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 2 0年来 ,我国有众多专家、学者对“矛盾与悖论”进行了专题研究 ,并在相互切磋与争论之中使研究内容拓宽加深。本刊上期刊载了荒冰教授《再谈语义悖论的解析———答黄展骥教授》一文对黄先生提出的“‘复合命题’谬误来消解两千多年来极困难的强化谎者悖论”等等观点持有非议。本期刊载“悖论”研究知名学者黄展骥先生的《“矛盾与悖论”研究的大进展———答荒冰教授》一文 ,对荒先生所提问要作些澄清与答复 ,并从中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本着“问题愈争愈清 ,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 ,欢迎致力于“矛盾与悖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讨论 ,以推动“矛盾与悖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准悖论的定义:在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过程中,如果(与反证法假设相关地)出现A(?)这样的循环矛盾时,则称它为准悖论.l. 一类悖论(或准悖论)是由两个互相否定的条件,同时作用于一个集合而产生的.1.1 罗素悖论 请见莫绍揆,B_6证明论;王雨田主编《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上册,P253—254.  相似文献   

3.
<正>悖论定义的比较<正>西方权威“悖论”定义认为: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看上去合理,但从中却证明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命题的等价式,那么,这个理论就包含了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4.
<正>杨熙龄教授的《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是我国第一本悖论专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12月初版,于1987年6月第2次印刷,印数共4万4千本).杨先生以黑格尔辩证哲学的观点来评析“悖论”,跟我以分析哲学和形式逻辑的观点来评析“悖论”,刚好“针锋相对”,是我的“大论敌”.虽然我对杨书持有许多异议,本文只能摘要引述其中的片段(见147~149页)来点商榷;但是,我却十分敬佩和尊崇  相似文献   

5.
悖论研究迄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集合论悖论和语义悖论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黄展骥先生认为可以通过指出悖论犯“复合命题”错误 ,或不信它不说它就可以消解的说法过于简单。解决悖论的两个关键问题是 :一是要解释为什么“混层”和“自涉”不一定产生矛盾 ;二是要避免语言层次的无限升高或后退。应该突破这两个问题而大大推进悖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泛系理论是一种侧重泛系或者广泛联系的一种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新研究,探索数理·逻辑·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哲理·辩证思维、美学·诗化思维的某些结合(联四维)。泛系理论专门开发了网联不同领域多种专题的泛系相对论、供求因缘悖感分析与泛系悖论。本文论述有关的理法与释例,包括数理工医文社史哲许多相对性、悖论与供求因缘悖憾的泛系理悟,可以简化强化为:“泛系悖论=泛系相对论+泛系供求论”。具体内容涉及:泛系理论框架784e,泛系相对论·泛系辩证·泛系悖论的8题16模式百例29说。  相似文献   

7.
泛系相对论与供求因缘悖憾(一)——悖论的泛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系理论是一种侧重泛系或者广泛联系的一种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新研究 ,探索数理·逻辑·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哲理·辩证思维、美学·诗化思维的某些结合 (联四维 )。泛系理论专门开发了网联不同领域多种专题的泛系相对论、供求因缘悖感分析与泛系悖论。本文论述有关的理法与释例 ,包括数理工医文社史哲许多相对性、悖论与供求因缘悖憾的泛系理悟 ,可以简化强化为 :“泛系悖论 =泛系相对论 +泛系供求论”。具体内容涉及 :泛系理论框架 784e ,泛系相对论·泛系辩证·泛系悖论的 8题 16模式百例 2 9说。  相似文献   

8.
“说谎者”悖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 ,被誉为“悖论的老祖父”。可是 ,直至 2 0世纪的今天 ,东、西方都认为未能彻底妥善把它消解。罗素公开承认搅到精疲力尽而仍然失败。普利斯特看到大家绝望时 ,于 1 979年提出“悖论逻辑”系统 ,以接受悖论引致的矛盾 ,作为消解悖论的办法。形式派和本文认为他实在是对这个悖论投降屈服。“破天荒”地 ,本文认为仅用普通逻辑学和谬误学 ,便可以把“原始、标准、强化”说谎者悖论简易地消解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20世纪30年代之前,“悖论”曾掀起过第一次研究热潮;70年代以来又掀起第二次研究热潮。我国十年来也渐渐掀起研究热潮。既然,几乎经过整个20世纪的努力都无法消解强化说谎者悖论(P),很自然地,不少时哲便转而求助黑格尔的“真矛盾”。  相似文献   

