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什么手段才能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在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们认为,德政和教化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孔子和孟子的这种见解至今不乏可资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德教思想的奠基者.他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实行德政易于得到民众的拥护.德政的基本内容是“惠民”,“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养民以惠,就是让民众能够维持生活和生产而不至冻饿,进而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在富裕的基础上施以教化,既重视物质方面,又重视精神方面,这样就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往学者对孔子的军事思想多有阐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里择其要而述之:清初提倡“周孔正学”、猛烈抨击“程朱理学”的颜元就认为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并非被世人所误解的一介书生①。今人孙柞民先生认为“孔子在战略战术上也有一定的研究。”“孔子反对的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性战争。在反抗强暴,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是站到最前线的。”②李天佑先生也曾指出:“孔子原来是军事行家出身,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儒家大师。”认为孔子的“足食、足兵就是法家后来的耕战思想。”③高尚刚先生认为“孔子军事思想确实是…  相似文献   

3.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践履彰显了孔子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自觉,体现了其对人的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深切关怀和对礼乐文明的守望与践履。  相似文献   

4.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5.
<正>儒家诗教的教典就是《诗经》.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亲自主持修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并以之教授弟子,从此,《诗经》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被奉为儒家学派的诗教经典,是寒门学子修身立礼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礼记&#183;乐记》阐述了儒家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主张。儒家认为从伦理道德到社会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用礼来建立维系人类社会完整有序的秩序,同时更重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音乐之声是社会兴衰的真实写照。儒家倡导以乐来教化社会,教化民心,养心性,立善德,摈弃曲邪文化,崇尚雅正之音。这些主张对当代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福奎 《政工学刊》2002,(12):55-55
礼 者 ,乃表示敬意之谓。朱熹注《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曰 :“礼 ,谓制度品节也。”按此注释 ,礼应是泛指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古人不是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取、非礼勿欲之说吗 ?姑不论表示敬意抑或这个规范那个规范 ,这个“礼” ,乃是指抽象的精神而言的。但是 ,现在一提起“礼” ,人们联想到的大凡都是实体的物质。不过 ,礼由精神嬗变为物质 ,并非今日始 ,而是由来已久。礼可以馈赠 ,赠送的当然只能是实物 ,即谓之礼物 ,或礼品。古时买官、诉讼、嫁娶、办事 ,礼物越贵重越表明受礼者身份愈高、愈有面子。譬如…  相似文献   

10.
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原则“仁”的基础之上,因此.先秦儒家的思想里张扬着一种独特的东方伦理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滥觞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荀子集其大成。其中,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儒家战争观分化为孔子所代表的,以“礼制”为核心,以及孟子为代表的以“民本”为核心两条不同的支脉。儒家战争思想在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记载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子张问孔子,一个做官的人应该如何从政呢?孔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意思是说,要做好官,就应该“尊五美”而“屏四恶”。所谓“五美”,一是“惠而不费”。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就是说,一个做官的人,掌握一定限度和范围的权利,做一些关系老百姓利益的好事,并在自己的权限之内,是举手之劳的事,为什么不做呢?“身在公门好修行”,能办又不费什么力气,就应该办。二是“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一个做官的人,既然选择了为民做主的仕途之…  相似文献   

12.
《礼记·乐记》阐述了儒家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主张。儒家认为从伦理道德到社会生活乃至政治领域 ,用礼来建立维系人类社会完整有序的秩序 ,同时更重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音乐之声是社会兴衰的真实写照。儒家倡导以乐来教化社会 ,教化民心 ,养心性 ,立善德 ,摈弃曲邪文化 ,崇尚雅正之音。这些主张对当代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把民本思想引入军事领域以观照战争问题 ,认为国家无论大小而“攻守在民” ,民众拥护则攻守必胜 ,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 ,战争力量的对比最根本的是民心民力的对比。战争指导者政治决策的基点是取信于民 ,是争取民心 ,并对全体民众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即“教民即戎”。因此 ,战争指导者的“使民”用兵就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 ,而要使民以时、以义、以慎、以可。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从儒家中分化出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他精通军事,力主“非攻”,提倡“救守”,著有《非攻》、《备城门》等诸篇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与军事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非攻”说为核心的正义与人道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时下,礼物已经从表示尊敬、关爱、友好等原始内涵中逐渐变异,送礼的目的、方式等等,已经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揉进了尘滓,蒙上了阴影。近几年,军营中官兵之间的送礼现象亦有所抬头。“来而不往非礼”。“礼”尚往来耶?“礼尚往来”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交往约定俗成的准则。在军营,个别人为了求发展,在考军校、改选士官、职务调配等问题上,给首长送礼拉关系、要照顾;在战友、同事过生日、立功受奖等时机“随礼”表庆贺。一来二往,助长了送礼之风。《礼记·曲礼上》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礼”,…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后形成的宣言针对当今世界道德危机问题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这是人类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呼吁.在我国,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人们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和金钱、地位,忽视道德修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和规范,学术界众说纷纭.我认为,创造性地诠释、挖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借鉴和弘扬其精华,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儒家的“义利之辩”,有助于高尚价值观的形成.儒家文化的“义利之辩”,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所谓“义”泛指道义或道德,也指国家、天下之大利.所谓“利”,泛指社会生活的物质利益,一般指私利.重义轻利,历来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董仲舒的“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在他们看来,义乃立身之本,是行为之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作,不合于义则不作.孔子一生的活动,皆为求合于义,“君子之仕  相似文献   

17.
“德,国之基也。”民无德,什么事都做不成;官无德,一分威信不会有;国无德,就会积弱积贫,毫无生机和希望。因此,早在战国时期,“唯德治,否德乱”就已成为名君贤相共识。江泽民同志在河北视察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这一谆谆告诫,针贬时弊,一语中的,指明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为官做人之首要,齐家立业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曹小冬 《国防》2006,(10):81-81
“以诚实守信为荣”,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诚信,作为一种操守,一种自律,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20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仁、义、礼、智、信”。诚信,可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备这种品质,对于军人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有诚信,才有官兵的团结友爱,才有政治上的保持一致,才更有利于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与人相处有方法问题,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品德、是信赖。可以说,失信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一个人诚实之所以…  相似文献   

19.
略论《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兵思想及其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道家重要典籍,传世本《文子》第十二篇《上礼》继承了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其“以正治国”强调随时、顺性、合俗、利民、能因、无为,在此基础上,其“以奇用兵”强调因民之欲、不从己出、用兵以诚、用兵以时、以仁用兵、用兵以礼、用兵以道等。与诸子相比,具有独特之处。这在1978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文子》残文中得到证明。本文试从分析《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内涵入手,来探讨《文子》用兵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各有所长 ,但都有致命的缺陷。儒家认为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强调道德教化调整社会关系以及官员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 ,确有可取之处 ;但过分夸大统治者人格的作用 ,淡化法律作用 ,将法律降低为推行“德治”的工具和附属地位 ,从而走向“人治”。法家“以法为本” ,“事断于法”“法不阿贵”“法与时转则治” ,强调法的重要性、公正性和发展性 ,但它否定德教作用 ,成为不折不扣的“法律万能论”。实际上 ,道德和法律是治国的两种基本手段 ,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并驾齐驱 ,并行不悖 ,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