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武在其兵法“谋攻篇”中高层建瓴、大气磅礴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要言不烦、主旨鲜明地指出“不战”、“非战”,并非宣扬消极弃战或胆怯畏战,而是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和主张的“全胜”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至高理想境界。“全”字在《孙子兵法》中高频出现,诸如“安国全军”、“胜乃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等等,孙子反复提及“全胜”的鲜明观点,足以见此思想乃贯穿孙子战略思想的“红线”,占据着核心地位。孙子的“非战取胜”、“不…  相似文献   

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以遏止战争为目的,以非战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的伤亡和经济破坏.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的内涵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军事斗争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以迫敌屈服为浅层目标,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迫敌屈服”只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浅层内涵,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才是其深层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是孙子进步战争观的体现,是孙子辨证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末期,周王室由盛而衰,各诸侯国之间轻起战端,攻伐无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孙子看到战争对社会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年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指不经交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最高明的。现代核潜艇堪称实现孙子这一战略思想最理想的威慑武器。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伟大战略家的毛泽东通晓古代兵书战策,研究过“孙子兵法”。50代他提出了核武器战略  相似文献   

5.
滕云 《政工学刊》2010,(7):53-54
一、充分认清军队形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军队形象建设的主动意识。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古往今来,为达成不战而胜的目标,一切有远见、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军队形象建设,下大力提高军队知名度、美誉度和威慑力。我军要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需要积极主动塑造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潜在威慑力和现实战斗力。因为良好的军队形象,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都是一种有效的威慑。  相似文献   

6.
非致命武器是以现代军事高科技为基础,在世界对和平与人道的强烈呼唤下应运而生的,也是在高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新一轮竞争。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外已经装备或正在开发研究中的非致命性武器;以及各方面对非致命性武器所持的反思与忧虑,为广大军事爱好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一、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结束后,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小,军、警参与“维护和平”以及“非战争行动”日益增多;同时,世界呼唤和平,呼唤人道的呼声日益高涨,那种靠大规模杀伤与破坏来赢得胜利的做法必将遭到强烈的谴责,而主要以削弱或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心战历来备受古今中外兵家重视。在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心理战的运用也愈加广泛和深入。文章以历史上典型的心理攻击案例为蓝本,深入探讨了心理攻击手段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规律。一、针对敌人战时心理需要实施软性子弹攻心在美国军队攻打西西里岛的一个夜晚,一名美军炮兵把一棵炮弹推进了瞄向敌人堡垒的野战炮炮膛。紧接着在遥远的地方响起了一声微弱的爆炸声。炮手都感到莫名其妙“:用塞满了彩纸的炮弹来打仗,真是活见鬼的战争。”原来这个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的学者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奉为《孙子兵法》的精髓。黄朴民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孙子〉精髓说之驳议》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 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心理战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的心理战思想既有聚我军心和夺敌士气的二元结构,又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观和“死地则战”的战役战术观,并诉诸“爱”、“赏”、“教”、“戒”等方式培育心理战结构要素。孙子的心理战思想对后来兵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思想是孙子兵学思想的核心。它是高明而科学的理论构想。其实质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高超的“伐谋”、“伐交”艺术作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为达到目标的可靠保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它是高于军事战略的完美战略,是抑战、遏战的妙策良方,制胜对手的理想武器。它为人类和平的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当今世界乃至世界未来以及人类和平,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丽群 《环球军事》2013,(11):62-64
宋儒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但中国的和平发展面对的却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其在朝鲜半岛、钓鱼岛、南海诸岛乃至两岸问题上的不断染指和介入,使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国际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战略文化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理念与“敢战、能战,方能言和”的战略思维,那么,基于此的战略决策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化干戈为玉帛,破解这些难题呢?  相似文献   

13.
国防的功能,既有为战的一面,又有“为看”的一面: “看”,就是通过恰当地利用“天时、地理、人和”等诸方面的条件,巧妙地显示军事实力,以形成威慑力,达到“不战而屈”、“不战而止”或小战而取大胜的目的。为战与“为看”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国防建设的立足点,是既要“中看”又要“中战”。“中看”而不“中战”的国防是脆弱的国防,而脆弱的国防是经不起严峻战  相似文献   

14.
高强 《当代海军》2002,(1):36-37
一部人类的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心理战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大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思想。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过:“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他条件。”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认识更是直接,他指出:“所谓战争,就是为了使敌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两个方面都屈服。”  相似文献   

15.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武的《孙子兵法》两书的主导思想 ,不是“主战论”与“不战论”之分 ,而是战争形态上的“硬战”与“软战”之别。  相似文献   

16.
习主席强调指出,"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作为海军后勤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必须把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学员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一、大力培树真打实备的思想观念"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战争辩证法决定了只有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战备姿态,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17.
任力 《军事历史》2006,(7):50-51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军事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也有启示意义,值得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本篇的思想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美参联会《2010联合作战设想》中首次提出了联合作战新概念“主导布势”。所谓“主导布势”就是力求全面控制作战空间。美军认为,作战空间不仅是指部队探测、跟踪、打击敌人的三维空间,还包括时间、速度和电磁频谱等因素在内的“全维空间”。控制作战空间就是要在空、地、海、天、电磁多维度上综合发挥美军信息、机动和作战能力的优势,形成全方位、全时空控制战场和直接威逼敌重心的主导态势,力求少战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主导布势”显然比过去“夺取战场主动权”的观念有所扩展。美军控制作战空间的主要方法是:  相似文献   

19.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战争指导的最高境界。《三国演义》妇孺皆知的“空城计”故事,描述了诸葛亮在兵败之际,通过细腻思考与分析,以其文韬武略和过人的智慧掌握了竞争对手司马懿内心世界的变化。由此,设置一个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的“空城计”来让司马懿下台阶,而自己也率军安全退回蜀境,造就了两方皆大欢喜的局面。同时,也成就了司马懿以后的霸业。  相似文献   

20.
“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运用在“处突”任务时,应当遵循巧妙把握时机,准确区分对象,加强自身建设,灵活采取手段,充分谋划防范,强调智谋攻心等原则,才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好这一谋略,达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