10.
求解布尔不可满足子式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帮助EDA工具迅速定位错误与不一致。针对求解不可满足子式的非完全方法,提出了消解悖论与悖论解析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启发式局部搜索算法。该算法根据公式的消解规则,采用局部搜索过程直接构造证明不可满足性的悖论解析树,而后递归搜索得到不可满足子式;算法中融合了布尔推理技术、动态剪枝方法及蕴含消除方法以提高搜索效率。基于随机测试集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优于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11.
<正> 悖论到底是必须排除的错误,还是无法排除的一种客观存在?我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称为一种客观存在。(注:正如参考文献(1)P253所指出的,认识的客体,作为一个系统,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有机统一。其中,精神客体,是指我们把人们作为工作对象的意识等当成认识与改造的对象。这时,这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也就成为客体。这种“物化”了的精神,是精神客体的主要形式。);则悖论不以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回应了三个理论命题,即"韦伯命题""亨廷顿悖论""依附发展陷阱".向世界回答了根植于中华大地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够产生现代化、能够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能够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并且是和平发展的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犹太民族是一个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民族,她的遭遇与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从流而不散,资本主义"肌体"里的社会主义"细胞",鸽派打仗、鹰派签约,战争与经济的互动作用这四个方面解析"神秘"的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14.
<正> “说谎者”悖论在二十世纪的逻辑、哲学、数学界引起了巨大风波。这一悖论远自古代,先后由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独立地提出。(相信不是承传自别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墨子》的《经下》篇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 有悖论者解释说:“一切话皆假”这句话在自相矛盾,原因在这句话本身是自我否定。 这大概是加进今天的形式逻辑来解释的,所以简单清楚,容易明白。就原文第一个“悖”应解作“假”,那末第二个“悖”,似乎也应解作“假”,而不应解作“矛盾”。总之,原文过于简略,颇费解。  相似文献   

15.
公共安全与公共危机是一对悖论,公共安全意味着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和克服.作为公共安全的武装力量之一,警卫部队是天然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认真考量公共危机引发的对警卫对象的安全问题,寻找警卫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契合点,建立和完善警卫部队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军事变革正悄然兴起。为了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争得有利地位,中国军队也将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在思考如何推行这场变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有些甚至是以悖论的形式出现。常理:军事变革是军队内部事务悖论:军事变革也是国家的大事军事变革是一个军事问题,自然是军队应该操心的事;但改革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全局,无疑也是国家的大事。军事变革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但仅靠内部挖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经典D-S证据理论在处理大规模冲突证据组合时的悖论问题及计算量指数增长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经典冲突系数与证据距离共同度量冲突大小的快速加权融合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单一冲突表示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复合冲突系数,同时,给出了证据中心及当前中心距离的定义,并用当前中心距离与冲突系数一起确定证据权重。算例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经典证据理论中的悖论问题并显著地提高了融合速度。  相似文献   

18.
特别爱情     
人们常说,爱情是靠培养出来的,家庭是靠经营出来的。但这个生活哲理在特警身上却成了悖论。家庭和爱情在他们那里,是用时间考验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从量子悖论的新视角 ,对 2 0世纪两大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与玻尔及其门生长达 60余年的争论 ,作了本质性的探索 :即将这一争论在世纪末中国科学哲学界的投射和升华作了理论的总结 ,概括为观控相对论———统一了西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三大前沿理论 :微观世界的互补原理、宇观世界的人择原理、宏观世界的反身性原理。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比逻辑 (负的方法 ) ,是否能消解悖论而作为解释物质发展过程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并与其对立的因果性思维方式相互补 ,这种东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协调也许正是 2 1世纪发展现代科学的一条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博弈悖论与信息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经济越来越突现出其重要作用,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指数也越来越高,决策分析过程中的信息价值成分也越来越大。文章就博弈中的信息问题提出了博弈悖论,继而介绍了信息熵理论和博弈中的信息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