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体内生理生化的改变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运动性疲劳发生后,如果能及时地调整运动量,并采用积极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机体的工作能力就会恢复;如果疲劳尚未完全消除又增加运动负荷,就会使疲劳叠加,当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体就会出现过度性疲劳,而过度性疲劳是一种病理现象,它有损于健康。因而弄清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对于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就显得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研制的中锰铸钢坦克履带板装车考核中的特点,提出了对连接筋实施喷丸强化处理的预强化方案.分析了喷丸强化层的组织和硬化特性;还通过连接筋的3点弯曲疲劳试验,探讨了喷丸强化对连接筋疲劳裂纹形成的影响.研究认为,对中锰铸钢坦克履带板连接筋进行喷丸强化预处理,是提高其整体使用寿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取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等方法,通过对运动性晕厥发生的不同种类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产生的原因,分析发病的机理,提出预防的措施,为有效防止运动性晕厥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用两种新型试验用钢,分析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特征及夹杂物分布形态;通过高频疲劳测定试验比较了它们之间疲劳寿命差异。结果表明:对同种钢而言,缺口系数对疲劳寿命的影响非常大,缺口系数越大,疲劳寿命越小;不同钢之间的疲劳寿命的差异取决于钢中的化学成分及钢中夹杂物,合理地提高材料的合金元素,有效地改善材料的化学成分的配比及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极限;纯净的钢质量及合理的高强度是提高钢的疲劳寿命的最合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FRC/钢嵌入式T型连接接头疲劳特性,采用真空成型工艺(VARTM)及缝合技术制作T型连接接头,利用Letry疲劳试验机对接头开展拉-拉疲劳试验。根据疲劳试验结果,研究了T型接头在拉-拉疲劳载荷作用下初始损伤特性及损伤演变规律;基于两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开展T型连接接头疲劳可靠性分析,拟合得到接头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分布规律,给出接头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疲劳可靠度函数,以及接头在指定可靠度下应力/寿命双对数曲线关系式(R-lnS-lnN曲线)。结果表明,ln ln[1/R(N)]与lnN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T型接头疲劳寿命服从Weibull分布;疲劳寿命可靠度双对数方程建立了可靠度、疲劳寿命以及疲劳应力的关系,可指导接头疲劳可靠性设计和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游泳训练机体热量消耗较大,易产生训练疲劳。在游泳课训练中,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克服疲劳现象,加快恢复过程,使机体的生理机能和运动机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运动状态。实践证明,积极恢复能有效地克服疲劳现象,加快恢复过程,有利于运动水平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基于人眼定位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采用一种结合眼睛灰度及形状信息的人眼定位方法,进行眼睛准确定位,然后用处于睁开状态的眼睛模板与待测图像中的眼睛模板相匹配,对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的图像进行人眼状态的开闭判定,由此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进行驾驶员疲劳检测。  相似文献   

8.
含孔洞铜板复合材料修复疲劳寿命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复合材料修复含中心圆孔钢板的疲劳寿命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孔洞大小、补片长度、宽度和厚度对钢板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胶接修补的效果,并对修复所用的复合材料补片的大小及厚度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合材料胶接修补带中心圆孔的钢板可以使其疲劳性能提高1.6~18倍。修补时,增加补片宽度和厚度都可增加结构疲劳寿命;补片宽度为孔径8倍以上时,增加宽度对疲劳寿命影响不大;补片的长度为孔径的3~4倍时,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李干事在某师机关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由于工作节奏快,最近写材料返工了两次,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情绪持续紧张,常常焦躁不安,头晕脑胀,心绪不定,有时头痛失眠,觉得难以承受。经心理咨询,这种情况称为“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症状表现及隐性特征“心理疲劳”症状表现较多。如情绪低落、唉声叹气、沉默寡言、反应迟钝;抑郁、惶惑、不知所措、无能为力;胸闷烦躁、易发脾气、焦虑不安、神经过敏、身心疲惫等等。严重者可在肌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如体虚困乏、易疲劳、记忆力衰弱,甚至失眠健忘、精神崩溃等。“心理疲劳”隐性特征易忽视…  相似文献   

10.
《政工学刊》2004,(10):64-64
感觉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做事鼓不起劲,这就是疲劳。那么,怎样消除疲劳呢?也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些怪,疲劳就是累了呗,休息不就行了吗?有这种认识的人主要是他们对疲劳和休息缺乏正确的理解,要晓得疲劳性质不同。休息方式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