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NiCoFe-LDHs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通过Weber-Morris内扩散模型,研究了吸附过程中甲基橙在NiCoFe-LDHs上的扩散,考察了溶液温度和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变化。结果表明:NiCoFe-LDHs对甲基橙的吸附分为3个阶段:表面扩散、孔内扩散和粒子内扩散;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为熵增过程;溶液pH值为5时吸附率最高,达到97.1%,吸附量达到825 mg/g。  相似文献   

2.
以吸附后溶液中Cr3+质量浓度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为目的,采用搅拌动态吸附的方法,研究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值对吸附的影响,考察沸石粉对Cr3+深度吸附的条件。实验发现,在沸石粉投加量为1g/L的前提下,吸附时间为2h、温度为55℃、pH值为4~5时分别达到较好吸附效果。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深度吸附条件为:投加量1g/L、吸附时间2h、吸附温度35℃、pH=5,此时去除率达到99.7%。对深度吸附条件进行验证,发现在此条件下可以将Cr3+溶液的质量浓度由0.1mg/L降低至0.03mg/L;最后通过实验得出沸石粉对Cr3+的饱和吸附量为79.93mg/g。  相似文献   

3.
模型乳化油废水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型乳化油废水从静置开始至实现油水分离所需静置时间Ts的大小作为表征模型乳化油废水稳定性的标准,研究了粒径分布、表面活性剂类型、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和油分质量浓度对模型乳化油废水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其他参数相同时,模型乳化油废水的稳定性随平均粒径D(3,2)的增大而降低,随油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6H3(3CH3)3NBr、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64H124O26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18H29SO3Na为乳化剂的3种模型乳化油废水稳定性依次递增;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处于较小范围内,模型乳化油废水的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过大,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模型乳化油废水的稳定性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掺杂La的纳米TiO2作光催化剂,研究了光催化降解TNT的动力学规律,考察了TNT初始质量浓度、催化剂用量、初始pH、通氧速率及光照强度等因素对TNT光催化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初始pH、通氧速率、光照强度及催化剂用量为0.3~2.0g/L的条件下,TNT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拟一级动力学规律,且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描述;当催化剂用量为0.1g/L时,该反应可认为是震缀反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振荡平衡法对缙云山典型紫色土吸附TNT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供试土壤对TNT吸附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TNT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可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过程,快速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初始的15 min内,并且在吸附8 h后基本达到平衡。对动力学数据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排序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说明供试土壤对TNT的吸附过程具体可分为液膜扩散、表面吸附以及内扩散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Tenax-TA吸附管对某蒸汽动力舰船海上航行工况和码头停泊停机工况下的机舱环境空气进行富集采样,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DTBP含量。研究表明:该舰船航行期间蒸汽动力系统存在高浓度DTBP散发,机舱环境中DTBP质量浓度(0.036mg/m3)是停泊停机状态的近10倍(0.004mg/m3)。因此,建议在开展蒸汽动力舰船舱室空气污染治理时,应完善相关标准,改善涡轮机油品质,加强涡轮机油的DTBP释放控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光(UV)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丙烯无纺布上接枝丙烯酸十二酯,制备了能够快速吸附硫化氢气体的简易防护面具,其可附着于空气呼吸器面具内侧,可在面罩破损后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井下救援人员不受高浓度硫化氢气体的威胁,为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赢得时间.