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空军政治学院伦理学教授、国防大学博土生导师王联斌撰写的《中华武德通史》,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填补了中国军事史、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空白,而且由于其独特的对于中国军事史、中国文化史的崭新贡献而引起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一些从事伦理学研究的博硕士生,通过对《中华武德通史》的研读,对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陶明报(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生)他认为,《中华武德通史》系统而深刻地揭示和展现了中华武德文化的独特内涵,开拓了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新领域。近…  相似文献   

2.
《国防》1999,(12)
由王联斌教授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一书,开拓了中国军事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它的出版对于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弦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促进军队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览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不仅重视发扬文德,也重视发扬武德。但是,在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开掘方面,其文德方面的成绩固然可说是“百花吐艳”,而对武德的开发与研究,系统性、史学性的学术专著似乎仍然保持着“沉默是金”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空军政治学院伦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联斌同志撰写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华武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经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弥补了这一缺憾。据我所知,王联斌同志为本书的问世,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其勤奋不辍的精神所凝铸而成的中华武德之“剑”,光华…  相似文献   

4.
由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王联斌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武德通论》,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丛书之一,是一部开拓中国军事文化研究新领域的力作.《中国古代武德通论》按照"武德"内在价值规范的维度,对浩繁的武德史料进行分门别类、融会贯通,梳理出中华武德传统的两大主线是内以"和"为贵、外以"义"为上;厘定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体系是以"忠"为根本、以"仁"为核心的"忠、智、信、仁、勇、严"六大规范等等.这些开拓性研究不仅具有文化累积的学术价值,而且体现出开掘传统武德资源、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卫琦 《政工学刊》2014,(11):21-22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民族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和弘扬其优秀内涵,对于培育我军官兵战斗精神、推动强军目标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一、弘扬"精忠报国、捍族卫民"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听党指挥、报效国家的忠诚品格忠诚作为武德的基本规范源远流长,《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  相似文献   

6.
近期由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联斌教授倾二十余年心血之作。这部专著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依据历史逻辑全面系统地整理、开掘了从黄帝至孙中山这一宏大历史跨度间的中华武德文化资源,展现了异彩绚烂的武德思想瑰宝。细读该书可以发现,它揭示了武德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武德思想源远流长。《词源》上解释说 ,“武德 :武道”。《中华大辞典》上也说 ,“武德者 ,武道之德也。”这就是说 ,武德的本源意义不但包括军队这种特殊群体的用武、从武之德性 ,而且也包括民间的武术组织和练习武术的个人的用武之德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技击为内容 ,通过套路、搏斗等形式 ,来达到防身健体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习武必先习德” ,这是中国武术界的一句行话。这是因为 ,在农耕文明时代 ,练武之人与普通人的技击差异很大 ,必须使这种人接受一些规范 ,使他们能够谨慎地使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武术界的“武德…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中华民族的武德传统源远流长 ,独具殊辉 ,为世人所瞩目。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原空军政治学院 )刘芳教授、徐德清副教授主编并被列为全国“九五”重点图书的《中华武德镜鉴》 ,就是一面纯洁道德、净化心灵、成就事业的双面镜 ,因而是褒扬中华武德优秀风范 ,鞭笞历史上军人失德之举 ,弘扬传统武德精神 ,系统阐明中华武德规范的力作。全书分为上下篇 ,上篇为风范篇 ,从“精忠报国”、“爱民保民”、“和军爱卒”、“智勇兼备”、“任贤使能”、“赏信罚必”、“善俘安降”、“将帅修养”等八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武德…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德文化起源于部落战争,成熟奠基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推进了武德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秦汉三国时期兵儒合一为主流的武德文化体系初步确立;由唐至明,中华武德文化经历了由衰微———复兴———衰微———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民族魂在国危之秋崛起;从后金到满清,从清政府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武德文化实现空前统一,革命性转型在反帝斗争中雏现。  相似文献   

10.
空军政治学院王联斌教授著《中华武德通史卜书,取材广泛,立论严谨,不仅依史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廓清了其与政治制度变革和伦理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从较深的层次上概括出了其个性特征。这项工作无疑是对中国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强烈的统治欲。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巳·Russe师所说:“他们(指中国)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12.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古老而文明的中国,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在祟尚道德的国度中,军事文化不可避免地注入“礼义之邦”的文明,放射着灿烂的武德光华。文明的“礼义之邦”,创造了同样古老而文明的武德文化。中华武德文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其形成发展规律和基本内容来看,它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亦内含着民族文化的一般。但是,在浩瀚的中国史学著作中,关于中华武德史的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华夏文明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军事文明研究的视野。见于此,在解放军出版社和《军事历史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诸如首创通史体;开创纪传体编纂史书的体例;创立“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创造“互见法”的写作方法以及实录精神和创造了历史和文学相统一的叙述方法等等.这些对后世的史学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前人及当今学者多有论述,但对于《史记》而体现出的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史学的深远影响,学术界却很少有人论及,这里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徐辉 《军事历史研究》2012,(2):150-152,160
不同于“唯暴力论”的野蛮,中华武德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崇尚“义战”与“人和”,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人本意识的文化体现,为我国当前先进军事文化乃至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军人武德精神是打赢高技术战争的精神动力。建设“打得赢”的武德精神要继承我国军人武德的优良传统 ;要更新武德观念 ,高扬适应知识军事要求的学习精神 ;要下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武德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爱国奉献精神是人民军队武德之魂张钰军队的武德是战争重要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一切能征善战的劲旅无一不是和优秀的武德搭拌。武德构筑着军魂,而人民军队的武德则源于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爱国奉献精神是人民军队本色的体现,是人民军队的武德之魂。一、爱国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武德人格--武德文化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军事历史研究》2003,1(3):144-152
本文认为关于武德人格的研究是武德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武德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军人武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始终是其重要内容.本文疏理和揭示了在武德文化演进过程中三种主要形态即中国古代武德文化、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关于武德人格的地位、作用、标准、构成、培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华保险人     
王伶 《兵团建设》2003,(11):21-26
我爱你,中华2003年7月11日,《中国证券报》推出近半个版的独家报道《中华联合悄然东进》。时隔几日,《中国金融报》也以《集合带头人,打造精英团队》为题,刊登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负责人孙月生的访问记。不能不佩服记者的嗅觉之灵敏,他们似乎比金融界人士更早地闻到一股非同寻常的"异味"。他们称"中华"是"神秘的西部之旅",是"一匹黑骏马"。不管这些比喻是否准确,当中外数家保险公司纷纷汇聚中原,热火朝天地进行角逐时,"中华"已穿越戈壁,走出天山,直奔东去……"悄然东进"概括了"中华保险人"的机智勇猛,也道出了内地诸多同行的不平与无奈。他们何曾料到,一个身处偏远落后地区的小公司,悄无声息地就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中华"第一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是在2002年10月举行的一场公司更名新闻发布会上。从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