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予读杨乾坤先生杂文《恐怖气氛中的文字惊恐》(载《西安晚报》1996年4月23日副刊),见文中引有两首题壁诗,其一因诗而化险为夷,其一因诗而引火烧身,殊觉“诗能避祸能招祸”,特录以存查.  相似文献   

2.
<正>“写忧而造艺”,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一种富有普遍规律性的艺术创造观点。在那篇很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论文中,钱先生说: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见《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3.
<正>兴,本来很简单,研究的人多了,就变得复杂起来,朱自清先生叹之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有的学者以“比”而别“兴”,认为兴的实质是比,其区别在于兴多在诗的开头,重在取义,而比多在诗中,重在取类.郑玄《周礼·太师注》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  相似文献   

4.
<正>《禅的故事》是近年来出版的好书.作者是美国的李普士.我是“禅”的门外汉,多年来,很希望能够加深对它的体验与认识.在该书众多深具智慧与启发的故事中,绝大部分我都十分欣赏.每一门学问和人生体验,都有超出逻辑范围的领域.但是,它们的另些范围,逻辑也是可有“用武”之地的.现在,我选出它十个故事,只从逻辑视角尝试来点剖析,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正>儒家诗教的教典就是《诗经》.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亲自主持修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并以之教授弟子,从此,《诗经》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被奉为儒家学派的诗教经典,是寒门学子修身立礼的  相似文献   

6.
<正>有道是女人天生是为爱情而生的.“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从创作伊始就对婚恋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最初引起文坛注意的短篇《月儿好》到稍后的《少妇的沙滩》、《长夜》再到创作成熟期以描写当代都市烦恼人生景观而轰动文坛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及《金手》、《一去永不回》、《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直到近期作者将笔触伸向历史题材领域(所谓的“新历史小说”)的几部中篇《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等等,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爱情故事”所构筑的婚恋世界,作家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与笔触,从生活的底层潜入这个世  相似文献   

7.
“形”,在我国古代兵学理论中是一个属于哲学层次的重要范畴。《孙子》兵法13篇中的第4篇就是以“形”为篇名集中论述有关“形”的问题的。《形》篇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如“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于易胜”,“立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等,不仅早已成为我国兵家之格言,而且一些外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仍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该书中的《形》篇与《势》篇有着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论述研究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严守党的纪律韩晓溪《武警教育》2 0 0 2 .5感悟党的历史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宋宝善《武警教育》2 0 0 2 .6把“三个代表”向基层延伸向实践拓展吴治英《武警教育》2 0 0 2 .6搞好“忠诚卫士”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傅占文《武警教育》2 0 0 2 .6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必须从坚持发展维护稳定做起俞国行《公安学刊》2 0 0 2 .3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同步发展刘沛汉《辽宁警专学报》2 0 0 2 .3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莫胜权《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相似文献   

9.
<正>读到黄洪基先生的《熟知非真知》一文(见《哲学短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第129—131页),内有论及“燃素说”这个歪理.我们现在来些“引文”及“评析”,以就教于各位学术同仁.引文:“熟知非真知”,这是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作出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怎样正确认识、实现和永远保持军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是当代军队革命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纯洁性”一词是近代使用和流行的.在古代,“纯”与“洁”多是分开使用.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所谓“纯”,主要含义是纯一、纯粹、纯正不杂的意思.如《诗·周颂·维天之命》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另外,“纯”还作美、善、好、皆等解释.所谓  相似文献   

11.
<正>捡回孩子《红楼梦》第48回,写到香菱学诗,去拜黛玉为师.黛玉收了徒弟后,便开始“授课”:“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边平仄虚实不对也都使得的.”讲完了.布置作业:“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相似文献   

12.
“诗无达诂”,优秀诗歌的艺术魁力总是历久弥新的.今天再次阅读曹操的《短歌行》(第一首)时,我们依然会为他“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文采而倾倒.大凡好的诗作,莫不从情、志、理、趣诸方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索.《短歌行》正是充分发挥了汉乐府诗“歌以咏志”的特色,以廓大的气魄,沉雄的韵味,富有哲理性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探求,包涵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提供材料写议论文,最关键的是立论。立论准确深刻新颖,可以说一篇文章已成功了一半;立论“失之毫厘”,行文将“谬以千里”。不少同学在立论上常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顾此失彼片面化,二是不抓实质表面化,三是一种定势平泛化。片面就是不准,表面就是不深,平泛就是不新。如何求准求深求新呢? 1 抓“眼”悟神以求准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则材料,通常也有其眼,那就是关键性的词、短语或句子。材料的“眼”往往是材料之精髓,体现材料的寓意。特别是那些中心句,或与历史教益相关,或与现实意义相联,或蕴含着哲理,或凝结着经验。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其“眼”。而命题人的立意也往往落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从邓小平勇于白我批评看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张学俊《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6 .2涂伟明郭辉《南昌陆军学院学报》2006.3 科学发展观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又快又好发展从清代“讲圣谕”看“荣辱观”教育在求真务实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深人发展 卿上力《现代炮兵学报》2006 .4 刘巨魁《边防教育训练》2006 .2 董勇《边防教育训练》2006.2刘惠荣《西安陆军学院学报》2006.2 王峥…  相似文献   

15.
《诗经》以“比”、“兴”入诗,使诗歌组成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情景相生、物我浑然、思与境谐而促成了诗歌章句的新的建构。《诗经》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律格局,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模准。  相似文献   

16.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17.
从创作环境和创作意图新探《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近三千首诗.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散发着瑰丽的异彩。其中有两首脍灸人口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最突出。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这广为传诵之中。反映出广大群众对这两首诗的喜  相似文献   

18.
<正>“小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鸠摩罗什在翻译《般若经》时,将《般若经》的简译本名为《小品般若》.此处的“小品”只是取其“简短”之意,以与“大品”对应,与文体无关.“小品文”名称的提出,是为了与英文中的“essay”对译(在此之前,散文界曾以“絮语散文”与“essay”对译”.因其不够妥贴,大约在1932年由李素伯改以“小品文”对译).中国小品文的写作实践,则可追溯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都把《孙子兵法》作为战略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是各国军事院校的必修课程。本文仅就《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中所提出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在二战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上兵伐谋”指的是以己方的谋略挫败敌方的谋略,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兵不血刃而获成功当然属于用兵中的上策。  相似文献   

20.
<正>《诗经》诸诗是配乐的歌词,也就是说《诗经》最初是有曲谱的,可惜后来亡佚了,所以,我们今天对《诗》乐的研究只能依靠诗歌本身的音律了.一般说来,披乐入诗,以声传情,诗的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