考察了单体浓度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处理后的聚丙烯基体进行表征,重点研究了不同接枝率改性聚丙烯样本对硫化氢气体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7.5%,异丙醇与水的比为1∶4时,改性聚丙烯无纺布的接枝率为26.45%,其对硫化氢气体的吸附性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DS),研究了正向渗透(FO)除硼过程中汲取液种类与浓度对水通量、反向溶质通量以及除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汲取液溶质浓度增大,水通量呈非线性增加且增加幅度逐渐减小,KCl汲取液对应的水通量随溶质浓度的增长率高于MgCl_2汲取液;反向溶质通量的增长规律与水通量的变化规律相似,KCl汲取液对应的反向溶质通量远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KCl汲取液的FO过程对硼的截留率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的正向渗透均能将含硼水中硼的质量浓度从5 mg/L降低至0.5 mg/L,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硼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无声放电降解甲基磷酸二甲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在空气、氧气和氮气介质中的无声放电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在空气中,对于3.50mg/L的DMMP,当放电功率为17W时,最高分解率可达到58%;在同样条件下,对于1.73mg/L的DMMP,分解率可达到79%。催化剂(CoO/γ-Al2O3)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其分解反应的效率。对其反应机理的推测和反应产物的识别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旋转自稳定末敏子弹运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某型旋转自稳定末敏子弹运动特性,充分考虑末敏子弹的结构强非对称特点和其初始抛撒条件,引入动不平衡弹体模型,推导超大攻角条件下子弹的空间6自由度弹道方程,计算分析子弹的稳态扫描运动特性。结果表明:子弹体的质量分布非对称和初始抛撒角速度是子弹药实现稳态扫描运动的必要条件;子弹扫描频率只由抛撒角速度ω_(σ0)决定,且和ω_(σ0)正相关;初始俯仰角φ_(a0)≥0°时,扫描角整体呈增大趋势,初始俯仰角φ_(a0)0°时,扫描角整体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大;扫描面积与配重-全弹质量比、初始俯仰角、初始偏航角和初始角速度呈正相关,与均质圆柱体转动惯量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PMMA胶体晶体模板法制备有序大孔SiO2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自制的单分散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作为胶体模板,用正硅酸乙酯、水、乙醇、盐酸等配成溶胶,填充在微球间空隙,暴露在空气中24h凝胶、陈化.溶胶的配比为正硅酸乙酯∶水∶乙醇∶盐酸=6∶3∶4∶1(体积比).然后通过程序升温焙烧去掉单分散的(PMMA)微球,可得有序SiO2大孔材料.程序升温控制的条件是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到300℃,恒定5h,再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到550℃,恒定10h,再以10℃/min的降温速率降到室温.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热化学模型及壁面催化条件对表面传热的影响 ,包括 :(1)不同组元的高温空气模型 (7组元、 11组元 )的比较 ;(2 )热力非平衡 (双温度 )的化学动力过程与热力平衡 (单温度 )的化学动力过程的比较 ;(3)不同壁面催化条件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萃取-絮凝组合精制再生废润滑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应用极性溶剂为萃取剂、乙二胺为絮凝剂,组合精制再生废润滑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剂为正丁醇,精制时间为15 min,精制温度为25℃,剂/油质量比为5∶1,絮凝剂添加比例为1.0%。以该精制工艺操作,再生油性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黏温指数达130以上,闪点达200℃,酸值为0.05 mg.g-1,灰分质量分数降低到0.01%以下,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再生油产率为80.6%,各项性能基本上符合HVI150基础油指标,表明该精制工艺再生废润滑油可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美国防部民防准备局早期对二战时火灾的详尽研究表明,缺氧、CO中毒是导致工事内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防工事现装备的氧气再生装置在火灾下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清除燃烧有害物的同时为被困人员供氧一直是人防工事亟待解决的难题.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空气补给技术进行了资料调研,结合本课题的实际,从几个技术方案中优选了变压吸附技术,建立了实验装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约含0.49jlc0的空气进入本实验装置后浓度降至1.2mg/m^3以下,约含17.8%CO2的空气进入本实验装置后浓度降至正常空气含量以下,含氧13.1%的空气进入本实验装置后浓度最高升至90.5%(2L/min)。最低58.4%(5L/m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面,选用合理的单元类型,建立了较为符合压入桩压桩实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对压入桩压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成层地基压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的竖向应力及应变随压桩深度的动态变化。选用桩型为钢管桩,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桩内桩周土体的竖向应力(或应变)一直表现为压应力(或压应变),且逐渐增大;桩外桩周土体的竖向应力(或应变)逐渐由压应力(或压应变)变为拉应力(或拉应变)。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桩内桩周土体前3层竖向应力(或应变)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第4层的变化幅度增大;桩外桩周土体每2层土之间的差异都较大。  相似文献   

