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嗨! 《环球军事》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 上期我们首次介绍了6位“车模”,感觉一定不错吧!这回登场的7位“车模”既有你熟知的老面孔,也有新“面容”,希望你能喜欢,好了,我们的第二场“秀”马上就要开始了。来点刺激的“音乐”吧……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的史籍中,出现过“兼重”、“兼复之家”等称谓。两晋南北朝封建政权又常用“三五发卒”的方式征发民众为兵。此种征兵方式何以形成?它与“兼重”、“兼复之家”有何关系?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兼重”与“兼复之家”魏晋时期的史籍中,多处使用过“兼重”的称谓。《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载有“太守王赞领户二百,兼重可三四百人”句。从引文中可知“兼重”这个称谓,指的是某种人。但“兼重”具有何种社会身份,仅据这段史料尚无法判定。同书《三嗣主传》载吴主孙休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一月壬子诏,有“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军出又从”等语。孙吴的“吏家”是指专门为官府办公事、服杂役的人家。诏文称吏家的“兼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某位作家的作品而称“学”的,古有“选学(即“文选学”),近世又有“红学”.本世纪80年代海外兴起“金学”,研究金庸作品;国内学界又崛起“钱”学,研究钱钟书作品.进入90年代,“学”风劲吹.有研究郦道元《水经注》的“郦学”、研究《金瓶梅》的新“金学”、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刘学”、研究南社作家作品的“南学”、研究张爱玲作品的“张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本刊1995年第2、3期,我分别从《“个体自由”与“政治自由”》及《自由与财富》的角度剖析了海耶克的谬误,本文拟就《“人为强制”与“自然障碍”的比较》作一分析,供读者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廊腰缦回”一句作何解,见仁见智: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中注解为:“廊腰,游廊曲折好象人的腰能曲折一样,所以说‘廊腰’.缦,回环的样子”.《唐代散文选注》(张(扌为)之选注)中注解为:“走廊回环曲折.廊腰,走廊的转折处.缦,象丝织品那样柔软”.  相似文献   

6.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以遏止战争为目的,以非战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的伤亡和经济破坏.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的内涵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军事斗争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以迫敌屈服为浅层目标,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迫敌屈服”只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浅层内涵,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才是其深层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倚柱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来”字如此出现三次,而教材均未加注。《高中文言文评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注“归来”为“回去”。不少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或依此而授,或一语带过,未于足够的重视。查《康熙字典》、《辞源》等辞书,“归”与“来”在“回去”的意义上是交叉重叠的,“归来”似同义词连用。按此,则“来”应该是:一、动词;二、句子的基本成分;三、不可省略。且看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进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指明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这样,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风雪”描写向来为人称道,其中关于“酒”的细节描写,却为人所忽视;至于“火”的描写,论者虽不少,但也只是在分析情节时一笔带过.笔者认为,“酒”、“火”同“风雪”一样,都是施耐庵苦心经营且独具匠心的象征物.本文试略作分析,以祈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0.
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同志要求,上级对下级、干部对战士,要随时知道在哪里、知道干什么、知道想什么、知道需要什么。简称“四个知道”。在部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做到“四个知道”,就必须做到:认清时代特点,把握思想脉搏;抓住“五个”环节,熟知全面情况;善用科学知识,熟知部属心理,针对管理实际,采取新的举措;根据不同性格,采用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红胜 《国防》2004,(8):44-45
美国2003年《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出现的“Assassin’sMace”,是对中国词汇的一种不确切的翻译,不能正确表达中文“杀手锏”原来应当表述的含义。但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自己错用了“杀手锏”来代替中国文化中原有的“撒手锏”一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Assassin”的释义是:“person,oftenonehiredbyothers,whoassassinates.暗杀者,刺客(常为受人所雇者)”。“Mace”的释义是:“large,heavyclub,usuallywithametalheadcoveredwithspikes,usedasaweaponintheMiddleAges.中古时代用作武器的一种钉头锤;锤矛。”把这样两…  相似文献   

12.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13.
<正>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宜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在出塞时,他目睹沿途景色写下了名篇《使至塞上》,而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为后世人所赞不绝口.然而,在赞叹之余,又常常犯有疑虑!就《红楼梦)中香菱说的那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一‘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其关键在于对“孤烟”一词.千百年来未能得到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讲古汉语法“名词作状语”的时候,许多人都用到《史记》里“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鸿门宴》)、“高后儿子畜之”(《齐悼惠王世家))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等作例证,认为其中的“兄”、“儿子”和“客”,应分别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儿子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中国黑暗社会的一面镜子.当时,鲁迅作为一个以文艺为武器的先进知识分了,其早期的文艺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认识,就是“为人生”和“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姻法》第6条看过《红楼梦》小说、戏剧、电影的许多读者和观众都认为“林妹妹”没嫁给“宝哥哥”是一件人间悲剧。可是我要说,“林妹妹”没嫁给“宝哥哥”是悲剧,若“林妹妹”真的嫁给了“宝哥哥”却也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人间训》中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古人的这一教诲已有几千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非但根本不知此训,还把“三危”变为“三求”,岂不哀哉。“少德多宠”为何是“一危”?这是因为立德乃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少德多宠”而胡作非为的典型例子,是《水浒传》中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还有两个亲见的例子,那是在1…  相似文献   

18.
胡正兵 《政工学刊》2014,(12):72-72
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需要纠正“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等类似的“非组织的批评”问题,希望红四军能认识到“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讲的“非组织的批评”主要是指在党的会议上,不重视党内会议的严肃性,不注重发挥党内批评旗帜鲜明的战斗性.其结果必然是贻误个人、毁坏组织。  相似文献   

19.
“仕”、“学”之间赵新乐《论语·子张》篇中有句人们熟悉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无需解释,问题在这个“优”字上。以往人们大多把这句话中的“优”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优秀”的意思,其实大谬不然。《说文解字》对“优”的训义是“饶”。段...  相似文献   

20.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