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莫当「哑巴干部」祁荣祥时下一些地方和单位,“批评难”的现象并不鲜见。“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往往只能是“自我批评谈工作,互相批评谈希望”。他们觉得直陈其事、点名道姓地批评是给别人下不了台和不近人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综合报道     
西双版纳军分区党员干部在“思想交锋”中找差距 云南西双版纳军分区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按照党员先进性标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交锋”中找差距纠偏差,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先进性意识。 该分区党委通过深入学习江主席的“七一”讲话,打破“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事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错误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自身问题及部队全面建设中的不足,分析为  相似文献   

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武器。可如今,批评与自我批评很难开展起来,即使开展批评,也被“艺术”掉了,还谓之为“批评的艺术”。因此,要从新拿起批评的武器就需要对“批评的艺术”进行批评,还批评以“利剑”。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武部党委结合实际狠抓班子勤政廉政建设,要求“身在军地‘结合部’,争做真正‘明白人’”。党委一班人敬业尽职,廉洁奉公,带领干部职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月下旬,受到上级党委的通报表彰。 该部党委注重抓好党委一班人的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纪律培养,着力加强党纪党规和勤政廉洁教育,定期自查自纠,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显增强了党委一班人的党性党纪观  相似文献   

5.
摸准实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是解决问题的依据。然而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有些领导和机关却摸不准实情。那么 ,怎样才能知实情呢 ?笔者以为关键应把好三个环节。鼓励报忧听实情。听取下级的情况汇报 ,是了解掌握下级情况的重要途径。按说下级应如实向上级反映实情。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一些领导热衷于“经验”、“成果” ,对汇报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成绩与问题是西瓜还是芝麻 ,也不去刨根问底。久而久之 ,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汇报越来越“看菜吃饭” ,看脸色说话 ,首长的兴趣、爱好 ,更是下级关注的焦点、琢磨的重点。这样 ,很难掌握实情…  相似文献   

6.
当面敢批评     
说到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想起了陈毅元帅的两句诗:“难得是净友,当面敢批评。”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当面敢批评”难能可贵。这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稀缺起来,批评放“礼炮”、打“隔山炮”、放“马后炮”比比皆是,不敲当面锣、对面鼓,批评不地道,也缺乏实效。  相似文献   

7.
批评不难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克服各种不良倾向,保持革命团结的有力武器。但近些年,在政治生活中却出现了批评难的问题。产生批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环境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由于受利益的趋动,政治荣誉有所淡化,对批评持消极态度,抱无所谓的心理,象有的人表白的那样“表扬不能当饭吃,批评也没掉块肉,”面对批评毫无羞愧之色。二是从被批评的对象上看,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变化,在批评的过程中交织着反批评,即反弹,使批评的难度加大。三是从实施批评的领导者来看,我们有些领导者不善于研究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批评对象,改进批评的  相似文献   

8.
穿 鞋 ,主要是为了走路。然而 ,有两种鞋的功能却恰恰相反 :一种是“小鞋” ,穿上它 ,特别挤脚 ,走不动路 ,迈不开步 ;另一种是“大鞋” ,穿上它 ,脚在里面来回晃荡 ,走起路来不舒服又吃力。现在 ,“穿小鞋”和“穿大鞋”被某些基层干部用在了日常管理之中。一些听不进批评意见、心胸狭窄的干部 ,利用职务之便 ,给那些平时爱发牢骚的下级处处设障碍、出难题 ,此谓“穿小鞋” ;有些干部在批评教育下级时 ,见下级不服气顶撞或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后 ,便一气之下来个“大撒把” ,不管不问 ,不理不睬 ,此谓“穿大鞋”。“穿小鞋”之害 ,不仅…  相似文献   

9.
部分基层主官对当前流行基层到机关、下级到上级“化缘”的问题反映很大。调查中发现,对“化缘”现象出现大相径庭的两种看法:一种对本单位困难很多,不得不经常硬着头皮到上边“化缘”很苦恼,也极为反感;另一种对本单位能够经常得到上级机关的“关照”和“青睐”而深...  相似文献   

10.
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内生活原则性战斗性的本质体现,是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可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不讲实话,而是空话、套话一大堆,胡话、乱话一箩筐,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己无所助益,对人伤害感情,对班子破坏团结。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坚持相应的“八荣八耻”批评观。  相似文献   

11.
《兵团建设》2005,(5):1-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锐利思想武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分析评议阶段用好这个武器,就可以取得实效;用不好,则可能“扎扎实实”地走一次过场。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1解决认识问题,增强大家参与监督的自觉性干部工作监督难,首先“难”就难在一些同志认识不到位。从被监督者方面说,有的认为部队干部实行的是任命制,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不需要监督;有的认为监督会妨碍党委决策,影响效率,不能监督。从监督者方面说,有的认为监督是职能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不想监督;有的认为后勤干部工作保密性强,群众知情少或不知情,无法监督;有的认为监督是“软件”,是“无权的管有权的”,监督不了。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一些单位和部门出现了上级对下级消极地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一味地捧着抬着,同级间相互包着捂着的庸俗风气…  相似文献   

13.
批评因何难     
批评因何难周志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约决定》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实行党内监督约有力武器。”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正确有效地实施党内监督,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团结同志...  相似文献   

14.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增进团结的有力武器。进行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反“四风”的一把利器。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辩证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化解内部矛盾、纠正自身错误、保持“肌体健康”、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有力武器。当前,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正常开展起来、深入不下去、质量不高的问题,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还带有一定普遍性,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陈海双批评是上级对下级常用的一种领导艺术。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属于激励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预防再发生类似的问题。批评是为了帮助同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学习研...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下级服从上级可谓天经地义,这既是下级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是在这种上下级的关系中,经意不经意地产生了因为“畏上”、“媚上”而“唯上”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层之声     
编辑同志: 某部在进行半年工作总结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基层干部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时都有“理论学习不够”这一条。有的同志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振振有词地说:“我这人没什么大毛病,就是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允许这样的“流行病”流行势必导致部队基层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之所以出现这种只说在口头上,不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的现象原因很多。有的同志在  相似文献   

19.
正确掌握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加强党性锻炼,维护批评的严肃性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不高、份量不够的问题比较普遍。(一)强化理论学习,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始终把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同思想整顿、改进作风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二)立党为公,坚持原则。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  相似文献   

20.
批评十忌     
周景荣  田辉 《政工学刊》2006,(12):36-36
批评是上级对下级常用的一种领导艺术。批评和表扬同属于激励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预防再发生类似的问题。批评是为了帮助部属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习研究这门领导艺术,讲究批评方法,增强批评实效。批评部属应做到“十忌”:一忌怒发冲冠。通常情况下,当部属有了缺点和毛病或犯了错误时,作为领导者既生气又着急,这在情理之中。此时要注意克制情绪,决不能大发雷霆,拍桌子摔凳子,吹胡子瞪眼睛。否则,不但达不到批评目的,反而引起被批评者不满,会因领导者对被批评者的人格不尊重而产生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