16.
在离散状态空间的马尔科夫过程的基础上,对可修复型备件满足率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经典的保障概率模型在装备综合保障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在增加备件维修次数阈值条件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后得到了一种新的可修复型备件满足率模型。在备件数量较少(等于1时)的情况下,与经典模型对比,该模型的符合程度较好;当备件数量较多时(大于1时),设计了在ExtendSim仿真软件环境下的仿真模型,并用仿真模型来检验改进后备件满足率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该改进的备件满足率模型能较好地评估可修复型备件满足率指标,相比经典模型和仿真模型,避免了复杂耗时的运算过程,能够方便而且高效地运用于装备综合保障任务当中。  相似文献   

17.
珊瑚岛淡水透镜体赋存于珊瑚岛内,承托于海水之上,是珊瑚岛上宝贵的淡水资源。为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透镜体,需对透镜体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了解其动力学过程,制定正确的开采与保护方法。分析了淡水透镜体的形成机理,采用变密度流构建了淡水透镜体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了永兴岛淡水透镜体的水头和Cl~(-1)质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了开采量对淡水透镜体厚度和贮量的影响,提出了淡水透镜体的开采策略和保护措施。研究表明:以Cl~(-1)质量浓度600 mg/L等值面为淡水透镜体的包络面,永兴岛淡水透镜体最大厚度为15 m,中央过渡带厚度约为6.5 m,常年可持续开采量推荐为24×104m3/a。研究成果可用于制定淡水透镜体的开采策略和管理保护措施,也可用于预测人工吹填珊瑚岛淡水透镜体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几年对机动目标跟踪这个复杂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目前已普遍认为混合状态估计交互式多模型算法(IMM)对机动目标就跟踪精度而言比其它类型的滤波器(如自适应单模型,输入估计,变维等等)实现效果更好。然而,IMM算法的复杂性阻碍了其应用,在这些应用中,简单算法不能提供必要的精度,又不能承受IMM算法的计算负荷。本文介绍评价一个应用并行运行的3个不同常速模型(3CV-PAR)和一个机动检测器的多模型航迹滤波器的跟踪精度。输出估计由选择其似然函数比目标机动门限值(TMTh)低的模型确定。3常速并行航迹滤波器的跟踪效果与如下滤波器比较:·自适应单运动模型卡尔曼滤波器(ASMMKF);·交互式多模型(IMM)滤波器中运用相同的3个常速运动(CV)模型作为3CV-PAR滤波器;·交互式多模型(IMM)滤波器中应用一个等速(CV)模型和一个等加速(CA)模型成为CVCA滤波器;·交互式多模型(IMM)滤波器中应用一个常速(CV)模型和两个仅过程噪声水平不同的常加速(CA)模型(CA1、CA2)成为CV2CA滤波器。通过在具挑战性的多传感器想定下100次蒙特卡洛(Monte-Carlo)试验平均均方根(RMS)误差的计算结果,比较3CV-PAR航迹滤波器与上述算法方案,评价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9.
单层平板吸波体界面反射模型的带宽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和指导吸波体设计,介绍了单层平板吸波体界面反射模型,推导了模型所揭示的吸波体内部能量流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导出吸波体反射吸收带宽计算公式,由界面反射模型得出影响吸收带宽的因素,包括吸波层厚度、1/4波长厚度在峰值频率处的变化率、指定的反射波能量、前界面反射波能量及后界面反射波能量等。利用推导的能量关系及带宽公式,对3个同轴样品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带宽公式推导正确。  相似文献   

20.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菌,命名为Phe0901和Phe0902。在32℃、pH值为7.0、200r/min摇床振荡培养72h,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2菌株培养液中苯酚含量,结果表明2株菌均能彻底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mg/L的苯酚培养液,即Phe0901和Phe0902为苯酚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Phe090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成员;Phe902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成员。在不同温度下用比浊法探讨降解菌株的生长情况,在不同pH值下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降解率,结果表明在32℃、pH值为7.0~7.8时适宜Phe0901的降解,Phe0901培养44h能彻底降解1000mg/L的苯酚;在32℃、pH值为7.0时适宜Phe0902的降解,Phe0902培养70h能彻底降解1000mg/L的苯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