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勇  刘谦强 《国防》2005,(6):31-31
和平崛起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际局势新变化而确立的发展战略。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提炼,又是新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精辟概括。所谓和平崛起,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重视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雄厚的国防实力威慑挑衅、遏制战争,最终赢得和平,同样是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必须在和平环境下进行。对于…  相似文献   

2.
和平的崛起,必须以强大的国防为保障;同样,强大的国防,必须以经济和以社会繁荣作后盾。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证了这么一条经验:军民血脉相连,鱼水情深,双拥共建是必由之路,双赢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证明,双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和平发展和"积极防御"的理论与实践,是邓小平国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安全保障.推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国力的全方位增强,同时又为贯彻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的历史阶段我军军事训练的时代背景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国防安全观念发生了转变。由以往单一的国防安全观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国防安全观转变,军队不仅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而战,而且要应对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外交安全等一系列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的军事任务。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异常紧迫。敌对和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行动,使军事斗争准备压力增大,必须做好采取断然行动制止分裂的准备。第三,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强大的军事后盾。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跨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崛起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要求中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具有维护和平的能力,发挥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建设强大的国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晟  李华 《国防》2006,(1):1-6
和平发展的根本是以经济制度为主的国家制度创新,但国家制度的创新必须在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下进行。强大的国防是营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制度创新的基本保障。和平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深入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有效的国防建设支撑,强大的国防是维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基本要求。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外交能力,但当代及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军事实力仍是国家外交能力的重要标志,强大的国防是培育、发展外交能力的基础。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根源,中国的和平发展首先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振兴与凝聚,尚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强大的国防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母体和基本保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  相似文献   

6.
边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防法律体系是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边防法律体系的构建既必要又可行,应面对现实,理顺思路,针对立法空白增加立法项目、修订现有法规规章,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边防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国防工程,通常包括指挥防护工程、通信枢纽工程、技侦坑道工程、海防空防工程、导弹阵地工程、后方仓库工程、边防阵地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等。民用的各类隧道、坑道、矿井、溶洞等如用于军事目的,也应列入国防工程范畴。国防工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积极防御战略的基石,也是我们和平环境的重要保障。国防工程是战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和平的崛起,必须以强大的国防为保障;同样,强大的国防,必须以经济和以社会繁荣作后盾。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证了这么一条经验:军民血脉相连,鱼水情深,双拥共建是必由之路,双赢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证明,双拥工作形成的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种伟大物质力量;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长冶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张云  薛小荣 《国防》2004,(8):4-6
邓小平国防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新时期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邓小平开创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新道路、新境界,实现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国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同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在当代中国国防建设实践中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以和平性、防御性和人民性为价值取向的国防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主流,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国防思想的始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邓小平国防思维方法,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国…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及近两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 白皮书指出,中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集中力量全面建没小康社会。中国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白皮书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白皮书强调,制止"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是中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使中国崛起更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安全与和平;和谐世界是一个“人人都能吃饱饭”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谐世界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是跨境民族多、贫困人口多、山村面积大的边疆省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历来既是中国边疆危机的前沿阵地,又是国防前线和战略要冲。跨境民族常年居住在边界两侧,对边境情况较为熟悉,经常在国境线两侧出入,从而加大了边境管理的难度,影响了边境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这一现象应引起边境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危机纷至沓来。晚清政府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三次调整边防策略,相继形成了“郅治保邦”、“海防与塞防并重”和“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兵锋战火。但又造成了“和”不能争主权、“战”不能取胜利的被动局面,加剧了清政府的民族危机、边防危机和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14.
习主席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明确了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庄严宣示。本文研究了强军目标的缘起,归纳出强军目标的四个语言艺术特色,探析了其军事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边境法制建设的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陆地国界法,为陆地边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完善海上边防管理法规,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加紧出台统一的出入境法典,整合出入境法律体系;完善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境犯罪的法律制度,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仅要有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更要注意新形势下边防斗争的新情况、新特点,树立新的边海防观,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促进边海防建设,确保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郭梅初  鲁赢 《国防科技》2014,(2):101-104,93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既是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体现,也处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必须牢牢把握其思想精华,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上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程桂龙 《国防科技》2013,(5):59-64,103
“空海一体战”是美国的一种新型作战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空地一体战”等诸多战法及兵种妥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军事战略,旨在通过空海军力量的配合,进行近域作战,以抵消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与控制权.“空海一体战”作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重要角力点与支撑要素,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亚太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此有必要对其理论渊源、发展目标、策略行动及障碍缺陷进行剖析与解构,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构建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提供战略储备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三非”问题逐渐凸显,大量“三非”人员的涌入给我国的国家尊严、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冲击。研究化解、预防“三非”人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国家机关享有国防职权和立法权,有权就国防事务制定地方性军事法规和地方性军事规章。地方国家机关的军事立法权既有法律依据,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地方军事立法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应涉及军事行动和军队管理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