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恐读亦读之多误矣。”①《书目答问》的作者张之洞也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②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由吴九龙为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
由 于书市的繁荣 ,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 ,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取舍。而现在的书又是形形色色的 ,有益的有之 ,无益的也有之 ;有害的有之 ,有毒的也难禁绝。这就需要读书时要仔细辨清“颜色” ,认真加以选择。拒读“黑色”书。由于一些环节的疏漏 ,通过非法渠道出笼的政治上有问题的书时有所见 ,如以欣赏的笔调写黑社会内情的 ,写已有定论的反动人物的传记 ,非法编造未经审核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纪实”等。有的把革命前辈描写成流氓、地痞式人物 ,把其参加革命归因到报私仇、逃避家庭等 ;有的把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民族文化极…  相似文献   

3.
黄海 《政工学刊》2007,(12):50-52
在当代最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  相似文献   

4.
四、“札记之功,必不可少”(一)勤记使人受益无穷 勤记是思考的激发器,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好仓库,创造的发源地。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吴晗在60年代曾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做过一次报告。他说:“有些青年写信问我,怎样掌握学问?我的回答是:要想掌握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此外,没有什么秘诀。” 他介绍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深刻体验到这样的“三步” 真谛:读书是学习,摘抄是真理,写作是创…  相似文献   

5.
最近,四川预师三团在全团官兵中,广泛开展“日读十页书、月写千字文”的活动,同时规定,党员每月向党小组汇报一次理论学习情况,部(处)每月检查一次所属官兵理论学习情况,团每季度考核一次官兵  相似文献   

6.
可贵的自知     
倪玉  姜士收 《政工学刊》2003,(10):55-55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获得“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与他具备自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自幼读了不少书,少年时代就显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苏东坡为此非常得意,挥笔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一副对联贴了出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说苏东坡才华横溢,有的说苏东坡狂妄自大。一天,有位白发老者拿来一本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原来老者拿来的书苏东坡一字都不识。苏东坡十分后悔,他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立即取下那副狂妄自大的对联,换上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新对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8.
攻书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叶帅自己写的上述诗句赞扬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当我们朗读和揣摩这诗句的时候,谁不感到这“攻”字用得极妙。近日,翻阅一位酷爱读书的民兵同志的笔记本,发现扉页上工整地录写着这两句诗。笔记本的主人告诉,这诗句一直启示他读书要有攻城  相似文献   

9.
六、温故也能知新 德国工人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有一句名言:“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这也是他自学成才的一条重要经验。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宋代朱熹在致友人的书中,也阐述过温习方法的重要:“……反复熟读,时时温习,是要法耳。”还说:“读书当兼看已读者。” 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一看就会,总是要反复学、反复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重复,就没有学习。有些书籍人们在看过一遍后,并不能消化,需要重复阅读才能解决问题;有些书籍的内容虽然记牢了,但经过重复学习和温习,才能更好地前后贯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0.
多读书,读好书,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成就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益和水平,真正做到读有所需、读有所获、读有所成,却大有学问。要真正成为一名读书的明白人,必须克服"三疾"。一疾:藏而寡读,好买书喜藏书少读书。藏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但藏书不等于读书。当前出版业日趋发达,几乎到了想读什么有什么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面子问题     
近日,读了明代陈继儒的《见闻录》,颇有一些感想。书中说:“徐文贞督学浙中,有秀才结题内用颜苦孔之卓语,徐公批曰:杜撰。后散卷,秀才前对曰:‘此句出扬子云法言上。’公即于堂上应声云:‘本道不幸科第早,未曾读得书。’遂揖秀才云:‘承敬了。’众情大服。”在那以八股取士的年代,作为督学不知“颜苦孔之卓”语出何处,批成杜撰,不谓不丢面子。但由于他不摆督学架子,并且当众恭敬地向秀才施礼,使“众情大服”,面子失而复得。 然而当今,有的人反而不如这位督学先生爽快。有了缺点错误,总要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生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通过写读书体会感受到,这种“笨”办法,可以深化学习效果,能凝聚积累思想,提高写作能力。 写不写体会,对于读书学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写体会时,一动笔就感到还需进一步学习,否则就无从下笔。比如,我在写一篇《共产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的体会文章耐,紧紧围绕党性修养这个主题,反复阅读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  相似文献   

13.
“国”字告诉我蒋顺良从呀呀学语、上学读书到如今,中国的“国”字读、看、写了几十年,已觉平常。然而,读罢刚刚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思悟再三,觉得“国”字很不寻常。国,由方框和玉构成,而玉由原先的或字替代而来。玉和或从字形、音、义上可以说没有多...  相似文献   

14.
鹤壁市郊区人武部日前作出决定,在全区基干民兵中广泛开展“日读十页书、周写千字文”活动,以提高基于民  相似文献   

15.
在黔北有一位被山村群众称为“大伙的贴心人,敢说真心话的好记者”。他,就是贵州省习水县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退伍军人陈应洋。 1986年底,陈应洋在部队被选送团新闻写作培训班,从此,小陈便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不懂就向老同志请教,一边读书,一边写  相似文献   

16.
从小事做起     
近日,笔者偶读《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一书,文章精美,发人深省。书中不乏冰心、梁晓声等大家名人,也有初涉文坛的“无名小卒”,但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写的《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一文。  相似文献   

17.
我与《中国民兵》结缘,要从10年前在南疆边陲的一次脱险说起。 1994年我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一次,我部巡逻至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寨“歇脚”。村民兵排长热情地款待了我们。晚间轮到我站岗时,民兵排长拿着一本《中国民兵》来“陪”我,让我读几篇文章给他听。他说这是人武部给他的奖品。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之夜,我与这位纯朴好学的民兵排长围着篝火边读边讲,一直聊到天明。第二天我意外带走了这本《中国民兵》,想不到这书还帮助巡逻队化险  相似文献   

18.
当下,阅读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阅读的质量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险。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什么书都有人读,垃圾泛滥,知音难寻,书不敢读;这又是一个速食的时代,书成为纸做的快餐,成为变换的图画,索然寡味,书不屑读;这更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出书只以销量计,读书则为稻粱谋,作者读者都围着钱转,书不会读。当书籍从一种近乎神话意义的精神食粮变身为大众消费品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境应对阅读生活的变革呢?我认为,读书确实需要进入一种状态,需要一种有准备的心境,需要安静的心绪、渴求的心欲、专一的心志。  相似文献   

19.
鸿雁 《政工学刊》2013,(3):79-79
这是一部让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书,让读者一次次被他“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劳动的职业”而感动,被他具有的先知般的智慧所折服。  相似文献   

20.
张亚斌  何钰武 《国防》2013,(4):72-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全民阅读,需要在全社会养成人人读书的习惯,营造人人读书的氛围。军人带头多读书、读好书,在“全民阅读”中走在前列,有助于这一风尚的形成。,现实中,有的同志认为自己上了不少学、读过不少书,现有知识够用了。这一认识十分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