民兵》的老读者,也是名业余作者。那是20世纪80年代,县人武部聘请我任民兵通讯员,部长王盛荣对我热情地说:“我在省军区政治部工作时,知道你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优秀民兵通讯员和业余作者,在1965年参加省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民兵’的征文活动中,你的诗词《玉楼春·库畔》经画家徐小昆配画后被评为优秀奖。”  相似文献   

8.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9.
“倾诉”与“倾听”刘逢安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中有这样的情节:夜已很深了,忽然传来一阵悲凉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焦书记听出这乐曲是大学生林涛拉出的,听出这位技术员遇到了麻烦事。他走进林涛的屋子,接过二胡,怡然拉起了《南泥湾》,乐曲生动、活泼、流畅,...  相似文献   

10.
刘丽群 《环球军事》2012,(18):67-69
有人说:“这个世界不是毁在几个不懂法的流氓手里,要毁就毁在科学家的手里。”托夫勒也曾在《未来的震荡》一书里写道:“时钟滴答作响,我们正在向‘生物学的广岛’靠拢。”《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已经推出5部,由《生化危机1》《生化危机2:启示录》《生化危机3:灭绝》《生化危机4:来生》和《生化危机5:惩罚》组成,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军事家都把《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干人”(即支配敌人而不受敌人支配)的思想奉为圭臬,因为它最早体现了陆战场上朴素的制权理念。制权是敌对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对战争时空领域的控制权,是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的企图与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权理论不断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先是有制海权、制空权,接着又有制电磁权、制网络权、制天权等,或将其融合升级为制网电权、制空天权,等等。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2.
《左传·庄公》中记载: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遭遇了大水灾,鲁庄公遣使去慰问。宋闵公对来使说:“都是我不好,对上天不诚敬,上天才降下灾难,也让贵国国君担忧了,真是感激不尽。”鲁国大夫臧文仲听到宋阂公的话感慨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桀纣罪人,其亡也乎焉。”  相似文献   

13.
《诗经》以“比”、“兴”入诗,使诗歌组成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情景相生、物我浑然、思与境谐而促成了诗歌章句的新的建构。《诗经》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律格局,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模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一体”、“合体”、“统体”等概念,其含义与近代出现的“整体”一词相近,但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一体”强调的是矛盾诸方面的一致性,淡化其对立性。惠施所谓“天地一体也”①,《庄子》所谓“生死存亡之为一体”,《仪礼》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丧服》),《白虎通》所谓“三教一体而分不可单行”等,都是强调矛盾各方的一致性。“合体”则侧重于讲矛盾双方的结合、交合、调合、融合之意。《庄子·达生》所说“无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而成始”,《春秋繁露·基义》所谓“物…  相似文献   

15.
“史”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篆文“史”字写作“■”,“■”即右字,指右手。《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把“史”从字形结构上作了会意的解释。“记事者也”就是“史”字的本意。“史”原本是神职的人,如祝史、卜史、巫史等,他们都是构通人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职官。齐太史记崔杼、晋董狐记赵盾的故事,以秉笔直书为后人所称颂,恐怕同他们的职业性质有关。因为要对神虔诚、负责,就必须作忠实的记载。《孟子》开始,赋予“史”以“史事记载”的内容,但普遍用于表述“史事记载”的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司马迁写的书,原来没有正式的书名。东汉荀悦(148—209)的《汉纪》卷14中,才把司马迁的书称《史记》。《三国志·王肃传》也称《史记》。《新五代  相似文献   

16.
看赵本山小品《卖拐》、《卖车》,在为“忽悠”者巧设圈套和被“忽悠”者虽有警觉却终落圈套的表演而捧腹的同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在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的同时,是否也要过得了“忽悠”关,抗得住“忽悠”?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人权、财权、物权,除自身容易位高权大脾气长、自己把自己“忽悠”得飘飘然外,最要命的是被别人“忽悠”。因为你手中有权,找你办事的人就多,求你办事,当然要讲好听的话、奉承的话、感谢的话。这些话初听起来或许有所警惕,但听常了、听多了,就会从不习惯中习惯,在顺耳中接受。不…  相似文献   

17.
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为“教科书”)的所有师生都会面临一道难题,即《伤仲永》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此题要求是: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第1、2两题翻译及加点词的意思均不难。第3小题的后一个“于”字若按与教科书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给定的答案去翻译就很难译通顺。该书给的答案是“被”,即此题后一个“于”字表被动,当然译为“被”。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受之天”是“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19.
论“超音速”信息处理技术———“易算”郭俊义刘英一、“易算”概述《易经》研究的三原则谓之:“变易”、“简易”和“不易”。所谓“变易”,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这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宇宙万物皆在时空中运动,发展与变化理论是一致的。”“简易...  相似文献   

20.
凡事有一“得”就有一“失”。尽管在某件事物中 ,“得”与“失”不尽平衡 ,有时“失”大于“得” ,有时“得”大于“失”。综合起来比较 ,其总量是“守衡”的。“得”与“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性质 ,有有形的 ,也有无形的 ;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有形的“得” ,可能换来无形的“失” ;物质的“失” ,也可能伴随精神的“得”。某人采取抬高自己 ,贬低他人的方式 ,竞争某个领导岗位 ,达到了目的 ,“得”到了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 ;但他却因此“失”去了人格 ,特别是手段暴露后 ,继而“失”去了威信 ,“失”去了同事、朋友对他的信任和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