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类有《尉缭子》31篇,今存五卷,24篇,万余言。《尉缭子》的作者尉缭,生卒年代和军事实践,史书均无记载。隋志关于“尉缭,梁惠王时人”的说法,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2.
《尉缭子》是我国战国中后期的一部重要兵书。到了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过去不少学者对《尉缭子》中的兵法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尉缭子》中的军队教育思想研究甚少,尤其是对《尉缭子》中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真可谓寥若晨星。本文企想就《尉缭子》中的有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仁学者的赐教与斧正。  相似文献   

3.
《尉缭子》这部兵书,在北宋就被收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的必读之书。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贯穿《尉缭子》全书的光辉的无神论思想,是对《孙子》以来兵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军事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剂图谋中兴的药方  相似文献   

4.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据史学考证,该书为先秦时期的尉缭所著。但先秦时期有两个尉缭,一个是梁惠王时的,另一个是八十多年后秦始皇时期的。至于该书作者是哪一个尉缭,尚在争议中。近几年新论多有“梁王”说,我们是同意此观点的。 《尉缭子》作为一部兵书,其军事伦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这部兵书,在北宋就被收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的必读之物。但后来却远没能像《孙子》等书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原因,大概和人为地笼罩在此书上一团迷雾有关。从南宋开始,便有人对这本书是否先秦兵书打了一个问号;到了明代,又有此书是后人伪托之说出现。所以,后来研究此书的人,往往把精力放在多方考证其真伪上,而很少在探讨其内容上下功夫。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初墓葬出土的竹简,其中就有《尉缭子》中的六篇,证明《尉缭子》确实是先秦古藉,否定了长期以来流传的那种“伪作”或“伪托”之论。这样,我们便可以放心地对它的内容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了。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这些古代兵书,大体可分以下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和《司马法》、《黄石公三咯》、《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书兵)等。二是研究战史的。如明茅元仪《二十一史战略  相似文献   

7.
国防箴言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治天下。——语出《尉缭子》《尉缭子》是我国古代"武经七书"之一.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各国  相似文献   

8.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9.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期,是在吸收先秦诸子百家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富有特色、自成一体的军事著作,大致反映了战国时期军队建设的情况和战争的特点与规律,具体阐述了涉及教育、训练、行军、作战等一系列条令,保留了中国早期军队的战斗、内务、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法规性资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历代兵家学者所推崇.清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故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深刻反映了尉缭子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充分挖掘和研究<尉缭子>的军事思想,不仅对充实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大有裨益,而且对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就<尉缭子>一书的军事思想及其主要特色作一初步探讨,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10.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或称《武学七书》,又简称《七书》。它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战争指导者智慧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武经七书》对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活动,都有过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尉缭子》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始终将军事问题与政治问题结合起来阐述,强调以治理国家作为管理军队的基础。其中,《原官》和《治本》两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现简要缕析如下。《原官》篇的中心内容,是论述国家设官立制、“职分四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原官》认为,国家建立完备、健全的官制,“官分文武”,各司其事,各尽其责,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防止社会动乱,具有关键的作用,指出这是“治之本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关于秦兵马俑坑的性质归属问题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秦俑陪葬论等各种说法的解析和对俑坑工程布局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秦兵马俑坑是战国末期秦国按照《尉缭子》军事思想设计建造的一座军校遗址。7000余件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或宣太后墓的陪葬品,而是用于军事教育、训练的模特儿和推演阵法的教具。考古工作者在俑坑西侧发现的一座甲字型古墓,有可能是杰出的军事家尉缭的长眠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战略 ,研究武警战略 ,不能不学习研究古代兵书。读《握奇经》、《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等兵书 ,甚受启发 ,简谈所得感受 ,愿与读者共享 ,切盼指教。《握奇经》的精彩内涵《握奇经》(作者凤后 ,是三皇五帝时分管“天道”的高级官员 )是我国古代一部兵书。说是“书” ,实则是极粗线条带诗韵性的研究提纲 ,但却是一部具有精美内涵的纲。全文仅 384个字 ,句句精彩 ,勿须我们点缀 ,摘其几段 ,足见一般。“大将所居 ,言其事 ,不可妄示人。故幄机 ,又曰握奇”。“治兵以信 ,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 ,战无常规。可握则握 ,可施…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记载的三次背水战刍议杨爱国背水战,史称“背水阵”,是一种前临大敌,背水列阵,以后无退路来坚定将士拚死决胜的战法。据《尉缭子》记载,武王伐纣时即运用了背水列阵的战法。此后,背水战作为一种以险求胜的作战形式被历代兵家妙用于实战。司马迁在《史记》...  相似文献   

15.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兵书。该书论述了如何、富国强兵、一并天下的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军事经济思想。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与经济、政治、外交等等密切地联系着的。就经济对战争的关系来说,起码存在着两个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的最有趣之处是,公元前四百年的一本古书,居然对现代的军事、政治事务仍然产生影响,而克劳塞维茨著作的某些部分却已过时。不过中国的军事传统却并非仅仅限于孙子。所谓《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吴子》、《李卫公问对》,过去是,今天依然是中国研究的常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国古代兵书《蔚缭子》也有言:“凡兵,制必先...  相似文献   

19.
《武略》系太平天国对《武经》的改称。宋朝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兵书,颁行武学,称《武经七书》。清朝康熙时,命岁、科两试首题于《论语》、《孟子》中出题,次题于《孙子》、《吴子》、《司马法》中出题,作论二篇;乡、会试亦照此例。因此,书坊即从《武经七书》中抽出《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刻印成册,称《武经三书》。《武略》是洪秀全据《武经三书》亲自删改、定名刻印,用来考试武士子的兵书。当时,天国颁行的《钦定士阶条例》规定,武士予必须“攻习真圣主钦定《武略》”。凡省试复试,默写《武略》一节,天试复试也要默写《武略》一节。《武略》一书国内尚未发现。英国伦敦不列颠博  相似文献   

20.
曹操是三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军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为后人留不了宝贵的遗产,今天重温、总结一下他对战争形势、战略、战术思想,不是没有裨益的。 军事形势家的胸怀 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是军事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历来为兵家所重。《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任宏的分类,列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前两家是兵家的主流与正宗,后两家是兵家的末流与旁门。论形势,曹操就是以军事形势分析见长的军事家。 《孙子·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军民生死,必须严肃地对待。这就要求军事统帅在制定战略、战术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