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2.
<正>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学的人为政治性逐渐淡化,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老一代作家笔耕不辍,中青年作家纷纷登台亮相,各种流派纷呈.以小说创作为主流的文坛在物质生活活跃的同时变得异常兴奋,但我们透过这种热闹、繁荣的表层向着文艺的方向去探究,很快便会发现,小说创作正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作为话语系统因素之一的作者及叙事性产品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部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以爱情为主线(这种情感旋律异于"五四后"作家们在小说中所倡释的"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也不同于上世纪30年代"革命+爱情"的创作路线)。沈从文借助爱情表达了真挚相爱的人际关系,显示出看来平凡而实属崇高的美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暖春     
李作昕 《兵团建设》2010,(12):45-45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相似文献   

5.
风格的独创,根植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鉴赏,其核心在于对作家独特精神风貌和人格的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家人格的一致是风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风格鉴赏的理论基础,然而人格与风格之间又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鉴赏在本质上是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对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人格感应。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人格扣心理的自由是风格形成并得以鉴赏的前提;鉴赏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是实现人格感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是作家査舜近年来创作的又一部力作。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丁玉清几十年生活、命运的描述,展示了宁夏东部地区数十年的曲折历史过程、矛盾冲突、民族生活风情,艺术地再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生命、道德、爱情的独到的体味与思索,是一部颇见作者阅历历练、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流露出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7.
【心语】爱情是一种运气,但幸福是一种努力。我愿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与陈威不离不弃地生活在兵团这片热土上。到了团场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每天和职工相处,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感觉,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才可以保持快乐的生活,要做到用宽广的胸怀来待人处事。近些年来,我们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团场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秦琴  相似文献   

8.
武 侠小说是以侠客义士为主角 ,以歌颂侠文化精神为主旨的小说 ,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武侠小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 ,武侠小说都以其独有的艺术品位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如今 ,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作家作品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以其独有的平民意识和博大丰富的侠文化精神而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同时也吸引着部队的许多青年官兵。据调查 ,在某部基层官兵中 ,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的占 2 9% ,涉及书目以《笑傲江湖》、《绝代双骄》等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主 ;而在最喜欢的作家中 ,金庸与路遥并驾齐驱 ,位居榜首。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9.
邮寄爱情     
军人的爱情是通过邮寄完成的。在接纳军人爱情的同时 ,就必须接纳远远近近的距离。军人的爱情 ,有一种把孤独拉得很长 ,把日子盼得很瘦的相思。相思蓬勃而茂盛地生长 ,这是军人和他们的恋人、妻子们共同培养的感情收成 ,供他们以书信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品享那份些许苦味的甜蜜。于是 ,他们总是热衷于这种咀嚼文字的生活 ;于是 ,就有坚强如钢的七尺男儿泪湿信纸的柔肠 ;于是 ,就有恨邮途长盼邮期短的军嫂们 ,在望眼欲穿地等候远方那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而缥缈的男人。他们不知疲倦地耕耘信笺的薄土地 ,把情、把爱、把心语、把欢乐与忧伤都播…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所蕴含的精神营养和信仰之光对年轻人到底有怎样的影响?今天的年轻官兵阅读红色经典,对于他们成长以及部队建设有何意义?年轻官兵阅读红色经典与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新生代官兵加入到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宋代元右时期的几位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处世心态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元右诗坛和熙宁变法之间具有统一性与分离性的特点,统一性在于二者之间的变革精神,分离性表现为两点:一是,多元诗风对一元学术风气的背离;二是,以佛老为主导的处世思想对一元主导的荆公新儒学的背离.诗坛与政坛在新变上的统一性为元右诗坛的繁荣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而二者之间的分离性则让这种繁荣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创作积累既是生活素材的积累,同时也是情感的积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纷繁芜杂的人和事,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先在感受和全部情感出发,对这些人和事进行一种体验.在体验中,凡与作家内在需要密切相关的客体对象都能激起作家的某种情绪,使他或喜悦或忧愁,或快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敬慕或鄙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而结果也常常是一种更新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因此可以说作家的这种体验,实质上表  相似文献   

13.
军旅作家徐贵祥方面大耳、浓眉大眼、军人气十足。他以《弹道无痕》、《决战》、《历史的天空》等一系列“独树一帜而又异常醒目”的作品,被人称为军事题材小说创作领域的“正面强攻派”。身为作家的徐贵祥对于战争片的研究有着学者般的执著。据闻,为写抗日题材小说他能精细到列表研究日军驻屯联队的编制和装备、“下士官”、“干部候补生”的晋升步骤与职责范围,至于《菊与刀》、《武士道》之类的日本人“认识论”更是案头翻烂。也许,这只有用基因和血液里的某些特质才能解释。徐贵  相似文献   

14.
王杨 《华北民兵》2004,(2):64-64
李西岳创作的小说《百草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它直面人生的写实风格,体现了作家对当代军人及其家人内心世界的关注,从中我们听到了对军人人性价值和尊严的热情呼唤,看到了一种关于军人道德新审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善待孤独     
孤独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现实。尤其 ,在这个越来越忙碌竞争的年月 ,人就像个陀螺 ,不停地周旋于永无止境的人情世故里 ,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沉重 ,越来越得不到适当的发泄。这就难怪有些人生活得越来越苦闷、压抑 ,越来越不轻松、愉悦 ,越来越找不着心灵的住所、感情的家园。于是 ,人们总想逃避现实 ,告别浮躁 ,远离寂寞孤独。孤独 ,有时候让人直想哭。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要面对它。因为 ,当孤独不再打搅的时候 ,那不是天堂就是地狱。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 ,正视孤独 ,善待孤独。古人说 :“直者痛苦 ,智者孤独。”说的是大…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鲁迅看来,悲剧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不幸际遇,他认为悲剧创作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命题:“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人生的价值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小悲欢”。它之“毁灭给人看”也不是一种“巧合”,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为基础的。鲁迅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性和必然性,正是他的这种卓越的悲剧理论的艺术实践。本文仅就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鲁迅小说的悲剧性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小说《宠儿》是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中描写的人物艾米,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她既不属于白人社会,又不属于黑人社会。虽然她一直被读者所忽视,然而她却是小说中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是一个让故事得以延续、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的人物。艾米虽然拥有白人的形象,但伴随她的却是黑人的命运。作为温和的疗伤者,这一人物使读者感到了关爱,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党益民是近年来在文坛上崛起的优秀作家。他扎根武警交通部队30余年,创作了几部反映川藏、青藏筑路养路官兵生活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多次获国内文学领域的重量级奖项,掀起了新军旅文学的阅读热潮,被称为“党益民现象”。从其作品题材选择的精度与密度、主题思想的厚度和高度与写作技巧的纯度与力度出发,解读蕴藏在其创作中的精神坚守价值的历史穿透力,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军威军魂。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精神探索超前,艺术方面也达到一定高度,鲁迅对他的影响很深刻,二人的创作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共同关注着精神困境和生命本真,共同寻找和思考救赎之路,并且用三种相同的方式表达孤独。  相似文献   

20.
寻找启示——愚蠢的分类——土著作家——突出重围与拉开距离——准土著作家——文化包袱及重铸“自我”——张贤亮——通晓维吾尔语的王蒙与通晓蒙语的张承志——“双语”作家——新的创造契机的降临——应该研究的课题 文学(或小说)的可能性,说到底,就是作家自身的可能性。因此,这里所要涉及到的,无非是作家与文化或作家与创作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之间的无可避讳的牵连。不过,这方面的理解,同样富有直观的或顿悟的色彩,它与理解“文化”一样,很难获得结论的“极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